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很久了,懒得写书评。总的来说,是一本还不错的书。通过八十四岁的老人和三十六岁的年轻女人的爱恨纠葛,牵扯出一个旅居在英国的乌克兰家庭近三代的往事。作者的父亲,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全书上下都在做着世人看来近乎荒唐的事情。可是,他对乌克兰的赤诚,他的爱与善,他对智慧与梦想的追求,一点都没有抹杀,反而因这样的荒唐变得如此突出。他对故乡如此忠贞,愿为一个欺骗愚弄他的女人付出一切,八十高龄仍能写出爱的诗篇,仍能为热爱的拖拉机事业献身,足以称得上伟大。作者的母亲的死亡在书的开端便已交代,但母亲的形象却从未消散过。她曾住在楼上的房间,曾把家里经营地井井有条,曾独自撑起一个家庭…在这样的反复追忆中,母亲的形象如此清晰。她像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像他们此生再也不会回去的乌克兰。给予异乡人无数热忱的思念,作为回忆的对象,永永远远也回不去。只能在回忆里一遍一遍的接近,所以故乡是个创伤,母亲也是个创伤。这两者既指向大地,也指向童年。作者和她的姐姐关系不好也是这个原因,她们拥有截然不同的童年,谁也无法理解对方。长大后,她们无数次靠近,却仍有距离,这难以弥补的间隙与其说是两颗人心的阻隔,不如说是两种文化中间的无法消弭。在故事的最后,一切趋于平和,并非矛盾全盘消失,而是在那些我们无法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当中,只要有爱,便无妨。我觉得生气的地方是作者明明可以讨论的更加深刻,但她只是轻轻点了一下。每个破碎的故乡都会留下一个足够震撼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一定会挑选到合适的讲述者,并通过这个人淋漓尽致地讲出来。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选择了马尔克斯,美国南部的骄阳似火选择了福克纳,札幌轻盈的大雪选择了川端康成…这个故事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写的更好。她父亲的哲学理念可以借由与精神分析师对话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家族回忆把“故乡”的概念讨论的更加深刻。也许作者的笔触轻飘,只是为了让这些呼之欲出的东西躲在文本之后更深刻。不过,我作为读者看得真是不爽。三星,剩下的留给可以继续讨论的空间。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原本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个怪老头的故事,却没有想到通过无数个交流电话渐渐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开穿插于家庭琐碎、国家历史、亲情误会背后的情感。刚开始看其实很讨厌尼古拉,觉得他是个集自私、欲望、神经质于一身的怪老头,再后来纠缠于瓦伦蒂娜间油腻的感情和无休止的争吵,到了后来慢慢发现生活不过如此,简单又不堪。尼古拉不过是个一心想活的老头,他惜命、有颗追求理想的心。就像娜杰日达说的,不知道他到底是个疯子还是天才。难以理解的人生啊。再来说薇拉和娜杰日达姐妹,本来是简单的姐妹争遗产的故事,却因为一致对外从被迫交流到渐渐开始了解对方和自己所不知道的故事。两个人的心慢慢靠近。也许如安娜说的,他们为遗产而势不两立的行为很愚蠢,但成人眼里“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也确实存在。成年人的一件矛盾只会成为导火索,而绝不是一个炸弹。不得不产生的沟通揭开了一个时代,经历造就一个完整的人。战争宝宝绝不会等同于和平宝宝。因为经过的不一样,接受的思想也不一样。因为薇拉见到了太多丑陋的苦难,因此她专断果敢。娜杰日达的出生伴随着和平,因此她自身就带有理想主义的情怀,高高在上的评判底层人民的行为。故事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其实谁又会有一个生活的标准答案呢?思想不同,经历不同,你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就像这本书里所有人一生经历表达的生活态度,究其一生各种折腾,到头来其实不过是为了活着,活的好一点。向太阳敬礼。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母亲历经了时代的变幻最终凭一纸出生证明迎来了新生活,自此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放松;薇拉作为一个战争宝宝,亲面了威胁和恐惧,最终成为了大姐头;娜杰日达这个和平宝宝则毫无安全感缺失,得以成为社会工作者;瓦伦蒂娜拼命想脱离了无希望的乌克兰生活,拼出了一大场闹剧仍失败而归……我们终究逃不了命运给我们画定的样子。虽然无法真切体会她们的感受,更无从了解自己生命中遇到的其他人的历程,但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了尊重他人。
父亲在我眼中是一个很讨人厌又很可爱的老头子,也许男人就是这样子的吧。关于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我们真应认真考虑,姥姥住在我家时整日躺着,让她看电视也拒绝,一心盼着孙子接她回家。中国的老人尤其农村的老人往往孤独又沉默,等到父母成为老人,我们这一代成为老人,情形虽可能有所不同,但终究面临同样的问题……
由于自己懒且愚钝,一直对两性和政治问题采取放弃态度,但看到男人们对瓦伦蒂娜的表现真得震惊到我;书中所探讨的制度和历史问题自己虽然懵懵懂懂,但也由此引发了许多疑问和探究心,有机会的话会摒弃抗拒努力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