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赏析(3)篇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作者:陈坤
本书是演艺界实力及偶像派代表人物陈坤的处女作,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西藏行走的文化随笔作品。通过对其童年时期、大学时代、演艺阶段、行走西藏等不同经历的真实回顾,以“行走”为线索,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人生的行走中,读者可以看到陈坤的内心从脆弱到强大的转变过程。最后是参与“西藏行走”的学生日记,以大学生的视角来呈现一个真实的陈坤。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赏析 第(1)篇

抛开陈坤不谈,只谈行走。

走着走着,眼神澄澈了,

走着走着,内心平静了,

走着走着,自我发现了。

行走,原来是救赎。

突然明白了生而为人,我不抱歉。

在行走的过程中,山的前面是山,空气稀薄,气温低冷,自身负重,高原反应,这一系列看起来横亘在一行人面前的困难,因着行走的力量,行走的信仰,都淡淡隐去。到了山顶,抬头望着蓝天,几只苍鹰略过头顶,长啼而去,如果是我,我会会心一笑。是的,我战胜了自己。山高人为峰,俯视着治愈天堂的西藏,我会明白此行行走的意义。它不是给外人显摆的,他不是自我骄傲的催发剂,它是让我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的,它让我明白自己到底是谁。

随手捡起几块浅滩边的卵石,让水打磨的一面光溜溜的,可另一面埋在泥里的呢,它有棱有角。一块卵石,像极了大多数人。在外人眼里,圆滑世俗,可又痛恨自己为什么这样,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在孤独的时候,又特别想做那个最真的自己,敢于说真话,愤世嫉俗,难道就这么矛盾着,这个时候,真的可以来一次远距离的行走,从心出发,问问自己,到底是别人的眼光重要,还是内心的本真重要。在苍茫大地间,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仰天长啸,做自己,最好。

从小到大,很期待来一次这样的行走,就是去到西藏,行走的过程中禁语,大家用眼神和肢体来交流,累到极致的时候,想着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想着行走的初衷,走着走着,就突然走到了西藏。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赏析 第(2)篇

走进西藏,触摸天堂。高山雪莲,蓝天白云,冰川层林,交相辉映。转经筒,磕长头……西藏,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异域圣地,一直让我神往,情有独钟。可是有生之年怕是无缘与她亲近,只能追随着她的文字行走在朝圣的路上。

去年夏天的时候被书名和作者所吸引,粗粗略读了一遍,读到关于行走在西藏的点点滴滴,更让我看到了光环下明星真实而有内涵的一面,颠覆了我对明星外表华丽内心空洞肤浅的认识,也让我从此对陈坤刮目相看,人最难得的是处在人群的制高点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来审视自己约束自己,做一个朴素善良的人来关爱社会帮助弱者,这种自律这种悲悯难能可贵,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镜头之外明星们的真实的心路历程。这是初读时给我最大的感受。

记得当时时间原因有一两个章节没有读完,追随着他们进藏的脚步再次读起,感受最大的却是行走所带给我们最大的力量——内心安静与行走执着。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在何处,无时无刻不行走在自己的内心和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像路边的石子,既有被向外的被打磨的圆滑的一面,也有粗糙的有棱角的内心的一面,我们无时不再排斥着自己的圆滑却又总是愿意用这面来示人,我们又无时不再掩藏自己真实粗糙的内心,却又不敢来面对,我们总是在这种矛盾中纠结难安,又总是在世事的沉浮中迷失自我彷徨不解,我们谁又不是需要在不停的行走中寻找一份内外平衡的安静,身处峰巅不忘乎所以,身在低谷不妄自菲薄,宠辱不惊,悲喜不乱。那得需要怎样的一种内心的强大,需要怎样的一种修行,才能达到这种内心的宁静?

一路沿文字行走,让我找到了安静和动力,渐渐走到了心灵的高处。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书赏析 第(3)篇

重温了《阿凡达》,七年之后再看,又是一番新的体悟。看完之后似乎有些明白了陈坤的“西藏之行”的意义。

     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尊崇能量守恒定律,崇拜自然,反对杀戮。他们杀戮的唯一理由就是保护弱小。的确,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宛如婴儿一般脆弱而渺小。涅提妮为了救杰克而杀掉丛林野兽的时候也是这么回应:不要感谢杀戮,因为没有生命应该被剥夺。这只是为了保护你而已,因为你像个无助失措的孩子。言外之意,这是自然给你的,并非是你应得的。

       有信仰的人大多喜欢追寻一种原始的东西,类似于一种最初的回想。就像有的人会在冥想的时候观想自己回到母体,那是我们最脆弱的时候,需要借助母亲温暖的子宫来保护自己;也是我们最强大的时候,在孤独黑暗的空间里独自等待了十月之久。

       朝圣之路异常艰辛,却仍然值得走。因为这条路带领我们回到最初,找到最初的自己。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路长大,变得坚强、勇敢、独立;我们最终还会回到这里,变得谦卑,慈悲,智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