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这本书,应该有很多人会被作者圈粉,我就是其中之一。
即使没有去过那样寒冷寂静少有人烟的沙漠,但是也能料想到那里的凝冷和寂寞。李娟用较为朴实、清新不做作的语言写尽了冬窝子的寂寞和热闹,若干的人和事,既让人感慨万千,又让人不禁将自己代入。
这样的纪实文学相对于一般小说,我认为最好最生动的一点就是每个主人公都是多面且丰富的。居麻是个酒鬼,酗酒后还会骂李娟滚,但清醒时还因为小伙子喝酒而认为其配不上加玛,他喝酒即使嫂子也无可奈何,但又总会冷不丁抱住老婆呢喃几句孩子气的话语。嫂子汉族不好,在本书中大多是沉默的形象,她是典型的勤劳寡言的人母形象,将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身体其实并不是很健康,干起活来却可以顶个男人。加玛、扎达、努滚、萨伊娜,甚至那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人物形象都是饱满鲜活,有血有肉的。有事能看到李娟的客观公正,但更多的感到的是她对冬窝子的赞叹与怀念――也体现在她对周围人的爱中。
牧民潇洒勤劳,信马由缰却并不如电视剧和武侠小说那样自由疏朗。他们早出晚归,寒冷渗进骨髓,却仍为被时间带走侵蚀的钱而发愁。他们简约持家,衣服补了再补,一块钱的打火机坏了也不舍得扔。他们把我们平日避趋不及的粪便等都给予了充分的利用。让人感叹他们的智慧,更感叹贫瘠的物资。
他们把去痛片当做神药,每天吃10多片,连吃几年,却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六年后还不一定在世了。早起贪黑、做牛做马,却仍换不来普通人安逸的生活。
新政策下来后,他们的生活必定好许多,可是哈萨克“也就死了”。正如同迁移必有损失,可他们不得不换一个又一个营地。
对于李娟这个没去过冬窝子的人来说,环境一定比她表现出来的恶劣,生活也更加困难。但她几乎没有在本书中抱怨,始终看到好的一面。踩到蚁窝觉得抱歉,有一些尴尬的场面也自娱自乐的化解,让人怀疑她是否就是一个乐天派傻白甜。
事实上第四篇开头一章她表现出来的情绪还是比较敏感脆弱的,只是她更多的压下了这种情绪,善于发现真善美,也使得这本书的读者看的十分舒缓流畅。
看的时候有很多感受,到了最后只是有些失落感。大概如同李娟从冬窝子离开,回到家里的感觉吧。要感谢李娟把我们带到了冬窝子的最后一年,囫囵生活了一段时间。
冬牧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从电视或书上,我们会看到美图美画,草原广阔的美,牛羊肥壮的美,马儿驰骋的美,牧羊人洒脱的美,到不了的远方是我们心中向往的美好。
读了《冬牧场》这本书,跟随李娟走近牧羊人的真正生活,让我们深深的震撼,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是牧羊人的一个生活表象。真正面临他们的是,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尤其是寒冷的冬季,刺骨的风和雪,无边无际的荒野沙丘,只有牛羊陪伴的孤独,羊粪垒砌的地窝冰凉……时刻接受大自然的考验,才是牧羊人生活的日常。
了解到边远地区的寒冷、广漠、苍凉和寂寥,但印象最深的是,长达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贫瘠,使哈萨克人不得不选择了“游牧”这种艰辛动荡的生产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恪守自然的规律在大地上穿梭。从阿尔泰深山一直到天山北部的开阔地带,牧人们每年迁徙距离逾千里。搬迁次数最多的,一年之中平均每四天就得搬一次家。
小时候,大人说,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外有人。那时候,我们盼着长大,越过山外的山,去看楼外的楼,做人上人。这时候,我们懂得,一方水土一方人,心中有诗意,无论故乡还是远方……
冬牧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牧人的生活是清苦平淡的,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是否就是周而复始在如轮回的苍茫辽阔的天地间游走生息。“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李娟还这样感慨,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的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是啊,我也仍然困守在属于自己的小小角落里,尽管这只是一个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小角落,阅读并记取这些来自旷野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