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
作者:张北海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骆以军、肖复兴、梁文道、姜文、高晓松、张艾嘉、马家辉、徐皓峰联袂推荐。新版收录新后记,增补作者张北海答客问,讲述《侠隐》前世今生。一个民国初年的侠义故事,在文字中复活北平繁华顶点。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作者回望老北京的工笔长卷。《侠隐》的写作历时六年,参考了好几百本有关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因而,对三十年代北平的描写确凿、细致,一街一门,一草一木,都符合当时史实,宛如城市在张北海笔下复活。阿城先生称赞《侠隐》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果然好看”。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这是节奏很慢的一本书。后记、作者答客问和编者说明里把主题讲得很明确了——追忆城之消逝,感叹侠之终结。我对北京没有什么印象,对老北平更不可能有,所以还是侠的衰亡能带来更深切的感受。

武侠世界有这样一个规律:时间越靠近现代,侠客们的武力值就越低,从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到只是胜于常人。正如本书中所写,堂堂太行派,前任掌门死于暗枪,现任掌门最终也要靠手枪来完成复仇。李天然的师父、师叔是名震江湖的太行剑、太行刀,李天然的名号则是燕子李三和诗人所封的“侠隐”。李三是最后的侠盗,侠隐是露不得脸的侠。末代侠客注定享受不到先辈们曾经的风光。

报仇雪恨之后,李天然忘了跟师父交待太行派传承的事。其实传与不传已不重要了,传也不过是给一个将死之人续命两三天。大势已去,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武林中人,必定是痛苦而无奈的。《断魂枪》里的神枪沙子龙,最后也只有拄着大枪留下一句“不传!不传!”

至于现在的所谓“武林”,既不见有侠,也不见有武,不提也罢。江河日下的,又何止一个武林?其实对很多正在没落的事物而言,入土为安总比变成一具活僵尸要好。

至于姜文的《邪不压正》,单就影片本身来说,个人认为总体上合格。但姜文的个人色彩太过浓厚,能看出影片中确有很多他想表达的东西,但表达起来不及《让子弹飞》那般自然和顺畅。而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邪不压正》称不上优秀。电影在还原古都风貌上做得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旧城、旧侠、旧时代的处境这些内核都被丢掉了,书中几个颇为出彩、值得塑造的人物也没有出现。也许这就是电影的局限吧。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本来觉得作为一本武侠小说,全文有点温柔拖沓。但看了结尾与作者的用意,又觉得很有特色很到位。打斗场景速战速决,点到为止。相反对于老北平的各种小吃,信手拈来,记录详实。大侠生活的一日三餐,有血有肉地展现在眼前。对于每一条胡同地图的考究,也可见作者的用心。细节丰富,满满生活气息。“昨日游侠也就这样和昨日北京先后消失,一去不返,再也没有了。”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时代,是独一无二的。李天然隐于尘世,江湖就在心里。个人恩怨在国仇面前似乎就是自私的,李掌门想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但无奈被时局和周遭推着向前走。李天然身边的朋友,想想都可以算他的贵人。指点提携,关心帮助,友情爱情,感觉他除了自己没活明白,什么也都得到了。看完电影再看书的后遗症是——看到李天然出场,满脑子都是彭于晏。电影的场景是美的,冬日雪后的北平,钟楼俯瞰整座城市,四合院房梁上的飞檐走壁。但总感觉还少了点书中“江湖侠义”和“国家大义”的那份取舍纠结。听高晓松和姜文聊天时说,想拍个美食版的《侠隐》。能够拍出的话,还蛮期待的。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这是一部写实性小说,却更似一部游记。与其说小说的主角是侠,莫如说是老北京,小说中的旧京风味悠远醇厚,滋味十足,惟妙惟肖,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跟随着作者的笔锋,徜徉在老北京那熟悉的巷弄胡同,品尝着地道的老北京特色,铜锅涮肉、春饼、炸咯吱……,流连于无论是冬雪还是春雨下的古都名胜,一种超然、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

一个普通的家仇国恨的故事,被作者以一种平铺直叙、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将老北京作为这个故事的大背景,且费墨不少,不能不说是作者一个巧妙而睿智的安排。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