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赏析(3)篇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
作者:龙应台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赏析 第(1)篇

同是一个16岁孩子的母亲,同样遇到过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每次总是以孩子在叛逆期为借口,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忍耐劝告自己,当孩子说,妈妈,我只是一个孩子,你总是叫我努力,但你从来没教我怎么努力,向哪个方向努力?我也质问过自己,作为母亲,虽为教师,其实一点不懂青少年的心里,偶尔还因为女儿愿意与我交流而大发雷霆,埋怨她怎么不理解如此辛苦的父母,可是当我翻开龙应台的这本书,我开始重新思考我自己的言行了,不是孩子叛逆,是我作为一个母亲,不了解,不关心时事政治,与孩子交流时仅限在你学习了吗?睡得好吗?你开心吗?在孩子看来,这些都是千篇一律,无聊透顶的问题。龙应台的心里不仅仅只装有一个孩子,从她写给孩子的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赞许孩子放生小动物一事,并渗透给动物自由,尽量不要伤害动物的思想。在对待孩子的情感问题时,没有强迫,她只觉得美好的爱情既是两人可以同时欣赏浅滩的风平浪静,又可以在遇狂风大浪时能紧握彼此的手。因为几十年的代沟,龙应台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品味,自己那个年代的特色与个人追求,以及愿意蹲下来,去了解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喜好,愿意去倾听他们的烦恼,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我,每次看到孩子游戏,就会有莫名的情绪,我应该自己也去尝试一下游戏的刺激与快乐,再与孩子讨论游戏的利弊。有次叫孩子学习,孩子问我,你学习了吗,你每日说自己在读书,我看一下你的读书记录,你看,都周四了,你才读了六小时,平均你才读1.5.小时,妈妈,你自己不爱学习,不要来教导我怎么好好学习。是呀,身正为范。安德烈感觉自己将来会平庸是因为他的妈妈确实太优秀了,他的妈妈可以与他讨论政治,艺术,人生,贫富差距引起的不公,讨论服装搭配学问,讨论城市的文化,讨论各自心目中崇拜的有名或无名的名人,讨论自己的理想与遗憾等,会在安德烈困惑时给他相当理智的指导,我边读边会问自己,如果是我,该如何回答安德烈的问题,但看了龙应台的回复,我才明白怎样的回答才是一个母亲的回答。我很羞愧自己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母亲,其实只是一个被孩子叫了十几年妈妈而已,我并没有在哪些方面给予孩子指导,也未曾用心去去她交流过,虽然也给她写了三百来封信,但她从来没有看过,也从家没有回过,我写的信,大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她的一些期望,纯属单相思。其实没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真希望年少的孩子们也看看这本书,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对母亲的态度,尝试着与母亲沟通。愿每个家庭都向龙应台与她的孩子学习,愿我的孩子也能看看这本书,愿某一日,她也能给我写一封信!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赏析 第(2)篇

我没有人生导师,家里也没有高学历的家人给我指导,大学也很随心的度过了,我知道的人生道理,大部分从书中来,另一个来源则是爸妈,但他们都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除了生活经验,他们可以教会我的东西市很少的,可以说,应该在我18岁懂得的事情或应获取的知识,我在23岁才懂,才慢慢去知道和了解。现在我每天都在思考,面对家人,我应该如何去回答他们的一些问题,如何去面对他们的质疑……当我的弟弟妹妹问我问题,或者是需要我去教他们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做?怎么回答他们?有智慧去处理和面对与家人的关系,观察别人的处理方式,也是获得这种智慧的途径之一吧。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赏析 第(3)篇

一个周日加周一的空闲时间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看到了,很开心,就好像想看了很久的书单上的书,又看完了一本。

最有名的那段出自第十七封《你是哪国人》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有这种体验,与自己的妈妈对话,与自己的儿子对话。

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在平等的位置上去针对某些问题去做讨论。

也有互相看不惯,也有青春期的儿子对妈妈的态度,也有两代人之间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两种文化之间对问题的不同看到。

看到有关老去那一封的时候,突然就不敢再用很独立的态度对妈妈说话了,她们的支配欲是不是会让他们觉得他们还有用,如果强烈反对的话,他们会不会崩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