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作者:夏墨
本书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风风雨雨,有起有伏、有悲有喜。内容主要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从而描摹出一位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此外,杨绛先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翻开《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你将看到一串串精彩的故事,经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人生就像一场冒险,婚姻也像一场充满刺激的旅途,不知前方等待自己的,是否和自己日夜期盼的一致。百岁老人,看过多少潮起潮落、人事变迁,也许百岁就是走到了人生的边缘,不知道前方到底还有多少步能走,但是每天都在准备着那一步。        

      杨绛先生这百年生活当中,说过很多让人意味深长的话。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杨绛先生的一生也是如此磨炼过来的,虽然百不称心,却学会了坚忍,也学会了为默存而默存。

      最早知道杨绛先生是小时候的课本里,她是《老王》的作者,这篇文章那时没要求背诵,说真的印象也不怎么深刻,了解的也不多,之后才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夫人。说实话,还是因为自己书读的不多,竟然不知道这位才女。庆幸的是,现在自己慢慢学会阅读,在找寻书籍的过程中,没有错过认识杨绛先生。

       就在前段时间,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它教导人们应当如何面对苦难、面对死亡、面对幸福、面对人事变迁,也教导人们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开篇的长梦和结尾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告诉我们的是,悲喜交加便是人的一生,婴儿落地,有人哭有人笑,便是知道这一生注定不好走。

    杨绛先生的文字让人很快就静下来,读着,却像有位慈祥的老人用缓慢的语气讲述远方的故事。无论那里是怎样的狂风暴雨,她讲述得总是波澜不惊,像怕你受到伤害,呵护着你的心,可是你们并不相识。

    童话中,美丽的故事总是用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束,却没人愿意讲离别的场景,因为没有一场离别是人所希望的,他们多次分开,又想办法聚在一起,这样聚聚散散一辈子,却从来没有在对方身边待够,就这样守着,就像歌中所唱: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开,杨绛先生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她没说过自己有多伤心,没说自己哭了多少次,没说如何悲伤地面对一个人的屋子,她只说要一直找,找到那对失散了的父女,有他们才是家。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这句话,她是说给他们仨听的,他们都知道彼此的心中所想,是怎样的缘分让他们共度了此生,都在这一句话中了。

    她知道自己迟早也要启程,踏上继续寻找的路,已至暮年,她依然写着这一生的事儿,像清点心中的行囊,只为了更轻巧地出发,更快地到达。杨绛先生说: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认真的年轻,优雅的老去。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

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

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

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

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

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01

杨绛酷爱读书,并将这一习惯保持了一生。

她的这一爱好来源于父亲,

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

读书是他的一大嗜好,

杨绛喜好和父亲谈论读书,

同时又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

比如,杨绛喜爱李煜的词,父亲推崇杜甫的诗。

就读书这件事,他们父女二人还有过这样的对话: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活了。”

无论是留学英国,还是耄耋之年,

杨绛最大的爱好,也只是回家读点书,做点学问。

02

对待爱情和友情,杨绛泾渭分明,绝不暧昧。

费孝通一向喜欢杨绛,

在得知杨绛和钱锺书交好的消息之后,他心中愤懑。

愤懑中又夹杂了一点委屈、伤心和不甘。

费孝通专程找杨绛谈话,说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

虽然杨绛看重与费孝通的友谊,

但是谈到男女情感的问题,杨绛从不含糊,

更不妥协,始终立场明确,表述清晰。

她说:“朋友,可以。

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as an end, not as a means);

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

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这个“普通朋友”的原则,在杨绛心中,从未更改。

03

谈及曾经遭遇的窘迫过往,

杨绛坦然接受,还能愉快地打趣。

在钱锺书的惊世之作《围城》当中,

写到曹元朗与苏文纨结婚的事,

也暗藏当年自己与妻子大婚之琐细。

杨绛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说:

“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

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

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杨绛和钱锺书的婚礼,先是西式,再是传统婚礼。

传统婚礼在钱家办,

杨绛老老实实地按照钱家的规矩,

行磕头礼、给各家敬茶、连日奔波,甚是劳累,以至于结婚的第二天就病了一场。

04

杨绛性格温婉,但绝不怕事,

面对屈辱和不公,严守底线。

抗日战争末期,在离家很远的工部局半日小学教书的杨绛,每日乘车之后还要步行很久,才能改坐有轨电车抵达学校。

其间,曾遭遇日本人上车突袭检查。

全车人都要起立,只有杨绛起来得最慢。

有个日本兵便来找她麻烦,用手抬起她的下巴。

不知哪里来的勇气,

杨绛不卑不亢,竟大喝一声“岂有此理”。

此言一出,全车人都吓得目瞪口呆,觉得杨绛此命不保。

也不知是何缘故,听杨绛一声吼,

那名滋事的日本兵竟退了回去,未再纠缠。算是侥幸。

杨绛想想也后怕,次日,便更改了上班路线。

05

对于名誉荣辱,杨绛一向看淡,

她更在乎的是身边人如何,生活能否有尊严地继续。

1951年秋,知识分子改造大会开始。

杨绛被控诉一场,她的内心却也淡定,只是看透。

第二天,她还特地打扮了一番,拎着菜篮去了校内菜市。

那是学校人最多的地方,倔强的杨绛想着,

她倒要看看诸人的嘴脸,看看大家如何嫌弃并避开她。

有人视若无睹,有人假装客气。

有故人避之不及,也有陌生女子愿意伴她同行。

人性是无法被消灭的。

哪怕一百个人昧了良心,也总会有一个站出来扛起自己的良心。

一如杨绛所讲:“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06

但是杨绛也有着急的时候。

文革时期,

有一次和同事被安排去打扫外文所一个偏僻的储藏室,

杨绛竟在废纸堆里发现了自己被收缴的《堂吉诃德》译稿,

还是被收缴时自己用厚实的牛皮纸拼命包紧又被“五花大绑”的样子。

显然是无人问津之后,被随手丢弃。

只要没被销毁,一切都好。

想都没想,杨绛当下便“偷”走了自己的译稿。

杨绛先把稿子存放在女厕,然后伺机带了出去。

可是,正要走,就被同事看见,同事大喊:

“杨季康,你要干什么?”

监管人听到之后走来。

杨绛见状如临大敌,

像抱住自己的孩子一般死不撒手,说:

“这是我的稿子!”

对翻译家来说,作品大于一切,即使自身遭受了难堪的待遇,但是爱护作品、尊重知识的原则却无论如何不能改变。

07

晚年的时候,

杨绛已把一切身外之物放下,

她的境界愈发冲淡平和。

她曾翻译过英国诗人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诗,一直被杨绛钟爱多年。

大概是因为兰德的诗照见了杨绛的心,

仿佛是她今生今世的注脚——

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烤暖了人世间所有的幽暗和不明。

所谓“隔世知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岁月轮回,静水流深。

她这一生,如同明灭之中划过的一根火柴,用幽幽微光照亮着茫茫穹苍。

杨绛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

她的成就也绝非唾手可得,在《走到人生边上》中,

她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这样的句子: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

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

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

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而杨绛的一生,便是认认真真淘洗污秽、萃取精华的锻炼过程。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在我心里,杨绛先生的自传该是那本《我们仨》了,而世人所添附的,是无所谓去费心记住的事情。

大抵是为了什么,大不了是一个湖一座塔吗?谁知道呢。我经常地描绘一个画面,想是一个该午休的时间,阳光正懒散的时候,或许是因为一只猫的调皮还是仅仅是漫无目的的指引,那个园子里遇见一个只听得见蝉鸣的角落,院里的门虚掩着,旧年的自行车还没锁,墙上的信箱锈得耷拉着,葱郁的爬山虎乐此不疲,叶子随着一声声的蝉鸣晃悠着。这是个适合贪睡的中午,房里的灯却是亮的,昏昏黄黄。这该是先生喜欢的静谧和不叨扰。

这与先生自然无甚关系,这园子是苏州的园子,还是北平的园子,是清华园还是其他的,都无需寻个明白。

杨绛先生的生活,有柴米油盐,有琴棋书画,她幸福地沉浸在自己的所有角色,缘于遇见了另一半契合的灵魂,自由而严谨,有趣且浪漫,一见钟情,相敬如宾。

而当初没有好好读完《走在人生边上》,真的是太年轻,以至于这段评论是多么像是呓语,浅薄不上台面。

先生的态度和风骨,学到一星半点都是价值了。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总觉得会遇到,那个打着盹的小猫,有爬山虎的小房子,还想腆着脸去叨扰,那时候写《围城》的钱钟书和为其作序的杨绛。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先知道钱钟书,看了《围墙》和《走在人生的边上》(?),然后才知道他的妻女,知道杨绛先生有本出名的小说叫《洗澡》。

直到某一天无意中看到她翻译的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

直到她辞世后我一口气看完《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对于这位老人,我的内心波涛翻滚,我的词库却明显苍白。

钱老评价其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我们不妨再加一句:最良的母,最知的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