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弥儿》读后975051904110516123
这是本二百多年前卢梭写的关于教育的书,爱弥儿是他假想的一个由他教育的男孩。书中对爱弥儿的教育是按年龄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再分别阐述各时段中他的教育观念。其间他的教育主旨一直贯穿始终,那就是自然教育。这些都表明了他的教育观是发展的,虽因相隔近三个世纪,一些理念难免有局限,却仍对时下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谈到教育首先要思考为什么需要教育?其实婴幼儿本身已几近完美,但经过成人狭隘愚昧的干预后,才破坏了天性,让其支离破碎蒙尘蒙垢不知所以。但人是社会性动物决定了其不能关在房子里几近完美的自我成长。所以要接触这个复杂功利的社会,这才需要教育。而基于孩子的天性,这个过程中最合理的方式应是以引导为主,其次是尽力避免狭隘与愚昧,让孩子更近似于自然的成长发展。
书中将家庭教育的进程分成四个阶段:
一、2岁以前是纯开心(体育教育),吃好玩好陪好就是;
二、2-12岁时(感官教育)童年快乐最重要,切记!具体方式是一分言传九分身教。这时期榜样对他们的影响会很强大,因为他们这时还不能成熟地思考,所以他们的行为准则更多是参照身边人。日常中会明显发现这时期对他们说教是事倍而功半的甚至是徒劳的,所以此时身教才应是重点。;
三、12-15岁(智育)二分言传八分身教。孩子在此时期已经有了一定感官经验积累,这时要尽力启发他们去多学习多思考,而不是过早的给是非对错下定义;
四、15-20岁(德育)三分言传七分身教。这时候他们已逐渐接触社会,爱憎也开始更加分明。这时最重要的教导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并如何学会生活,而这也将是一生的探索课题。
教育的最大秘诀就是身体的锻炼和思想的提升要齐头并进。以上四个阶段是连续性的,所以要想保持孩子的天性培养一个自然的孩子,我们应该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努力。从他刚来到这个世界到他长大成人,我们都不能放弃这种努力,否则我们就会事倍功半。
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值得憧憬与长久期待的。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描述。“无论什么事物、什么事情,爱弥儿都不排斥,这不是因为他懂得很多知识,而是因为他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心胸开阔、头脑聪明,而且能够随机应变。正如蒙田说的那样,他虽然称不上学识渊博,但至少他知道如何去学习。他将集智者的理性和运动员的活力于一身。”
以上是回顾整理,下面是感触很深的几个点。
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中国老话就是父母之爱子女,应为之计深远。所以要坚持平实自然的教导孩子,让他童年快乐,少年健康勤勉,青年理性又温厚。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的家长老师也没有什么可在人前炫耀的,但是他长大后必能成为有见识、有修养、身心都很健康的人。虽然小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才能,但长大后他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尊重。相对于光鲜亮丽的外表,内在的修养要重要得多。美丽不是打扮出来的,魅力也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修炼出来的。
再有就是教育中成人的无知愚昧与狭隘。大人总是要孩子们努力读书刻苦学习,但他们却很少这样做,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个情况也很突出。很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因左手写字受的责罚无数,长大后发现身边人类似经历比我惨痛的竟也有很多。可现在呢,左右平衡才是正确的,偏于右是有害的。那曾经因左手受的罚是为了什么?而更可怖的是,这种责罚是普遍的是无意识的。
而后是过于宠爱孩子和一点儿不关心孩子的结果是相同的,最后都会导致脱离自然。为了使孩子免于伤害,却把孩子变得更加禁不起伤害。不想让孩子遭遇残酷的生存法则或艰苦的生活状态,可她不知道,她现在让孩子免于小的灾难,却把将来更大的灾难加在了他身上。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她使他变得更加娇弱,完全剥夺了他独自承受痛苦的能力。
并且宠溺会让其自我膨胀,再加上他们还小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你一旦无法满足他,之后无论怎样合理的解释对他来说就都成了借口,你越是解释他就越觉得你对他怀有恶意。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并延伸到对任何人都心存怀疑。然后他就会不懂得感激帮助他的人,却对违抗他的人心存敌意,就这样,他的天性一点点地被破坏掉。
最后一点“我也不会让他整天闷在屋子里,而是要带他到室外,最好是草地上,让他尽情地跑,尽情地跳,就算跌倒100次我也不会在意。他很快就能明白跌倒后再爬起来的意义,这足以弥补跌倒所带给他的小小的疼痛。是他自己跌倒在地,所以他就得自己承担后果。其实,受伤的时候,受伤所带来的恐惧感比受伤本身更让他难受。r并且他会根据我的反应来判断自己受伤的程度。我表现淡定的话,自然就会减轻他所能感觉到的痛苦。如果我慌慌张张,他肯定也会紧张;如果我若无其事,他也会觉得无关紧要。”
当下社会的一大弊端是太过提倡理性,好像除了理性人就不应该有其他的思维活动。一切都急于算好算清楚,从所谓的起跑线到无数补习班,从唯分数论成败到名校执念,已近乎斤斤计较却不知算出了什么。
只有那些心胸狭隘的人才总是搬一堆大道理出来,所以,尤其是在年轻人面前,请收起你的高深莫测。并且孩子一旦到了拥有理性的年纪,就开始遭受社会的奴役,在这之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其它的奴役强加给他们呢?所以千万不要产生牺牲当下的快乐与自由是为以后的快乐与自由的愚蠢想法。
理性是束缚与保守,感性是自由与创造。束缚同时也是保护,自由充分运用保护会能走得更深远。
爱弥儿(精典教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卢梭的《爱弥儿》刚一面世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法国和西欧的一些资产阶级国家都为之震撼。在书中,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主张,并假设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
全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
- 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以让孩子能真正地自然发展。
- 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孩子的智力还未发育成熟,很难进行真正的思考,所以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 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他认为青少年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
- 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
- 第五卷,卢梭开始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同时还告诉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首先,卢梭解释了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原因一:如果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没人教养的话,那他的未来就不会有什么希望。原因二:你要趁早构筑起一道围墙来保护孩子的心灵。或许,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栅栏必须由你来安。原因三:我们天生脆弱,所以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天生无助,所以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帮助;我们天生愚昧,所以需要别人教我们如何辨别是非。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让我们弥补天生的缺陷。
接着,卢梭提出了三种教育方式,即: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指的是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自身发展,人的教育指的是别人对这种发展的干预,事物的教育指的是我们从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物那里所获得的经验。
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不受我们支配,事物的教育只在某些方面受我们影响。我们能够插手的只有人的教育。因为这三种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自然的教育又是最不可控制的因素,所以它对其他两种教育起决定作用。
而,人的教育,真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那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前几天看到很多人再转一篇文章,也就是发生在地铁上的那件感动无数人小事。一名孩子在地铁上依偎在妈妈的怀中睡着了。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的脚踢到身旁的乘客,用手捂在了他的小鞋上。直到到站下车,她才把手松开。
的确,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应该成为更好的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才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对于老师,也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人和人的心智是不同的,所以在指导学生的时候,老师要从他们特有的心智出发。只有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特有方式,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我也一直不怎么喜欢蛮横无理、自大高傲的人,所以我也希望每一个我接触的人,都不是一个蛮横无理的人,我也不要他们是自大高傲的人,我希望他们谦和,与人为善,我希望他们把到处吹嘘的时间放在提高自己上,我希望他们优秀,但这种优秀不应该用来炫耀。卢梭也说:蛮横无理是奴隶的品性,装模作样也不属于独立自主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的高尚,到处吹嘘的必是庸碌而空虚之人,因为除了在口头上过把瘾,他们没有任何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
总之,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如若成为了一位教育者,那就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每一位父母或老师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所以教育的方式也可能不同,无论怎样,只要利于孩子成长,不要让他们成为恶人,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爱弥儿(精典教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那个时期的作者都可以把教育讲的如此透彻,让人突然有种从新来过的突发奇想。觉得我们教育的前半生都是糊里糊涂,狼狈夹杂着不解,应付时间的前半生。教育不分时间,应是时时刻刻贯穿我们一生的必修课程。教和育,是我们将文化传承的工具。书中说到:教育的方式一共有3种: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指的是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自身发展,人的教育指的是别人对这种发展的干预,事物的教育指的是我们从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物那里所获得的经验。我们天生就有感觉事物的能力,而且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周边各种各样的事物的影响。等我们意识到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会开始做出判断,即到底是趋向还是逃避让我们产生感觉的事物。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一是看这种事物能不能让我们感觉愉快,二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方便,三是看它符不符合社会和他人认可的幸福和美满的定义。令人钦佩的教育家卢梭虚拟了自己的孩子并采取了自然的教育方法,让他的孩子有了一个他认为比较好的教育经历,直至他的孩子成家立业有了下一代,然后他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值得思考的一本教育书籍,里面很多的方式方法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才刚刚涉及,足以见得作者的功力之深。爱弥儿,但愿我们的后代都是自然的人、自由的人像爱弥儿一样,拥有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