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宵断断续续看完了。以前接触过好多宝宝,但总是无多大感慨,只是觉得看着可爱,象征性的夸夸就过去了。因我自己长期现状是个不婚主义者/丁克,好几次看到这本书中父亲细腻真实的情感和妞妞活灵活现的逗乐样一时间竟然也觉得养个孩子好。人活着本就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这使得在这个孤单世上的牵挂和动力又多了一分。但我又想起长辈老师们说的:“小孩子小学再往后就不好玩了,因为懂事了。”我以前觉得有道理,现在又觉得小孩子自幼儿园后就不好玩了。因为现在孩子总是可以从不经意吵架讲了粗话的父母或路人那里学到粗鲁的词或在发达的网络上“学坏”了,最后又在不明是非的小朋友间流行起来。想了想以前小时候我也这个样子,实在是太不讨爸妈喜欢了,感恩我爸妈没有狠狠的批评过我。这个过程虽然是年少无知犯的错本该一笑而过,但只有当自己意识到才觉得特别傻,特别错,以后不敢这样讲粗话。我没有生过孩子,所以是看到《妞妞》中说:“妞妞听到喜欢的音乐会要求倒带重放,有时候甚至要听十几遍才肯罢休。”才晓得原来人这么小的时候就有了钟情表达(假诗人总是喜欢随口胡掰一个词)。往简单的想:越喜欢什么越是想要贴近,越不想要离,这个是天性。但越是大了越是因为种种原因压抑着自己,听说这叫克制,这是爱?你若说是的,理由叫我往复杂的想便知道了。我会回你:爱本就是单纯的感受,为何要复杂了想?n生一个孩子是需要勇气的,养活一个孩子是无尽的勇气。我突然体会到了自己生大病时为什么父母这样着急却又在我醒来后故作镇定。他们不会写书,但周国平告诉了我他们的感受。这本书看完让我对亲情与生命有了更立体的感受,更是了解了一个男人作为父亲的立场上对子女的爱——别看他如今已冷峻寡言但他的爱不比母亲对你的爱少。生命之脆弱牵扯着感情与理智,而生命又牵扯着生命。妞妞已经离开了我们,周先生定是想珍惜。想叫我们也珍惜。
妞妞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这是世上最令人伤感的故事了,每个情节都带着哭泣的痕迹,有时让人很压抑,但我又很喜欢这个把现实延伸至一个神奇世界的结局,感觉一下子把之前的压抑全都放松了,因为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生活的都是小孩,妞妞也在,她能看见光却失去了妞妞这个名字,其他小孩一样没有名字,都只是快乐的小精灵,但在她不远处的一个小男孩睡着了,似乎做了一个噩梦,在哭泣中喊着“妞妞”醒来了。。小男孩的这一声“妞妞”哭唤勾起了她的朦胧的记忆。因为在梦中,她好像被这么称呼过。她依稀记起了那呼唤她的慈爱的声音,她略微感觉到了一种类似忧郁的情绪,但这情绪很快就连同回忆一起消散了。眼前这个小男孩是谁?她不知道。她只是那样地同情他,不住地替他擦眼泪。。。小男孩渐渐醒了,目不转睛地望着妞妞,果然破涕为笑。他做了一个多么可怕的梦,梦见自己长大了,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是女儿死了。他不甘心,出发去寻找这个名叫妞妞的女儿,终于精疲力竭地倒在路旁,就这样在临终时,他哭喊着妞妞醒来了。。看到了眼前给他擦拭悲伤绝望眼泪的小女孩正是他梦中苦苦寻找的妞妞。。多好的结局啊[大哭][大哭][大哭][大哭]
妞妞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文字的意义是什么?是记录点滴,还是揭露现实;是悲天悯人,还是冷峻旁观;是虚构情节,还是如实描述。文字的目的在于反思,从作者,到读者,当一种平凡又深刻的现实被付诸文字而呈现出来的时候,文字便已经具备了力量——作者回顾生活,读者对比生活。不是能写出伟大史诗作品的作家才叫伟大,也不是只会描绘琐事的作家便是卑微,文字在瞬间能使人感动与震颤的,作家的目的便已做到,他已经足够伟大。周国平是哲学家,“灵魂只能独行”,这是他娓娓道来的生活感悟中教会我的,事实上我也一直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妞妞》一书中,他不是一个智者,他也不是一个思想家,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看着爱女被病魔吞噬但无能为力的父亲。人所要经过的苦难是无常的,人的意志却是有常的,生命因困难的无常而扭曲,个体因意志的有常而坚强……人是如此渺小又如此神秘的存在,应该去敬畏,呵护,与温柔。一辈子不长不短,或许我们该学会知足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