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追风筝的人》已经两天了,今天有时间写点感悟,我始终被书中人物和故事感染着!阿富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出生在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从小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13岁那年,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阿米尔追到了风筝,却发生了悲惨不堪的事,对哈桑来说,心灵的创伤比身体的创伤更难愈合,但哈桑始终如一!为你,千千万万遍!然而,阿米尔却又逼走了哈桑。由于战乱,阿米尔跟随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赎罪,再度踏上离开祖国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哈桑尽最后一点心力!没想到,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更为自己少年时代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索拉博是哈桑的儿子,为了侄儿的未来,阿米尔历经波折与不幸把他带到了美国,为哈桑,为你,我追。
在这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爱情、亲情、有情,怎么解答都是在于个人的人生阅历!其实,我们心中都有一只放飞的风筝,牵着风筝的那头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无论意味着什么?为你,千千万万遍!
此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作者胡塞尼把我们也带到了童年放风筝年代,让我们回味!人生路上,谁都有值得回忆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一路走来,脚下的路并不平坦,有悲有喜!读完此书,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在心中迸发!身为炎黄子孙,此生无悔入华夏!为人处世要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做人要尽忠,做事要尽心!心怀感恩对待生活,成为正直善良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小紫学小扎# 17-1本书并非开年第一本书,实在是另一本过于苦难就换了轻松些的同类书籍。故事背景发生在阿富汗战争前后,不同阶级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孩子因为风筝与追风筝联系在一起,由兄弟感情退到主仆情分,直至“我”的懦弱与自私,完成了儿时的不同成长轨迹;“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担当、有勇气、不畏强权的男子汉,而“胆小如鼠”的我就这样在父亲的保护下长大,直至离开父亲的保护,内心深处的的我才知道,原力与我同在。为了解救同父异母的兄弟孩子,为了救赎原来的自己,差点丢了性命的朝圣追到了心中的那只“风筝”解脱,为父亲、更是为自己。战争背景的苦难往往是难以接受的,麻木不仁、残酷无情的人性被完全扑灭,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黑暗,这里阿塞夫角色由一个被折磨者转换为幼童虐待者,小时候思想中的阶级矛盾到成人后的种族灭绝,无一不让人心痛,宗教间、种族间的距离和歧视不禁又联想到“反犹”,摄人心魄的家庭破碎、经济破灭。当然,故事也让人看到父子之间的感情与生活交流,引发父母对孩子教育在理解方面的诸多启示与思考。
追风筝的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第二十五章.结局,索拉博从来没有接受我的邀请。他也没有拒绝。当绷带拆开,脱去病服,他只是又一个无家可归的哈扎拉孤儿。他能有什么选择呢?他能去哪儿呢?所以我当他同意了,可是实际上,那更像是无言的屈服;与其说是同意,毋宁说是由于他心灰意懒、怀疑一切而来的任人摆布。他渴望的是他原来的生活,而他得到的是我和美国。从方方面面看来,这并不能说是什么凄惨的命运,可是我不能这么告诉他。倘使恶魔仍在你脑中徘徊萦绕,前程又从何谈起呢?
于是就这样,一个星期之后,穿过一片温暖的黑色停机坪,我把哈桑的儿子从阿富汗带到美国,让他飞离那业已过去的凄恻往事,降落在即将到来的未知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