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集百家融会贯通,解大义醍醐灌顶。

        这句话是我读完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后最大的感受,本书非常客观的阐明关于中国哲学的几个问题,一是哲学流派的起源与发展,二是哲学流派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区别,三是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及区别,对学习哲学的意义,如何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哪些内容也有所涉及。

        一、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思想依赖于政治和历史环境,“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中国哲学是在宗族伦理的文化精神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出世入世的统一。

        “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所谓出世哲学,是感悟自身、超越道德、实现宇宙大同的理想主义精神,将对自然的热爱提升到极致。所谓入世哲学,是以“内圣外王”为终极目标的实用主义精神,在人伦世务中追求道德价值的完备,修养至圣;在推己及人中发挥社会功用成就,政行王道。不论出世入世,都体现出中国人在厚重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生价值,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

        中国哲学的精神,源于农耕文化孕育。

        直至今天,中国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为本,商业是末,重本轻末是农耕文化的固有思维,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耘在同一块土地上,斗转星移,春种秋收,祖祖辈辈善于从历史过往经验中寻找、探索并解决当前、未来精神世界中的困惑,哲学先祖们常常叹息世风之下、人心不古多出于此,孔子从文王周公处寻求致圣标准,孟子把尧舜立为道德典范,墨家推崇大禹治乱,道家更是追本溯源,提升到伏羲神农播种人类火种的高度。

        中国哲学的精神,明晰不足暗示有余。

        “道可道,非常道”,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说出的已经着了相,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直觉,是所见所感中的自我暗示,当头棒喝或者立地成佛,归根结底是一个“悟”字,条理清晰的逻辑归纳演绎,不符合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二、以“六家”思想为主体的百家争鸣

        文化的快速发展造就思想的激烈碰撞,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在中国哲学史上蔚为壮观。

        一是经典流派的思想内涵。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孔子注重举正名,施仁义,奉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解决了道德是什么的问题。孟子薪火相传,立碑性善说、四端说,将孔子精神发扬光大,解决了道德为什么的问题。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以“兼爱”为价值观核心,主张运用宗教手段固化天帝爱人思想控制民众,运用政治手段加强制度建设“上同而不做”约束民众。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顾名思义,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按先后时期分为三个阶段。杨朱强调“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是轻物重生的为我思想,即无用之用不善不恶,人人遵规守纪不越界,则天下太平井然有序。老子闻名于《道德经》,他的思想就是思索思想本身,在研究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有生于无,从有名至无名,超越了道德善恶,实现天人合一。庄子在厘清相对幸福与绝对幸福的过程中,强调认命,与道合一,达到人与宇宙的同一,他把人与天同化的境界分为三层,初层是局部片面的原始无知状态,中层是“照之天下”,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知识阅历丰富状态,顶层是“不知之知”的返璞归真的精神化境。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重名而不重实是名家的思想特点,辨析名与实的区别,是名家的主要任务,从“白马非马”、“离坚白之辨”等事例看出,实是可以感觉到的,具有相对性,是形象之内的某种经验;名是可以思考发现的,具有绝对性,是形象之外的共相,它以某类具体事物为外延,以此类共有的属性为内涵。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他们以术数为研究方式,逐步放弃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形成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科学,认为阴阳是宇宙的起源,五行构成全宇宙系统关联的机械结构。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立派之初,法家鼓吹用法术治理国家,随着思想的发展,褪去了超现实的宗教迷信色彩,出现以极权主义为代表的组织和领导管理学科理论,包括以法律法规为原则的法,以用人艺术、政治手腕为原则的术,以及以掌控权利,树立威信为原则的势,用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话说,“这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二是相互之间的区别联系。

        儒家与墨家的根本分歧在于,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的,墨家认为兼爱外部附加于人,但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后期儒家提倡的“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的观点,与后期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不谋而合。儒家与道家的矛盾,在原理上“儒家知其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在思想上道家抨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信是道的退化,“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政治中儒家的“行王道”与道家的无为而为,冲突根源是出世与入世的价值观念,不过,儒家追寻的中庸之道,与道家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念是一致的,认为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儒家与法家也在各自发展中出现思想的融合,由早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约定俗成,演变为儒家将道德礼仪下放至平民的理想主义,法家将法律标准上升至贵族的现实主义,共同点是实现人人平等,实质上是历史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儒家对名家的批判表现在,儒家认为实是具体的个别的,名是抽象的一般的,名家诡辩的“白马非马”是错误的用个别代替一般。墨家与道家在“有限论”的认识上高度一致,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驳斥名家对名的认知只是自家的片面之词,辩者与人争辩本身就是知识,何谈不知,远未达到“不知之知”的格局。

        三是后期历史阶段的发展。

        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本土道教的兴起以及明朝以后儒家的发展,中国哲学文化进入融合创新、枝叶共生的新阶段。佛道相互作用出现禅宗思想,讲究心业因果、生死轮回,在日常修行中觉悟,达到梦寐以求的涅槃三境界:俗谛有无境、真谛非无非有境、非心非佛境,读书至此,终于明白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意义,可以解释为坐忘三境界:忘了、忘了我忘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在本书结尾,冯友兰先生也有对第三层境界的回味渴望之意,他说到“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儒家对禅宗、道家、道教思想的吸纳借鉴,产生“宇宙发生论”的观点,进而分化为以程朱学派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王学派为代表的心学,理学强调性为理,是一般抽象规律,气为心,是个别具体现象,先有理再有气,有没有气都有理,简而言之,理是永恒的普遍规律,气是遵循规律的实践活动。但是王守仁认为,理和心是一致的,宇宙是精神整体的经验世界,不存在未知的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明明德。

        三、中西方哲学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一是农耕文化与城邦文化的影响。

        农耕文化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意义,实际上除法家以外,其他各家均坚持历史退化论,在回望历史中解决当下的问题,直到欧美现代化侵入,改变农耕经济基础为止。城邦文化是围绕城市商业,在生意买卖数学计算中发展起来的,运用假设的方法论,主要研究存在的、具体的事物,两者之间也可以解释为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差别。

        二是形而上学的同质观点。

       《易传》中指出三点,即宇宙中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一切,是一个自然序列的连续链条;演变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物不可穷也”。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普遍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和永恒发展观点一致。

        三是中负西正的差异。

        负是试图消除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正是做出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区别是什么,西方哲学的正,极大的补充深化了中国哲学对负的理解和运用。

        四、学习哲学的体悟

        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层,前两层为自然,后两层为精神,学习哲学的意义在于,摆脱肉体凡胎对人类的天然桎梏,在精神的世界中御天地六气,观日月星辰,生生不息永恒虚空。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读听完了,很好的中国哲学简史,使我想到中国哲学是即简单又深奥,中国哲学想的多,实践的没有想的多,空想的东西没有实践的东西说服力大,实用性强,所以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所谓的负面东西比较多。所以被其他国家的侵犯是很正常的,比如元朝的发展与清朝的发展,马背上民族为什么对文明国家侵略,特别是八旗把苏杨州都屠城了,所剩只有美女的大汉还要崛起,因为文明的骨气骨气永不消亡。结果恢复文明的同时疆土扩充强大,所以只有中国的哲学才是中国人的骨气。有一个沿叙历史的哲学精髓,是哲学推动历史,还是历史孕育产生了哲学的性质问题,越说越说不清了。

还有就哲学与人与心理学中的几个层面的问题,好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相似

哲学的四个境界

哲学层面→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由低向高。

人的需要层次

: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爱与归属感→四,尊重→五自我实现。

心理学

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前三个)→无我(我的)

好象一切为人而用,人为一切而为了。只是各不同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回望的中国哲学。从孔子的恢复周礼,宋代以来的“回到汉代”的“汉学”的兴起,再看中国哲学一直致力于对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的注解来看,中国哲学是一种回到过去的哲学,他们觉得孔子、老子的哲学已经达到了中国思想的巅峰。从 18 世纪到本世纪,汉学与宋学之争,虽然有文字解释和哲学解释之差别,但大抵都是回望的哲学,无实质性进步与发展。

专制的中国哲学。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政治和哲学互相庇佑,共同走向一种高度集权和专制的社会,并建构出一种奴役的、单一的社会意识。焚书坑儒(毁灭即承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举制等,无不在(直接或间接)强化这种儒家的正统,更有因为后来对佛教传入的抵制,道教诞生,进而发展成为独到的儒释道杂糅的中国文化,专制社会2000年。

封闭的中国哲学。封闭是继之回望和专制的,中国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地理位置的因素,让中国文化十分保守自得,不论什么时候,他们一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总是倾向于蔑视它、拒绝它。他们不是把它们当做不同的东西,而径直认为它们是低劣的、错误的东西。最终只能被动接受,但又巧妙地能够将这些外来文化本土化,这大概也是中国文化回望的信仰和专制的意识的一个体现。

人的哲学。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哲学很强调修身、正心、格物,这种哲学传统,很关注现实的人走向一种道德的和天地的人,所以儒家强调实践,强调人的谁会价值,“为帝王师”等,道家和佛家所追寻的也是自我完成,他们虽然是避世的,却是有相的,根本的目的还是要超脱自然的和功利的人,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