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赏析(3)篇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本书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大约20 种语言出版。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领袖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领袖几乎掌握着绝对权力。用刀剑成就的事情,同样可以通过言语的力量达到。像不义之财、卑鄙的剥削者、可敬的劳工、财富的社会化之类的说法,总能打动选民的心,尽管它们已经被用得有些陈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赏析 第(1)篇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出的社会大众从众心理给了我新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与身边的很多时事。不过,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乌合之众》这本书也不例外。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我还是对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持质疑的态度的。包括以下几点:
1.    女人和小孩从来不会说真话?
说实话,当我看到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中作者说的“绝对不能把儿童的证词当真,儿童一直就在撒谎”以及“失去理智的群体就像女人一样愚蠢”这一类的言辞的时候,我感觉到非常的不舒服甚至是反感!这是赤裸裸的歧视女性与儿童!作者以偏概全地将天下所有的女性和儿童都抹黑了。或许是勒庞那个年代的法国时代局限,但我对这样的言论表示不敢苟同。我承认群体从众行为的确存在且有其诟病所在,但是绝不能以偏概全地进行性别歧视,特别是不能诽谤儿童的童真,这世界还是有很多美好的值得去相信的,而且相信并且去传递善意远比歧视讽刺有长远的意义。
2.    真的没有一个人能在群体中保持冷静的思考?
我尝试反思,研究群体从众心理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只是抨击它,讽刺它,嘲笑世人无知吗?肯定不是这样的。我认为研究群体从众心理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社会规律,解放自己的视野局限,在社会风向偏移偏激的时候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被大众的劣性带偏了。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独立的思考,越是很多人“集体狂欢”的时候,越能停下了反省。我觉得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人,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他就在一个狂热的革命时代里保持冷静,并且站了出来。
所以我觉得看一本书要有批判的眼光,就像勒庞在批判乌合之众的行为一样。勒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才能在某个限定的局限中解脱出来,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和更加超脱的思想。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赏析 第(2)篇

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n观点总结:群体的力量是未来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历史发展趋势。个体一旦进入群体中,在集体潜意识作用下,心理上会产生变化,个性将会消失,智商会下降。个体融入群体后,可以比个体表现得更好或更差,既可以做出奉献、牺牲的崇高行为,也可以做出残忍的犯罪行为,这在作为个体时是不具备的。群体是感性的,善于想象,低智商,容易情绪化和极端化,且易冲动、多变和急躁,不善思考,缺乏理性。群体中领袖的特点是,意志坚定,情绪饱满,有坚定的信仰。领袖可以通过断言、重复、传染等手段来影响群体。领袖要具备名望,这来自个体本身的内在魅力或者是外界因素,且与成功共存亡。想法: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有的人群会对某件事或某个人那么热爱甚至狂热,而在你看来是不屑于这件事的。这样能减少自己偏激想法;就像影响群体一样,要说服一个人,说理不是上上策,动之以情应是先做的事,即所谓的共情;一个团体的领导者应适当懂得群体的特点,作为群体中的个人,也要保有自我意识。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赏析 第(3)篇

拜读完了这本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现象,这本书在近一百年后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其对群体心理的感知虽然没有足够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论据支撑,但作者的感知以及推断仍然很有说服力。有人说勒庞对群体的态度过于悲观,是19世纪法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孤傲和清高,过于这一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勒庞至少在讨论群体道德的两面性时还是肯定过群体的牺牲精神的。总之,《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在它之后逐渐才衍生出众多社会心理学流派,纵然饱受争议,也算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了。至于要不要各位认可勒庞的观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