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类!
什么样的人是异类呢?
就是不同于大众的一类人吧!
书中指的是出类拔萃的成功人士。
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与实例,讲述了这些所谓的异类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在这里我首先把谜底揭晓:
“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
不要觉得异类是非常神秘,非常与众不同的,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人。
所谓的天才就是比别人更加努力罢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人的成功呢?
作者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讲了。是一个个小小的优势聚集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但是,那是因为他们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早得多,而这种领先优势,既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他们因为努力才得到的。然而最终,正是这种领先优势造就了天才们辉煌的成就。
但是这些一个个小小的优势聚集起来,真的能成功吗?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努力吗?
需要还需要努力,这就是下面提到的10000小时定律。这是必要前提条件。
书中例举了比尔盖茨的例子,让我对1万小时定律有了新的认知。
相信很多人也会对“天才”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大家都把比尔盖茨创建微软的成功归咎于他是一个天才少年。但是殊不知他之所以对于电脑的精通来源于它不下1万小时的练习。
但是跟比尔盖茨同时代的学生中,对电脑练习1万小时以上的大有人在,但是为什么只有比尔盖茨成功了呢?
下面就要说到成功的要素。
成功的因素:能力,机遇,其他随机优势——天时地利人和!
他们的成功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能力,机遇和其他完全随机的优势也在帮助特定领域的“异类”走向成功之巅。
他们的世界—包括他们的文化、时代、家族历史—给了他们最佳的机会。
作者的世界大观
书中讲到了一些世界各地著名的成功的例子。
并从根本上分析其原因。
讲到大韩航空,讲到为什么亚洲人的数学在世界中是最好的,讲到自己家族百年的发展史。
从族裔理论上分析解释了种种因果。
其中在他讲他家族的历史时,我看到了一段历史——黑人奴隶逐渐摆脱奴隶命运的历史。
但是作者没有用特别大的角度来讲述——因为历史太沉重。
而是从自己外祖母,以及外祖母的祖父母的故事讲起。
印象深刻的是:外祖母的坚持与支持,使得作者的母亲得到良好教育,并且走出了小村庄。
可见,家族里有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对于家族向更加高远的方向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啊!
看一位书友评论说
想要培养好孩子,就先培养好孩子妈!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但是非常正确。
异类启示
怎样获得成功?
书中举例大多数是举世闻名的大成功,分析他们取得巨大成功的因素,这些因素,除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还有家族多年的传承,再加上个人的不懈努力。
书中说到: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可能性不来自我们自身,也不来自我们的父母,而是来自我们的时代:即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地点和所面临的特定机会。
这样的观点,让我们觉得有些气馁。
感慨自己真的生不逢时!
但是我觉得本书并不是要让我们觉得没有生在好时代的我们就不能成功。
书中列举了一个12岁学生的例子。
这个孩子一天的学习内容是这样的:早上5:45起床,刷牙洗漱,开始一天的生活。
一直到下午5点放学。5点半到家,然后开始写作业。作业时间大概是2到3小时,如果有论文的话会更晚一点。
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睡觉前会准备好第二天的书包。
接下来,就是第二天5:45的到来。
周而复始,一天又一天。
为了取得好成绩,取得学习上的突破。她该怎么办?
她只能放弃每天晚上和周末的娱乐,放弃与朋友在一起—这些都是她原先生活圈子的基本要素—回到KIPP加课。
在这个故事中,我在想12岁的学生尚且如此。那么我们为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成功,比如事业有成或者是复习考证,就需要放弃一部分甚至是全部原有的休闲娱乐。
这让我想起去年考中级职称证的经历。
每天下班回家以后做晚饭吃饭,然后开始做练习题,每天完成复习任何,并做详细的笔记。
这时间减少社交,到后来没有社交活动。
不跟同事朋友吃饭,也不聊天,运动也都是自己去。
五十天。
考试结束以后,特别安心。有任何忐忑,认为我一定会通过考试。
两个月以后出来的好成绩,让我一点儿也不意外。这个在他人看来“好运气”的结果接受的理所应当。
同事都以为是底子好,运气好,殊不知,是真真实实付出了努力。
我能做什么?
其实作为我们普通人,很难像那些举世闻名的大人物一样成功。
那么怎样做到自己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呢?如果没有实现目标,没有完成任务,真的是我自己个人单方面的原因吗?
作为天性乐观派的我,我会觉得如果我没有成功——可能是没有给我好机会。
我要做的就是厚积薄发,等待来日方长。
最近股市熊了起来,绿油油的一片——那是时机不对,我要做的就是躺在地上装死。
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如果我的受教育程度到此为止了,那么我希望以后我的孩子,可以有更高的起步,更好的发展。
我还是需要继续努力啊!
与其说是“异类”,不如说是从不同角度再次向我们普罗大众揭示,为什么在金字塔顶尖的那些人会成功,他们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从本书可知,他们成功的过程,当然不只是向他们自传中所写:“出生普通家庭,依靠自身努力,经过不断打拼,获得了现在的成就”。他们不会告诉我们的是:他们的优势、他们的幸运之处。而这些,是《异类》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我总结《异类》中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有五大缘由:n一、有些人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早得多,这种领先优势,既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他们因为努力而得到的。书中写的是同年出生月份早的更有优势。在同一时刻,稍大点的孩子,在体力、思维、能力方面都更强,因此,他们会进入正向益循环,即强者愈强。经过10-20年,优势会更大、更明显,从而望尘莫及。正如《新约·马太福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此,想到孩子的教育,在同年出生的孩子,月份越大越有优势,那么9月份入学为界,9月份之后的孩子,是不是最好不要提前上学?n二、10000小时n这是精通某个领域,达到专家级别的必要条件。粗略算了一下,以10年为周期,每年需达到1000小时,平均分到每天需要至少在同一个领域用功2.74小时,即3小时。每天用功3小时,没有休息日或其他借口,这是非常难达到的。所以成为专家大拿会那么难。因此,学会某一门技能,要从娃娃抓起,不会浪费时间,可以尽早成功,崭露头角。同时,我们要记住重要的两点:n(1)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到达比别人高的成就,这是不可能的。(2)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在这一点上,老天是公平的。成功的人要素之一,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这让我想起知乎上常说的一句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三、家庭背景n寒门难再出贵子,确实是难。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协同培养,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低收入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自然成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虽然强调,一种模式并不一定优于另一种。然而,协同培养迷失带来的好处更多,所以家庭教育相当重要。四、时代造英雄n正好契合时代发展和潮流的弄潮儿是幸运的,所以我们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感知。五、民族性遗传&文化传承n本书适合快速阅读,因为和其他成功学的鸡汤一样,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一些道理,此刻只是划了重点,让我们更清晰的记住。与此同时,我也在看季羡林老先生的一本名为《读书与做人》的书,想从其中得到升华。正好这两本书可以结合着一起看,看为什么季羡林老先生可以达到这样非凡的成就。书中记述了他生平经历,也是普通家庭出生,和其他人一样上学,正常的度过初中、高中,大学很自然的考去了清华大学,因为相较于北大,季老先生更喜欢清华。先不思考是否那个时代,上清华大学读书就和选择幼儿园一样容易。读完大学,也是找工作,找到了一份在大学里教书先生一职。起先的一年季老也是很不喜欢,苦闷难熬。但一年之后,发生了转机,有个去德国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由此,就顺利的出国进行了十年德国大学深造。在那里遇上了梵文大家,很自然的,由于兴趣所致,师承大家。大家见此字刻苦好学,是个可塑之才。随即将自己毕生绝学,火奴鲁鲁学倾囊相授。自此,有了后来的季羡林。这里很有趣的是,是不是真的这么简单,在做老师时就有个可以去国外留学的机会。虽然名额仅有一个,但我们也要相信,一定会落在我们身上。nBy.绿苑宅n2017年7月2日周日19:41n
异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所谓的异类,就是那些有些有非凡成就的成功者。人们普遍会认为,他们都是天才,智商超群从而造就了他们,但作者透过人为因素与非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论证了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的复杂性。
1.具有某方面的天赋的天才不一定会成功,并且,不存在各方面都天赋异禀的人。
2.天才的生活或成就可能会不如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勤奋和机遇在成就上超越天才。
3.时代背景环境或者说事物发展趋势会影响人的发展。
4.10000个小时说明,在某一方面越努力、花费的时间越多,那收获超于他人的可能性越大,没有不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天才。
5.机遇也是影响人发展的一大因素,没有人可以目无天地的说自己的成就全归功于自己,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6.文化背景或者说民族遗传性会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影响事件的发展轨迹,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在能力、行为、思想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劣性。
7.人类总是向往美好,不断向更好的方面挣扎会有更大的机会超越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