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这本书几天了,一直在想这个读后感怎么写。知道这本书是大学时期的人类学老师推荐的,一直都只是看个开头,然后现在看完了(最近读了好多本以前早应该看的书)。
作者是个米国人,据她自己所说,好像并没有去日本,是通过一些已经有的著作和纪录片来,还有一些经历二战的人的访谈来写的(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误)。
没去过日本,也不认识日本人,不敢说自己了解,今天写的东西基于看过的一些日本的著作(当然以东野圭吾为主),还有一些新闻事件和电影吧。
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作者写到极端的两极分化的处事方式,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挺符合心理学的描述,一个人的性情一般来说不太会有太大的改变,中国话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出现特别大的变化,就是遇到了比较大的刺激。作者用的例子是二战战败后的转变,日本在二战期间是牵动了整个国内的,日本国内对于战败,以及战败后爆出来的战争中实际发生的一些事件与政府宣传的不一样,的确会给人心理有很大的冲击。
第二,对于日本的“孝”以及“礼节”。“孝”这一点上与中国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日本好像也是一样。还有日本的婆媳这一点,也像极了中国古代。日本的礼节也确实比较重,天天九十度鞠躬,好像现在还是。
很多人推荐这本书都说是非常有助于了解日本的文化。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未必,只可以了解一部分吧。这本书是作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写的,那个时候二战没有结束多久,如果说用这本书去了解为什么二战中日本会有那样的表现,我觉得挺适合的。但是用来了解现在就只能部分接受,毕竟时代在发展,人也在发展。
不管怎么说,有兴趣的人还是可以看一看的。不过如果想站在学术的基础上的话,这个好像似乎不太够,要有批判的眼睛来看。若是大家本着了解一下的心态,那还是不错的。
读懂日本:菊与刀读书赏析 第(2)篇因文化原因,这本书读起来不太顺畅,也比较难懂。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徵,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构成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通过阅读此书,不难理解日本民族对自己的侵略罪行从不忏悔和道歉。日本的每个阶层都很不容易,武士既要孝忠天皇又要讲情义,在孝忠及情义之间不能选择时,只有牺牲自己。四十七士的故事最能说明他们的难。日本妇女更不容易,上要听婆婆的,平辈要听丈夫的,下还要看儿子的。不但孝敬公婆,还要做贤妻良母,甚至还要为老公玩女人买单付帐,供养妾的孩子。这样看来中国女人幸福多了。通过对菊与刀的阅读,能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了解日本人的一切行为,对日本战败后经济迅速崛起更为理解。日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读懂日本:菊与刀读书赏析 第(3)篇一直都认为日本是个矛盾又变态的民族,所以这本书中总结的一手拈花,一手握刀非常生动形象。森严等级制度和个人利益的极端弱化,造成日本人守礼刻板的民族印象,也因此赋予他们善于钻研的,想象力爆棚的特点。对‘情义’的解读解释了日本人为何可以既富有同情心,又残忍到没人性。本质上他们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就和其他民族错位了…如果想了解日本民族,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选择。然而因为作者所在年代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本身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书里的一些论调显得比较旧式,比如军国主义,男性在日本家族里的绝对权威之类,这些应该偏上个世纪了。随着时代进步,日本的社会氛围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样,是在不断改变的,纯粹拿本书作为标尺显然是不够的,还是要结合历史环境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