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菜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之所以看那么久,可能是因为从第79章节开始书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与观后感。
故事开始于火车站也结束于火车站。安娜与沃伦斯基彼此回眸凝望一瞬,从未体验过的感情不可避免地被激活-燃烧-渐暗-自毁。
前面78章并没有什么,冲破阻力,终于终于在一起了,真的挺好。恋爱的浓情蜜意与同居的情投意合让两颗心紧紧依偎,彼时的安娜满眼都是柔情,浑身散发着光。两情相悦,挚爱贴身不离,脾气温柔地似水如涟,轻叩心门。
由于当时俄国贵族阶层的偏见与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安娜无法回到社交界,被完全孤立,陪着安娜在乡下与世隔绝地厮守了半年后,沃伦斯基顺利又体面地独自回到贵族社交阶层中:赛马、选举、忙公务。与安娜也正式进入平常夫妻的相处模式。并希望妯娌多劝劝安娜把原来的婚姻结束掉,完完全全成为他法定的妻子。
这是正常的,可安娜因为被原来的圈子完全孤立,她同时也为了他失去了太多,她太害怕了,所以沃伦斯基成了她唯一可以倾诉和守候的对象。她为他付出了太多,想要同等的补偿和宠爱,想要更多的陪伴与体贴,真的没有错。她和他由彼此奋不顾身地相爱变成了一方歇斯底里地索爱,而另一方平静地爱着。由于沃伦斯基白天不在家,晚上很晚才回家,安娜变得猜忌、易怒、爱争吵、大量服用吗啡以便睡着。沃伦斯基回家很热情地与她说些白天的见闻,也能立刻引来她的不满和争吵。
她为了唤起他的兴趣,打扮地更漂亮等他晚归给他看,文中说“他知道是为他而打扮,他很中意,但中意太多次了”,对,中意太多次之后便成了毫无感觉的习惯。安娜不明白:以色侍君,何来长久?
她假想他不爱她了,为了弄明白她是否还有容貌上的魅力,总是当着他的面或背着他与人调情,故意展示自己天生的姣好面容,当然也每次都让异性一下就喜欢上她。当异性表现出对她的垂青时,她会开心、自信并立刻陷入苦恼:为什么她唯一想取悦的人慢慢减少爱她的程度。安娜不明白:她渴求的“一生永远在恋爱”的状态是不可能的。那些因为外貌喜欢上她的人,也会在热恋后慢慢变成生活过日子。
她总在他回家后与他争吵,几乎天天找他吵。争吵时言语犀利,必须占上峰,争吵后又会认错要和好。每次他都尽量让步,可让步后言谈间的语气都会比上次争吵结束时更冷漠一些。更冷漠了就招来她更多的猜忌: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安娜不明白:这是让步后的报复心理,感情都在争吵中磨光了。
如果安娜身段放柔软一些,或许她的结局会很不错。期待男人看在自己牺牲那么多的份上,能主动一成不变地宠爱自己,女人的心思都这样,不然就不是女人了。但男人既然慢慢回归过日子式的平淡,要么跟着一起走向平淡,要么好好地谈,谈一次不成谈四五次也行,就直接说“我要被你宠,早点回家陪我多说说话,为了冲破阻力和你终身厮守,我主动放弃了太多,我就只剩你了,我想要你多关心我,体贴我,疼着我”。其实,沃伦斯基很宠她,并没亏待和冷落她,而且非常顺着她。
安娜自杀前一天,决定提前回乡下,要求沃伦斯基抛下莫斯科继续和她隐居,因为沃伦斯基做不到在安娜规定的日子走而又一次吵架,争吵过后沃伦斯基主动想办法提前解决自己的难处,帮助她实现心愿。
自杀当天喝着早餐咖啡,她又挑事吵架,吵完他出门探望母亲,他想回头看她一眼再走,狠狠心没看。她等着他看她一眼,没等到,便终身错过。
自杀前几小时她去和她的假想的情敌道别,一路上看到什么都是各种厌恶的想法。精神状态全线奔溃,爱得义无反顾,死时亦然。
选择这样结束自己的人生太任性,任性到极致。沃伦斯基面对她的尸体同样奔溃,一个半月没有说话,尝试自杀,最后参军奔赴前线,被送往前线的当天牙齿疼到满嘴口水,口齿不清。他的牙齿非常健康,是因为她的任性离开导致他基本不吃饭,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安娜的性格过于刚烈,如果能够柔软一些,她可以和沃伦斯基生活地很安逸。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看了第一遍,不能完全读懂。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喜欢安娜,喜欢她的灵动和生气,在整个上流社会的交际圈,她似一道闪电划开了黑压压的天空,但也只是闪电,转瞬即逝了,虽然她一直在努力追寻她的爱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承受了整个社会给她的恶意。也许是因为外界的压力,也许是因为爱情最终都归于了平静,看到他们后来总是吵架的时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卡列宁准备离婚的时候反而安娜拒绝了,那个安娜,似乎内心只有怨恨和猜忌,像一头被苍蝇叮咬却无法搔痒的暴躁狮子,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渥伦斯基的身上,她的内心里不再只有爱情,她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看到谁都是厌恶和恶心,我感觉那个时候的安娜,已经失去了她的美丽与生气,也失去了她自己,包括她倾尽全力去追寻的爱情。诚然,渥伦斯基在后来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虽然他爱着安娜,可是也不愿意被这份爱所束缚。整个虚伪的社会给了他们虚伪的面具,大家都带着面具,只为体面而活。书里最后写到去参军的渥伦斯基的容貌,沧桑二字,以足以让我为之动容,他何尝不爱安娜,何尝不是常常在向爱情妥协,可他们的结合为道德和礼法所不容,更不为交际圈的体面所容,所以,她们最终都向社会妥协了。对于第二个人物列文,我其实对他的主要态度和安娜刚刚好相反,倒是先不喜欢再喜欢。可能是托尔斯泰自己本身对信仰的探索表现在列文身上,在他的生活中,农场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就是全部,刚刚开始的他迷糊而别扭,但对自己的事业很喜欢,我尤其喜欢他自己和农民一起劳动,为地里的活计忙碌的样子。他的婚姻和哥哥的死让他不由自主的去思考死和生,以及信仰。整个书里上流社会的人里,似乎只有他不喜欢政府的各种机关,不喜欢去弄个一官半职。也正是这样吧,他不喜欢去交际,也不善于交谈和辩论,会直接表露好恶。虽然在整个社会的侵染下,他也有很多这个社会的习性,但他终究还是一抹亮色,似是天边微亮的光。第一次读罢,其实感受很多,虽然知道她们当时的爱情为社会所不容,甚至现在对这样的爱情的评价依然是褒贬不一,但是总觉得,他们最终的失败,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原因归于她们自己,这其中应该多一半归于安娜,看到列文去看她时后来她内心的独白,就觉得这个人似乎失去存在的价值。既然孤注一掷做了决定,就要有失去的勇气,虽然我自己也没有这样的勇气,但我总想,要是她后来依旧洒脱,自信,就像她们在乡下时多读书学习,关心医院。她们是不是会有一个好的结果。(看的很慢,感慨也很多,对每个人的看法不停的在变化,也不成熟,甚至没有依据,希望看完第二次之后,会好一点[奋斗])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安娜的悲剧跟自己的精神世界太过单薄有关,跟比自己大二十岁的丈夫没有感情,然后又遇到了英俊帅气的情人,后来跟情人私奔,从这里来看她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人!但是后来丈夫不同意离婚,不让她看孩子,情人又老爱出去玩儿,她自己由于备被社交圈子拒之门外,只能在家里呆着,虽然家里很豪华,但她一点也不开心,老是疑神疑鬼,怀疑情人又有新欢.就是闲的没事做嘛!最终为了报复情人自己卧轨,毁了自己也把情人给毁了,成了行尸走肉!这里面通过列文对生命,哲学,宗教的拷问,引出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活的老问题!这个问题千百年都一直有人问却始终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生命短暂,做自己喜欢的事,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乐观向善的活着,莫问死后是去哪里!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