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很长时间没有看书了,感觉自己快成为手机的囚徒了,是时候好好调整一下了。
天才文展和厚朴是我所能读到的东西。
文展九岁就开始为自己的初中,未来打基础了,想想自己九岁,可能还在玩泥巴。
“你看,这是年份,年份下是我整理出来的、每一年这个国家发生过的我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我还写上,我认为的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穷人孩子通常较早熟,他能看见家里的窘迫,懂事也让人心疼。
“比如我,未来一定要到大城市生活,所以我计划读大学或者读省城的重点中专。考重点高中再上重点大学,这不难,但花费实在太大了,我家里很穷,估计上重点中专比较合适。上重点中专,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分数,刚好在那个区间,得有能力掌握住分数。然而,到大城市只是第一步,我得能在大城市留下去,并且取得发展机会,我必须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让自己未来在学校里能有机会当上学生会主席,学生会主席就会有很多和各个单位接触的机会,然后我得把握住机会,让他们看到我、选择我。”
他懂得权衡现实与理想,他在努力,他在为之付出,可是付出到没有结果,慢慢的,初心会变。心如欲壑,后土难填,好怕自己也开始注重结果,太在意他人眼光,这样一点也不潇洒。
厚朴在我心中一点也不靠谱啊,世界上不是只有梦想,还有生活啊,也不是自己快乐就行了,还要身边的人也快乐,把自己所有的热情投入在百分之五十失败的音乐中,和“我”可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一,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两个学期都拿奖学金——生活费都从那儿来。打一份工,争取第一年攒下三千块——为毕业找工作备粮草,然后进报社实习。实习是没有收入的,但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实世界:真实的利益关系和真实的人性。要训练自己和真实的世界相处。
就这样,我和厚朴朝两个方向狂奔,以自己的方式。
现在我还是这样认为,百分之八十的追求梦想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是群体生活不是个体生活,要看见家里的窘迫,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走重复的路。
二零一九年二月十日。
皮囊读书赏析 第(2)篇想看这本书很久了,今天终于读完。心里却说不出的五味杂陈。内容非常的真实,像身边的一位朋友身上发生的事。虽然我不是闽南人,没有感受过石板路、家中的神龛、摩托车呼啸而过的海边,但作者描述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却清晰可见。基调很哀伤,很低沉,读的过程中非常压抑,应该说是越来越压抑,直到王成刚去世之后,后面几章有所好转,好似作者觉得说了太多伤心的事,就再说点别的吧。可是对于一个已深陷悲伤的读者来说,后面几个故事的分量显然不足以将我拉出来。读到中间许多部分时,很是埋怨作者,因为作者多次提到“我知道我该如何如何跟他说,可我却没有”,以致后来看到朋友的生活越来越不好,作者又表达出歉意以及悔意。我在心里骂道:那你为什么在能拉他一把的时候选择沉默,选择隐藏心中本想说出来的话?你可知道,你那句话或许就是骆驼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我向来很痛恨不及时表达,过后又追回莫及的人。自己不懂得抓住时机,自己不懂得好好表达自己,过后又在那伤春悲秋给谁看?我只觉得是活该。就当朋友的落魄和你的后悔是对你不及时表达的报应和惩罚好了。后来,我又想了想:是自己太较真了吧,这或许只是作者写书时的一个技巧罢了,于是也就没那么痛恨作者了。整本书看完,唯一让我有正面评价的便是开篇作者描写的阿太,一位豁达的老人,我也将永远记得她说的话:“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往后的人生中,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肉体,把它当作一副皮囊而已。
皮囊读书赏析 第(3)篇作者笔下的阿太有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有不在乎身外皮毛的豁达与从容,灵魂若死,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有为了爱而离开城市的张美丽,她倔强、勇敢也是与那个乡村与旧思想作斗争的革命者,只是她还是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会多次捐款只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她死于的不是流言而是死于别人对她的评价;香港阿小一直活在虚构的生活中,所以当他认为去香港才是生活的时候,其实真正的生活已经结束。家乡里的阿小也看见了自己,找了自己应有的平静。天才文展和厚朴都是两个极端的个例,一个善于规划却摆脱不了尘俗对他外表的攻击、一个挥霍青春以为这就是追求的自由。其实这些何尝不是身外之物的虚无。作者看见了自己的内心,是的,世界之大,膨胀我们的不仅仅是梦想还有欲望,我们所在乎的总是会成为我们的软肋,在乎声名会被声名所累;在乎皮囊会被皮囊所累;在乎金钱会被金钱所累。而这些都太多,我们需要“看见自己”,还要“看见”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