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水账感悟/
第二章:大格格金舜锦
一生为戏而活,但是她算不算是遇到琴师董戈之后才算为戏而活而疯而痴。满旗的女尊全家的呵护,性格孤傲;孤傲而清冷,包办婚姻的悲剧,夫离子亡。前面章节展现的大格格就是一个爱戏的孤傲少女啊,中段大格格已然在董戈的帮助下变成一个迷戏的有血有肉的姑娘,心里至此开始有个惦记的人,不讨论是关于爱情还是戏;后段章节的大格格转眼就变成痴戏的疯子,对儿子似乎也不管不顾,冷血傲气,眼里除了戏再无其他,大致算宁馨也没有走进她心。大格格临死前唱的那首《锁麟囊》,就是当年那首登台表演唱红的曲目啊,跟琴师董戈完美配合的那首曲目啊,也是因为这首导致更多人认识她进而引发谣言的曲目啊,曲子写的就是一个女子从富裕到贫寒再团员的大结局,而金舜锦却是从富裕到贫寒再无转折,为戏而痴而疯,不禁一阵唏嘘。
第三章:二哥舜镈,三哥金舜錤,四哥金舜镗
这章看的实属悲凉,上一章还是人丁兴旺,家财万贯的模样,这一章已病的病死的死散的散。这部分集中以老二老三老四顺福的矛盾点展开,从黄四咪到丢失的枪支,三个亲兄弟却互相不信任互揭短,甚至为了保全自己不惜添油加醋给兄弟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导致老二自杀的悲剧,老三老四半辈子不往来。虽然看到最后发现是顺福一人决定了三个兄弟的人生走向,但是其实顺福也就是三人悲剧的引火线,根深蒂固的矛盾点还是在于三人自身的性格和兄弟间冷淡的感情。其实这一章三人的结局对我来说还挺意外的,最意外的是老三,上一章说他善于钻研,学问上很有建树,父亲最喜欢他,说他决事如流,应物如响,不轻诺,不二过,心胸坦荡,有长者风,将来必定为金家的中坚。但是,中年的他胆小怕事,心眼小。老四演戏温柔细腻,怎料却是最无理取闹,任性的那个。这一章里最看不惯的应该算顺福了吧,不是论他的身份,而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责任推拖到他人之身,最讨厌的就舜铭去找他让他去她家吃春饼,他说:你妈今天才想起请我吃春饼,其实那年我去你们家找舜镈说枪的事儿,表姑要是给我烙春饼把我的嘴堵住了,我也许就把什么都担了,偏偏她要给我吃炸酱面!呵,倒是说的冠冕堂皇,撇之干净。最佩服的就是三太太,一位穷杂之地的穷丫头,赢得了几位兄弟的认可,唤做“母亲”,看事通透,以一人之力扛起了败落金家的大旗,真的不易。
第四章:二格格金舜镅
二格格的孩子与亲哥老三的孩子已然走向不同的境界,老三和他的孩子已变成了当初金家最看不起的那类人,同样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经商的沈瑞方也会同意二格格不让孩子继续经商。二格格按理来说是幸福的吧,嫁给属于自己的爱情,夫妻恩爱,母慈子孝,二格格也是悲哀的吧,为了爱情被逐出宅门,没有得到母亲的原谅,一生没有机会返回金家,二格格虽然在那个时代算是个叛逆的人,但骨子里还是盼着能得到金家的认可和接纳,不然也不会到晚年还会去找她的三哥。老三在这一章的形象算是又被狠狠的打矮了一截,固执浅薄腐朽,与儿子干着文物双簧的勾当,沦为奸商,多讽刺啊。他唯一的闪光点就是替舜镅单着风险守住了母亲留下来的价值不菲的帽饰。看到现在,我算最喜欢金舜镅了,当然如果她能够做到再不羁点,我可能更爱她了,但也许做到了,她也不姓金了,也不再是金舜镅了。
第五章:舅太太&姨舅太太
这章主要讲了两个女人的一生。其实我对整篇都提及却没有出现的舅爷和宝力格最为感兴趣,一个是面容清秀却会摔跤的亲王,因为这面容慈禧宠爱有加,也因为这面容远离了自己的故乡被拴在了这没有自由的京城。不知道要是舅爷没有英年早逝,是跟曾国藩一样成为一代名臣呢,还是跟金载源一样算是一事无成呢,可能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吧。宝力格呢,过上了别人羡慕却带着沉重镣铐背负着一家无前景的希望,被两个同样悲惨的女人给看管着期盼着,在这没有生气的宅院里熬过了几年,终也凭着蒙古男子的血性和没有后顾的冲劲逃了出去。舅太太算是一生都被禁锢在这深府大院中,她的身份、责任和礼教,就这么关了她一辈子。舅姨太太倒是因为精通满文在晚年走出了那个充斥着腐朽和死亡的屋子,旧时代接触了新时代,怀着对宝力格的思念和见面的期待熬过了多病的晚年,所以啊,人呢,对生命和生活有点期许总是好点,日子有盼头,人也活的有些精神。最让我感触的就是舅姨太太到金府后的客居之感,努力迎合着金家,不让自己成为麻烦,仔细的写着金家为自己花费的点点滴滴以便后代能如数偿还,这位多年来算不上金贵但也算大家闺秀的舅姨太太如实让我有些心疼。两位舅太太就如他们所养的猴子三儿和黄鸟一样,一个整日正襟危坐,死气沉沉,一个被这宅子磨掉了特有的属于蒙古草原的鹰叫,当然两者被这宅子夺走的都是自由青春和生命。
第六章 四格格金舜镡、廖世基
第七章 五哥金舜锫,儿子金瑞
第八章 五格格金舜铃 老姐夫完占泰
这一章还挺有意思的。完颜家的子孙和金家结为连理,而后金家五格格又嫁给了陕西大巴山的牧童,完占泰娶了山东沂蒙山的寡妇,四人还住到了同一屋檐下,前妻的丈夫和自己成了酒友兄弟,人生可真有意思。
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大姐夫完占泰生活潦倒靠糊火柴盒生活,少年的懒得工作的五格格倒是成了官员。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大姐夫崇尚神学,生在金家的五格格倒与时俱进加入了革命。
刻板严谨信仰科学终生未嫁的六格格从事了半辈子的护士,在晚年却做起了中国偏方的保健生意,她看不起的大姐夫成了公司的名誉顾问。
大姐夫一生算是幸运呢还是不幸呢,出生名门,清华大学高材生,却不务正业,崇尚神学,一辈子潦倒不堪,但他自己却乐得自在,与门不当户不对的山东寡妇生活也乐在其中。不信科学嘴里声称与美国户不两立,儿子倒是去了美国当了医生。所以大姐夫的一生都有些让人瞠目结舌,倍感惋惜但又觉得这么过也倒是清净自在。
第九章 六哥舜针,六儿顺针,父亲、二娘、母亲和谢娘
舜针和父亲:舜针带着封建时期的神魔光环出世,独特的体貌特征被众多人捧为再生龙子,推崇惯纵。当然舜针也是父亲最疼爱的儿子,在舜针短短的8年生命里,受到了父亲独有的宠溺,这也使得他在金家变得各色又乖戾,落落寡欢不合群。在父亲出远门的时候也只有老六倍感失落,父亲的信老六让母亲一遍一遍的读,不厌其烦地认真听着,那段描述让人忘却那时的老六还是个孩童,哪敢相信这只是个8岁的孩童。老六承载着父亲重振门楣的梦,但是也造就了老六古怪又高傲的性格,但是他也只活到了8岁啊,人生还没真正开始就落幕了,谈不上多悲情只是惋惜,短短的8年也被圈养在大人的富贵梦里。
舜针和二娘:也只有自己的母亲才是最心疼孩子,她反对老六是人中之龙,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只求平安一生无忧。她知道这样的高捧只对孩子不利,满人看不起的汉人小老婆思想却高于他们不知道多少。但也是汉人小老婆,她的话她的观点也无足轻重,改变不了老六的命。
六儿、父亲和谢娘:父亲寄予老六身上的希望都放在了六儿身上,但是究竟是因为谢娘的温婉才让父亲注意到了六儿还是六儿跟老六的相似才让父亲注意到了谢娘?不过直到这章我才是真正的看不起父亲,作为已有三个老婆的人,明明可以将谢娘娶进门,让六儿名正言顺的叫自己父亲,但是他没有,而是偷偷摸摸的来找谢娘,做着偷偷摸摸的事,事后安抚谢娘和六儿,他以为他救济了他们娘俩,但是他们娘俩都知道,父亲来这不过是为了享受在金家得不到的温情和体验,所以六儿恨他不待见他,他无奈焦急又忧虑,他努力自立想要摆脱难堪和尴尬,但是太难了。六儿也知道父亲的救济,所以在父亲死后连夜给他做了装裹,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就连亲如家人的老王都来造反,唯独他没有。
父亲和母亲:母亲知道了父亲的秘密,但是没有在众人面前捅破,谁也不知道母亲跟父亲说了什么,跟谢娘说了什么,但是父亲最终是妥协又安分了,因为明明有知道谢娘最终情况的机会,父亲也推掉了,不愿提及。在那个时代,你说谁是悲哀的?娇惯短命的老六?愤恨又无奈的六儿?无依无靠苦命的谢娘还是无法反抗的母亲?但是在那个时代,谁又不悲哀呢?
第十章 大哥舜铻,七哥舜铨
这一章心烦意造看的很粗糙,整章看下来仅记得老七舜铨一生儒雅之至,虽清贫如洗但却过得通透;老大舜铻冷傲信仰极高但却不讨喜;丽英温顺小家子气;青青看得我倒是很生气,完全没有遗传到父亲的半点清高;祖父是个完全不负责的男人;祖母思想开放但对妾倒是有些冷酷无情;姨祖母一生都是悲剧,若真如陈后人所言,先嫁于一掌柜做偏房却被大夫人卖与人贩成了妓女,后又被祖父买回关至小屋,才26岁的年轻姑娘,一辈子就这么望到了头,大半辈子被锁在了屋内,与外界无交流,老了也没有善终,得了难忍的疾病最终割腕自杀。
整篇看完我还是最喜欢老七啊,从第二章就很喜欢他有才不外现,安静自得的个性,当哥哥姐姐们为唱戏吵得不可开交,自己被开玩笑时,他也就在一旁安安静静的拉琴伴奏;在特殊时期身上被标着“鬼”,头顶半边头发被刮没了,也能与同样悲惨的廖先生谈笑,看这“鬼”字书法如何;老五被关进收容所后,那边喊领人,父亲嫌丢人不去,老二老三老四都不去,只有老实的老七去;特殊时期为看坟儿子证明其贫民身份,自己却被打断肋骨,他倒认为一指证明,两根肋骨算是没辜负人家百余年看坟的辛苦。你说他傻不傻。老七算的一生乖巧不争不抢,就连当年的恋人黄四咪在他们说要私奔时突然嫁给了老大,他也没有大吵大闹。我不懂老大50年后见到老七,把当年老七送给黄四咪,现如今装着黄四咪骨灰的花瓶又还给老七算什么回事。说是黄四咪的遗愿,她朝思暮想就是回到金家看老七画画听老七吹箫,但是当年她又何苦离开呢,老大对于结发妻子的遗愿也倒是很看得开,他们二人婚后感情究竟如何呢,不得而知,但是我私心希望黄四咪离开老七后是后悔了一辈子的,因为心疼老七啊。
采桑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这本书断断续续的也看了快一年了吧,中间不知不觉就断了。近日看到读了一半的书躺在书架上,就再次点开来看,这种感觉很奇妙,时隔几个月再来看,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看时感到的无聊,意外的发现很有意思,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部作品写了北京金家十四个子女的故事,由九个既相关又游离的故事,像编辫子一样,捋出了老北京一个世家的历史及其子女的生命历程。
读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参与了一位又一位不平凡人的人生,不免让人唏嘘感叹一番,造化弄人,我们都被裹挟在时光中前行。
作者的七哥坦荡一生,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安安静静的画自己的画,看破不点破,谈笑有风声,包容又豁达,有着做人的气度与觉悟,憎恶不浮于言表。还有老姐夫,让我觉得可爱又可叹,对道家的许多事情都感兴趣并付诸实践,造成了一系列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他道人是用不着吃饭的,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夭,惟有“食气者神明而寿”,这就叫辟谷。哈哈,可惜最后也没能成功,若真达到辟谷的境界,不吃不喝,而靠气来生活,emmm……我无法想象。
之前看一度觉得作者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莫名的优越感,慢慢到后来,大约也了解了,一个在历史上繁荣又辉煌的大家族,随着时光的沉淀,必定会有一个家族的礼节与气度。
采桑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写京师的作品很多,记录没落皇室生活的也不少。叶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女性的细腻笔触、沉厚的情感积淀,在向读者描绘一个家族盛衰荣辱的同时,刻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或高贵或卑微,或张扬或谦抑,或喧嚣或宁静,他们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成长环境,却又有你我共有的人性弱点,从作品中每个人物身上都能找到我们的影子。于我印象深刻的是谢娘这类普通人物形象,爱而不能爱,被出身命运扼杀了仅仅有的那点幸福,再次体会到什么叫风刀霜剑严相逼,想到漫天风雪中与爱人长别的那段描写,就情难自已。身份虽然迥异,但五格格的命运同样可悲可叹,只不过是以亲而不能亲的痛苦表现出来。人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纵观本书中的人物,能够感受到作家內心深处涌动的悲痛、悲观以及悲悯。或许更可哀痛的是,这些人物、这些遭遇、这些沧海桑田的浮沉深深植根于人类之中、无可选择、无以逃避、无计消除,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