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1》是从哈罗德的视角书写的。哈罗德收到奎妮的告别信之后开始漫无目的的不断行走,与“加油站小女孩”的偶聊使他拥有一个信念:只要自己不停的走下去就可以挽救朋友。做了这个决定却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尤其是妻子的支持,可事与愿违。哈罗德摇摆不定,旅人却给了他新希望,于是义无反顾的开始了一个人的徒步朝圣。
独行时自己是自己的,美景、心情和思绪都是自己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着走着就会迷失自我,失去什么都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失去曾经那个本真的自我。已婚后二人世界过得欢天喜地,但是孩子出生后女人往往容易忽视自我,因为多了一重身份:妈妈。而立之年的我们身份拥有好多重:父母的儿女、公婆的儿媳妇、老公的妻子、孩子的妈妈、单位的职工、家里的主妇,每一项都真真实实。但是我们还需要是我们自己,最幸福的是能够在各个角色之间自在的来回穿梭。莫琳和哈罗德的感情很微妙,在分开的日子里他们彼此想念,可生活中又隔着深深的沟壑。独自留下的莫琳反思自己的婚姻,一直以为自己是为了孩子才将婚姻继续,此时她又深深的想念着哈罗德……
哈罗德去探望的是一位女性朋友,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意识到死亡就在身边了一种慌乱和觉醒,需要不停行走释怀?还是对深厚友谊的不舍和眷恋?如果是后者,为什么又会二十年没有联络呢?诸多的疑问在我脑海里呐喊。
走在路上的哈罗德,往事一幕幕的在他脑海里浮现:孩子、妻子、父母、朋友以及处世历事的态度等等。
哈罗德对待儿子的方式很奇怪,有初为人父的措手不及,又有不可名状的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不敢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也不会表达这份爱,和孩子拥抱都困难重重。可是故事里他是一个博爱的老头,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快乐。又一个谜团开始呐喊,我迫不及待的继续。
哈罗德虽然身在家园之外,但是听到晚间新闻播报想到莫琳肯定也开着电视看新闻,他为这种“同步”激动,想到莫琳和他在同一片星空下,老人很满足。莫琳想到与哈罗德的浪漫相逢,愉快结合,经常等待下班的哈罗德,两人一起散步回家。可是这两个人怎么就越走越远了呢?
哈罗德对于父母的回忆,让脑海了的谜团慢慢变得有序。十三岁母亲遗弃,十六岁父亲抛弃,从小父不疼母不爱,灰暗不堪的童年给他留下了极深的阴影。
对于奎妮的回忆让人钦佩他们纯真的友情。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寄明信片、买礼物,妻子一份、奎妮一份。
哈罗德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都希望奎妮康复。也遇到心理的身体的各种困难,他都慢慢的克服了。其中一个野蛮又善良的医生处理了他的伤口教他自己包扎,修补了他的帆布鞋,赠送了背包、指南针希望他一路坚持下去。可一个肿瘤医生的遇见让哈罗德变得颓废迷茫和害怕,打给疗养院电话知道奎妮还活着又坚定了他的信念,奎妮等着他。
后来涌现出一批朝圣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们都和哈罗德结伴而行一段时间,最后他们代表朝圣者到达了贝里克郡,可笑的提前完成了朝圣,风风光光的上了银幕。陪伴哈罗德的只剩下一只会玩石头的狗,最后狗也寻找了新主人。所有的人来了又走了,哈罗德的徒步行程像极了一趟行走中的列车,每一站都会遇到不同的人,每一站都有上车下车的人,现在仅留下他一个,不需要配合别人的快慢,随心所欲又成了他的节奏了。
贝里克郡近了近了,哈罗德慌张了,开始动摇退缩。可莫琳帮助他克服困难,鼓励他走下去别留遗憾。
终于到了目的地,给加油站女孩的一封信让故事更加明朗,一直猜不透哈罗德和莫琳的隔阂因何而起,一直以为是一个孩子的出现——轰轰烈烈的母爱压倒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此时才明白不是孩子的出现而是孩子的失去,这个老人幼年双亲抛弃、中年痛失爱子妻子误会,目前朋友将走,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到他的身上。[拥抱]
87天627英里的历程中回顾了自己65年的人生之路,也带着读者重温自己的旅途,读到后一部分我想到了阿甘的跑步,不由得将两者进行了对比,阿甘跑步正值壮年,虽生活中不停的遭受别人的白眼,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生水起柳暗花明,一切都源于他的纯真与善良。哈罗德是个花甲老人,他的走不仅仅是一只脚放在另一脚之前,他走的是一条心路、一条友谊之路、一条夫妻同心合力的路、一条父与子的亲情之路、一条带有社会习气的路、一条拥有坚定目标的信念之路。都是路,但是不尽相同。
哈罗德终于见到了奎妮,奎妮终于等到了哈罗德,一切看似很圆满,哈罗德找回了丢失的自己,莫琳找回了自己的爱情,奎妮安静的离开。但故事就这样结束极其不公平, 一个人的朝圣,夫妻二人的救赎,奎妮呢?解脱?放手?到底是什么呢?可喜,还有朝圣2以奎妮的视角书写。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一个人的朝圣》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退休老人因为之前一个一起工作的女同事写的一封告别信加上一个加油站女孩给他的信念,他写信给奎妮,告诉她要坚持下去直到他走到那个地方,看见她。从此,他便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朝圣之路。
在这条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大多数惊叹他的毅力,更多的为他加油且提供一些帮助,这位老人也从一个不乐意也不善于交流的人变的愿意与别人沟通。
朝圣的路上就像一条鱼的鱼骨,哈罗德与路上的人的故事,他和他的妻子莫妮的故事,他作为父亲与儿子戴维的故事,以及他作为儿子和双亲的故事就像细腻的鱼肉丰满了整个朝圣的路途,丰盛了整本书的意义。
因为父母的原因使得哈罗德从小缺爱也不会表达爱,也因为这样,使得他和自己的儿子有着很严重的沟通问题,使得他与妻子的感情有着二十年的隔阂。从这里可以看出父母之于孩子是多么重要的角色。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条朝圣之路,让他明白生命中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也让他与妻子可以重新理解彼此,知道彼此的难处,终于重归于好。
这条朝圣之路是艰难的,但是哈罗德告诉我们
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告诉我们一直往前走
他所要做的只是不停地把一只脚迈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种简单令人高兴。只要一直往前,当然一定能抵达的。
记得在朝圣的路上慢慢有很多人加入进来,也让这个队伍开始有了影响力,但是也给哈罗德带来难题,他有自己认为的责任去带着他们,但是又不想忘记初心,去救奎妮。但是跟随者的想法是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将它做成商品去赚取利益。
总之,人们在谋利的路途上乐此不疲 ,在追求初心的路上也会因此而忘记初心,最后往往回过头来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然幸运的是,最后哈罗德又变回一个人,孤独但坚定。
他了然于心的事实和这些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个发现让哈罗德一惊,也让他在回望身后这群人时感觉即使站在人群当中,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他,他依然是孤身一人。
火焰在黑暗中传递光亮,欢声笑语飘进他耳中,却只属于一群陌生人。
哈罗德的朝圣之路让人羡慕也给人以启迪,就像他说的:
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一切也都是对他开放的。人们会畅所欲言,你可以尽情倾听。一路走过去,他你从每个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东西
但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做
一件毫无逻辑可言的事。人们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时你可能就会想起我,然后坚持下去。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朝圣之路其实就像繁杂生活里的一个休息的片刻。给这个休息多一点时间,去思考行走的目的是什么,去坚定一下最初的想法,我想这不会耽误你继续前行。
走了这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最重要的是什么,却发现必须又一次放手。
昨走完朝圣之路,在彼此都认真思考之后,
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走向海岸,两个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远。只是刚走了一半,肯定有谁又想起了那句话,再次激起一轮狂笑。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如果觉得生活有点难熬,不妨放慢脚步,体味一下人生……
指甲缝里塞着泥土的感觉真好。
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
2019.2.3 农历2018年腊月二十九 21:32[爱心]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好像拖了很久才把这本书看完。哈罗德一开始决定要去做一位朝圣者的时候,我就特别佩服他。错过太多想做的事,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就像他说的,他从来不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老公甚至是好朋友,好像一辈子都是碌碌无为的他,不曾换过工作,不曾离开过小镇,不曾想过要往上怕,也没有什么梦想。可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因为朋友的一封信,孑然一身的抛开所有徒步到贝里克郡。他一直相信,只要有信仰,那么奎妮就不会死,只要他坚持走她就能战胜病魔。然而当他真正走到奎妮面前,发现奎妮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他根本做不到。奎妮的肿瘤使她像拥有了两个头,那瘦弱的身躯,让他突然不知所措。我同时也被带入这种情绪里去了,一边愤懑不平为什么作者要这么残忍,但一边又觉得也许朝圣者不是救奎妮,而是救哈罗德,救哈罗德与莫林之间断裂的感情。一本受益匪浅的书,它让我前进的路上多了很多动力以及那些想做的事想说的话,我都将会在余生里不留遗憾的做,不留遗憾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