
从作者对维特死状的描写,虽然没有评价,但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观点,就是对这种行为并不认可。后面的小故事虽然结局不错,但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偏执。偏执的性格可能得到热烈的感情,但绝对无法面对日常的生活。所以,即使维特暂时得到了爱情,婚后的生活也并不乐观。
虽然本人的感情经历并不丰富,但还是想浅谈下个人的爱情观。“爱”和“情”是两个概念。首先,“爱”是一种境界,如阳光对万物,圣人对众生,父母对子女,是一种无私无尽无条件付出的状态。但作为普通人来说,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条件的,情侣床笫之欢的瞬间,母子突降灾难的瞬间,国家遭受侵犯的瞬间等等。所以父爱母爱,爱国爱家,男欢女爱中的“爱”都是一样的,都是无私奉献的境界。人们大可不必抱怨世上找不到“爱”了,“爱”是一种境界,就在那里,只是有些人能达到,有些人到不了,有些人到了又下来而已。
再来说“情”,自认为是与“爱”的输出方向相反的一种存在,感情,情绪,都是围绕自身的感受。而且这种情绪会随着付出的体量而积攒。简单来说,就是付出之后就要索取回报,付出越多,索要的回报也就越多。如果索取一直得不到满足,这种情绪就会质变为仇恨等负面情绪。所以,这个“情”就是人们到达“爱”的境界的障碍,也是拽着已经到达境界的人向下跌落的负重。
说完了什么是爱情,接下来就是如何面对爱情。爱情之所以美好,正是既有“爱”的付出,又有“情”的满足,两者缺一不可。一味付出不计回报,那是圣人的境界,需要天资和修行;还没付出就等着回报,这是人性的劣根,需要后天改变;付出了得不到回报,那可能就是没遇到对的人。即便两个人在一起了,在对方付出时,多想想对方想要什么;自己付出时,就别太在意自己的得失。
综上,“爱”与“情”就好比沙漏的两端,一边的沙子没了怎么办,倒过来就好了。在两个人一次次互相翻转沙漏的过程中,岁月在流逝,两个人也许就能走完一生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赏析 第(2)篇为维特惋惜,他的烦恼我还没有经历过,也不懂。
在遇上绿蒂之前,维特读书写诗作画,周游四方,有为好青年。遇上绿蒂之后,维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却因为自己爱的人早已有心爱之人,烦恼与日俱增,最后自杀。
绿蒂和维特双方的处理方式欠妥,明明绿蒂自己喜欢阿尔贝特却和维特走的很近,维特也知道绿蒂有未婚夫却不避嫌,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其实或许一开始坦诚讲开,保持距离对双方都好。
抓不住的,要学会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