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了哪里看到的推荐了,这确实是本有深度的书,也是一本读不进去的书。序言部分评价这像一本哲学书、一本小说、一本散文、一本传记……很难界定。
整体感觉这是一本作者自己的书,一本不愿意让读者品评,也不希望被人喜欢的书。作者记录着曾经瓦尔登湖畔的历史印迹,缓缓倾诉着内心独白~
前部分是一些类似流水账的内容,大概就是一所房子的建造过程,一段生活的简单程度。每一笔经济账,从收入到支出,详详细细、认真又执拗。
后部分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悟,有人、涉事,又及物。作者理想的生活大概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简单专注,心无旁骛。跟断舍离的思想有相通之处,抛开纷繁复杂的假相,追寻内心的纯净。
难得在国外著作中见识到了中国的国学精粹,书中有几处提及儒家的经典言论,如《论语》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次,还有印度佛家《吠陀经》这样的经典论著。由此可见,梭罗当真是一位贯通中外、博览群书的全才,也可称为大贤。
也许只有作者这样哲学造诣非凡的天才,才会看透世间百态,才会有平淡超脱的个性,如此无欲无求,甚至是个禁欲主义者。他一生独居寡淡,却一生都为废除奴隶制四处奔波。也许因为他不喜欢被束缚,同样不愿意看到被束缚的人吧。
他聪明又勤劳,可以靠脑力、靠体力,在任何环境,能完全养活自己,当然,他更喜欢从事简单的体力。但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不会去追求极致,更不会借此创造财富。除了书,他只要能维持生计的物件。
一个活得如此纯粹、洒脱的人,帮我们剔除生活的杂质,回归到天人合一的原始,他无意却经典地演绎出一个字的精髓,那就是“度”,简单地说,就是“不多不少,刚刚好”。
瓦尔登湖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环岸是一圈光滑的白色圆石[630],像铺路石散布在湖滨,只有一两处是沙滩;堤岸非常陡峭,你要是一脚踩空,就会头下脚上地掉进水里;要不是湖水特别清澈,在看到湖底的这部分之后,你就只能看见它从对岸升起了,中间部分压根是看不见的。有人还以为它深不见底呢。瓦尔登湖没有烂泥,粗心的观察者也许会说湖里根本不长水草;说到那几种重要的植物,除了那小块刚被上涨的湖水淹没、其实不属于这个湖的草地,你哪怕走近了观察,也看不到鸢尾草[631]或者莎草,甚至连野百合[632]都没有,不管是黄的还是白的,顶多只能望见少数荇菜和眼子菜[633],也许还有一两丛莼菜[634];然而就算是在湖里洗澡的人,也未必会察觉到所有这些的存在;这些植物就像它们栖身的湖水,是那么的纯净和明亮。那些石头在水底又延伸了一两杆的距离,然后湖底就全是沙子了,最深的部位除外,那里通常有些沉淀物,可能是多年以来在秋天飘到湖面然后腐烂的落叶,还有一些翠绿的水藻,它们在寒冬被船锚带上来也依然是绿油油的。
瓦尔登湖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一本真正的闲书,极简生活的极致。第一次读开始就不知所云,后来看了书评第二次终于读完了。作者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曾经到远离城镇的森林湖泊瓦尔登湖畔,自己搭建最简单的小木屋,用最简单的方式独自一人生活了两年。除了种玉米菜豆,采集野生浆果钓鱼补充食物,其他基本都是闲时。看书写作坐着发呆,兴趣盎然地看蚂蚁打架,红松鼠啃玉米,测量湖水的深度,研究湖面结冰的顺序……。需求越低越有闲,他认识的动植物太多了,闲而不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