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央嘉措
2017年6月1日
在我们的印象中, 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作为藏传佛教的六世达赖喇嘛,他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我们知之甚少。本书从仓央嘉措的父母恋爱成家开始,用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仓央嘉措从出生到离世的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悲怆的情怀。
在通往纳拉山下一个叫邬金林的地方,一对年轻的夫妻行走在路上,他们时不时地把食物分享给虔诚的转经求佛的路人。他俩并肩携手,走过草场,走过密林,走过湖泊,走过村庄,风餐露宿,日夜兼行,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而此前,他们还是一对憧憬着未来,向往着幸福的恋人。扎西丹增年轻的时候父母双亡,贫困的家境甚至拿不出安葬父母的费用,为此,他欠下了姑母的一大笔钱。生活的困顿,没有止住他对爱情的渴望,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次旺拉姆来到了他的身旁,他们倾心相爱,生活的贫穷没有阻碍这对年轻人的爱情。正当扎西丹增布置好新房,准备迎娶心爱的次旺拉姆时,嗜财如命的姑母出现了,她是来逼债的。最终,善良的姑娘次旺莱姆说服爱人以一头瘦牛和布置好的石板婚房,作为偿还姑母的债务,从此了结。但是这是他们所有的家当,也使他们失去了唯一赖以生存的地方。于是,他们决定远走他乡。他们坚信,只要愿意努力付出,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的爱,生活总会改变。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安顿了下来,尽管生活艰辛困顿,但是,与心爱的人儿在一起,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更幸福?一年后,他们的女儿曲珍出世,又过了两年,儿子阿旺诺布降临,给这个清贫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幸福。
阿旺拉布就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在他3岁左右的时候,一队人马从拉萨的布达拉悄悄地走出,他们的使命就是寻找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经过一系列的藏传佛教的礼仪和7天的实验,他们认定阿旺拉布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灵童。而此时,各种势力扭曲交错的布达拉宫暗流涌动,蠢蠢欲动。阿旺的身份还不能公开,还不可以按照仪轨实行公开的坐床。这孩子如天赐灵宝引众人爱护,却又仿佛掩藏着某种不可言明的大秘密被人精心藏匿。为了躲避尚未完结的劫难,他还需要匿迹于僻野。于是,一家人再次迁徙,从邬金林悄无声息地消失,来到了夏沃错那,结识了居住地首领本族的两个孩子,儿子塔坚乃,女儿卓玛。从此,开启了一段美好而又酸楚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与卓玛结下了青梅竹马的美好爱情。
阿旺5岁的时候,父亲在困苦劳顿中走了,丢下妈妈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姐弟俩,好在有人暗中相助,生活倒也过得去。8岁的时候,从布达拉宫专门为培养阿旺活佛而来的5位经师在巴桑寺等待着他。为了掩人耳目,阿旺和塔坚乃一道走进了巴桑寺,从此开启了7年的学习生活。7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姐姐曲珍嫁给了一位木匠。时间也会带来改变,形单影薄的妈妈在女儿嫁出去不久,就在孤独煎熬中,追随了爸爸的脚步,沐浴着天国的光辉。15岁的仓央嘉措,还为未享受尽人间的父母之爱,小小的年纪却承受了过多的生活艰辛和人生百味。这或许就是得道成佛所要付出的吧。
15岁的阿旺已经是一个帅气阳光和善的少年,卓玛也出落得如花似玉,如果不出意外,这对年轻人即将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和向往。但是,人生没有如果,命运总会在不经意间被人改变。
康熙大帝得知掌管藏区教政大权的第巴桑结嘉措隐匿五世达赖去世15年不报,非常震怒。登上权力巅峰的桑结嘉措再也无法隐瞒,他决定迎接活佛归位。此时,有一对人马来到了巴桑寺,按照隆重的仪式迎接阿旺嘉措坐床,并给他改名仓央嘉措,从此,他要离开成长的地方,离开心爱的卓玛姑娘,一路走向布达拉。
1697年10月21日,仓央嘉措在无可奈何中前往拉萨,离开了他童年和少年成长的地方,离开了他最亲密的朋友本宗少爷塔坚乃,离开了他的初恋情人卓玛,他极不情愿,但又无力改变。沿途僧俗顶礼膜拜,祈求活佛摸顶祝福,活佛心中生出些许莫名的凄凉和悲伤。他缓缓地摸出卓玛赠送的定情短柄藏刀自叹:我连自己所钟爱的都无法把握,能为你们带来什么呢?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但他明白,作为万众敬仰的活佛,他将失去自己想要的生活。
来到了拉萨的布达拉宫,开始坐床。他将继续在德高望重的经师带领下,学习经书,开悟佛性。他闲暇的时间,大半用来写信,写给他魂牵梦萦的卓玛,可是一封封寄出去的信,如石沉大海。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为了断绝他的念想,把仓央嘉措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己所用,第巴桑结嘉措已经把卓玛指配给了蒙古王子做妃子。
两年后,17岁的仓央嘉措已经学有所成,各种佛教仪轨了然于胸,活佛的佛性愈加鲜亮浓郁。他儿时的伙伴塔坚乃也来到了他的身边,作为他的随从,不离左右。从塔坚乃的口中,他得知卓玛不回信的真相,痛苦不已。他只有用诗歌排遣心中的苦闷。从此以后,他把自己流放在拉萨夜晚的街头和酒吧。尝到了爱情有多甜,您才能忘记爱情的伤。
第巴桑结嘉措的双手以保护之名剥夺了仓央嘉措的人生,他失去了爱人,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权利,失去了梦想。他用醉生梦死来麻痹自己,用及时行乐来反击桑结嘉措的束缚,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放浪形骸,在夜幕的掩盖下,游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他白天是一位受人膜拜的尊者,夜晚是一位浪荡的歌者。他用一种与活佛身份极不相符的行为表示抗争,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不久,他的行为败露,第巴下令严加看管,不准他离开布达拉宫一步。为此,还把他在酒吧结识的美丽少女次仁尼玛——他的情人强行掳走,并杀死了他最亲密的伙伴塔坚乃。仓央嘉措此时已由不得自己,他徒有虚名,成为了名义上的活佛,实际上的傀儡。但是,年轻的仓央嘉措还有一点血性,他用唯一自己拥有的生命来抗争,但是也只换得来短暂的自由。
此时的西藏,还有一股以护法为名的蒙古势力,名义上是护法,实则以手中掌握的兵权暗中操控、把持着拉萨。1705年,第巴桑结嘉措与蒙古王子拉藏汗争夺统治权失败,被蒙古兵擒获,曾经不可一世的的藏区统治者第巴桑结嘉措,如一条丧家之犬被捆绑在一株木桩上。
善恶皆有缘,因果终报应。那个曾经被他以强权亲手拆散的一只鸳鸯卓玛——蒙古王子拉藏汗的妃子,拿出小藏刀,结束了桑结嘉措的性命。她为自己的哥哥塔坚乃报了仇,也为自己失去想要的爱情雪了恨。
为了集权控制藏区的统治,拉藏汗上书康熙皇帝,以伪达赖喇嘛之名要求废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活佛身份。康熙皇帝回信认可,但又不想接这个烫手的山芋。面对信教藏民,拉藏汗又恐于无法交代,于是,就把仓央嘉措扔在了青海湖畔,任其自生自灭。对外声称,六世活佛病逝。
在青海湖边,仓央嘉措看透了一切。爱,恨,情,愁,以及尘世的一切喧嚣,都化作清澈的湖水,烟消云散。他一个人迈着坚毅的步伐,缓缓地走向清明透彻的湖水深处,那只陪伴他16载的黄狼朗嘎跟随在身后,一起走进青海湖,让灵魂自由自在地在藏地广阔的天空下永恒飞翔。仓央嘉措结束了悲怆而又辉煌的24载人生。
别怪高座上人,多情风流浪荡,他的所欲所求,与凡人没两样。拉萨街头流传的这首关于仓央嘉措的歌谣,也许可以找到仓央嘉措匆匆而逝的原因。尘缘未了,凡性未尽,即使千万人敬仰,也不如做一个恣意洒脱的爱情郎。
仓央嘉措匆匆而过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更让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个时代的政教格局早就注定了他凄苦悲伤的一生。但是,他又不愿向命运低头,他用自己手中的笔,用一份男儿的热血和激情,歌唱心中的苦闷和悲愤。文中摘选的60余首诗歌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爱情的颂唱,对世俗不公的反抗,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了解读。至于合不合仓央嘉措的本意,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每个人关乎爱情、生活、心境、悟性有不同的体验。
最后一章对西藏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山川草木、宗教仪轨、佛教知识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于了解西藏以及仓央嘉措的诗歌有较好的帮助。
世间之象皆虚幻,万事万物皆化生。心动意动万物动,心静意静万物静。
面对虚实人生,我们把心安在了什么地方?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见与不见》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他不是一般僧人,是未来草原的主人,他有着细腻多情的心思,想要过平凡安乐的生活,但是每次都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责任而痛失爱人,他想要和爱人一起“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但是因为自己有着达赖的空名只能长叹“安得世间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即使拥有常人仰望的天资,他还是在佛法上负了如来,并没有听老师的话好好习佛法,带给人民福祉,又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实权,一次次失去爱人。
哀其不幸,妞没了,事业也完了,怒其不争,满腹才华用在泡妞上,还没有好好修炼也没有逆袭成一代霸主,空有个达赖的虚名,而且作为一个僧人,传世的竟然不是佛理经文而是情书。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打一星嫌多。本来是想来看下仓央嘉措在什么背景下写下那些名诗,于是再次翻阅。
第一遍时看到诗集那部分解的那么矫情,没耐心看。
这一遍,看后心都凉透半截。于是找作者,居然没有作者,不敢留名?呵呵了。
打着诗集的名字卖垃圾
可恶的是,诗不知什么人翻译的,不想爆粗。为什么不能务实一点,花点时间,至少将各种译版找到了,再分析一下,再矫情一下,还可以原谅,可你以为自己是诗人?然后诗人直译过来的一定就是诗了?连那些有名的诗句都不屑去关注一下???
当然,也不否认,作者文笔不错,矫情解析桥断有关爱情的部分写的也比较美,只是,每首诗都介绍爱情,看来作者很博爱啊,呵呵。
中国华侨出版社。。。以后这个出版社的书都坚决不看!!太没责任心了。根本就是借仓央嘉措的名字卖弄自己的文采。
大大的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