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
作者:龙应台
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这回事,它有体温,有呼吸……从“1984”开始,龙应台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点燃“野火”,接着,《生了梅毒的母亲》、《幼稚园大学》、《奥威尔的台湾?》等一篇篇炽烈文字便以燎原之势,迅速波及台湾、香港、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形成余光中所说的“龙卷风”。“野火”所烧的,“不但是戒严体制下各种管制的办法和心态,更是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对自己的无能”。30年来,《野火集》历久弥新,已成华人世界人人捧读的经典。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野火集中记

1.作者文中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感觉他的推理辩论不是很严谨,因为野火集的性质比较特殊,具有很明显的特点,指出当时台湾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作者的观点也很明确,具有强烈的引导性,让我感觉有种天下皆醉他独醒的感觉,好像人民是就是无知的,混沌的。

2.作者在当时能一直坚持发表下去,也是冒了很多风险,虽然有些观点我不认同,但是社会需要有些人去发声,即使是微弱的喑哑的,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可是大家应该都是像我一样比较怂的人多一些,看见不好的现象,大家肯定是谴责的,厌恶的,可是大多并不会去做什么,不然重庆公交车这事能发生吗?事情发生了,大家义愤填膺,发表意见毕竟不需要什么成本。可是下次遇见这事又有几个人我去帮助司机?我大概率还是不会,执迷不悟啊。(这是教育的问题吗?)

3.既然这些文章都是针对台湾的问题写的,为什么身处大陆的我们却感觉跟我们的情况如此相似?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共性还是特性?这是在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事,还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下独有现象?

4.在看的过程中,让我感觉三十年了,好像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得到变化。湾湾的情况,不清楚(而且新闻基本上都是对台湾不太好的),但是中国确实是在进步,方方面面的进步,也没必要再去举什么例子了,相信国人都能感觉到。说到什么洗脑,影视文化禁锢,有时候也感觉广电总局这帮人在搞什么,一本书能怎么样,一部影视作品能怎么样?但是现在确实感觉是能怎么样滴(毕竟中国人多啊),哈哈哈。

狗十三被禁五年最终没有删减上映了,说明国家还是在进步,而且许多事要结合当时的情况去看,拿着现在的眼光去看以前的问题,有可能是偏颇的。

5.作者一直在说当时80年代台湾的学生,从文章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来,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很是为台湾的青年担心?但是现在这些人现在怕是台湾社会中主要力量了吧。台湾也没见得有多不好。还有大陆的现象刚开始是说“垮掉的80后”后面矛头转移到90后,“90后便垮掉了”,不知道00后什么时候垮,哈哈哈。



暂时以上。2019第三本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至今为止最想推转的书…

书中明明是三十年前的台湾,我却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大陆。从舆论受压到教育畸形,从环境污染到传统灭迹,从台湾到华人世界乃至整个国际,这本书描述的有些问题已经解决,有些问题越演越烈,而有些问题未敢触及。我们自诩是文明古国,现代社会文明古迹不过是历代修补,我们自诩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环境食品公德廉政等问题却一个接一个,每个人都自豪的称自己是中国人,背后有多人秉着利己主义的原则叛国背民…都说公民道德有两种,积极道德和消极道德,对于被污染的河流对于被侵占的土地对于被食用的毒奶粉,有多少人敢于说不…

佩服作者的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把重点放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一个民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需要政治素养的公民,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个人批判和质疑精神和行动,社会问题的根源不在政治极权,而在于公民素养。一个自由独立勇敢的公民会通过手中的权利选出真正为民服务的政府,也会通过手中的权利赶跑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在一个选举民主制度前提下,这一切是不是有可能呢?我们国家建立民主制度多年,社会问题在经济发展中越演越烈,所谓打老虎苍蝇好像是从上而下,而从下而上的民主呢?

自己所在教育系统有两个极端,农村中学老师慵散无为,县城老师马不停蹄,一个知道上课没钱学生没希望,一个企图辅导挣钱孩子能上名校,所以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所谓的教育不平等在同一地域不同学校是泾渭分明。我们的教育也在从娃娃抓起啊,但是家长急着给老师红包,老师急着给孩子加重学业,学生却急着长大,逃避课业独立赚钱…这就是造成所谓的巨婴,身体智力近乎成年人,但是无所谓尊师好学,更不提学而为社会,从家长和老师言行里读出的都是金钱的味道…

我是个张口嚷嚷的写字的人,是个不会对学生生气的老师,我的政治课甚至是娱乐的课…不制止做坏事的人,我们如何坚持做自己所谓的好事?不教育好学生,如何期待未来物质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纵然无力,还想努力前行[嘿哈][嘿哈]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5星给序言,实在是惊艳,承接之前的火光,又试图燃起新的野火,提的问题实在引人深思,4星给前半部分,可以为鉴,回顾和展望大陆的发展,而且每个片段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印象最深是《难局》文末的“告诉我”,掷地有声。3星给后半部分,客观评价龙应台是有必要的,可没必要这么多吧,有些就是在用华丽丽的文字在赞美,看得心很累。

开头的序言实在喜欢,赤裸裸地摆出了3个问题,何为民主?何为自由?何为压迫?

很明显的对比是《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一》描绘了一个强权统治的时代,有个“老大哥”无时无刻地不再盯着你,将每个人控制在思想牢笼中。正因为这种压抑人性的钳制,就像“高压锅”一样,内心始终会有一股气,一股激情想要冲破压迫,因此在反压迫的过程中,人们总是积极的,强有力的,目的明确地“反政府”。可是,如果没有了压迫,如《美》那般“高压锅”永远有放气的机会,也许,这种情况才是令人恐怖的?“放纵”,过度自由,民粹,过多的信息流,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过去我们对抗的是政府,那么在这个“自由”的时代,我们对抗的是什么?是别人吗?还是自己?

突然意识到《幸存者回忆录》也许也存在着关于“自由”的寓言,同样放手的政府,同样繁杂的信息,同样自由的人民,会出现不同文明形态的缩影,禽兽一般的“地铁帮”还原的是最原始的人性,最底层的“瑞安之家”,上层“怀特一家”。“杰拉尔德之家”也许是共产社会的代表,即使统治阶级性努力地想放权,可到最后还是因为“愚民”而不得不采用命令式的话语。其实作者变相地在进行“资主”与“共主”的比较,甚至于在以小见大展现一个人类历史。

一本在积极地“入世”,用呐喊,用质问,血性而激烈,一本在冷静地“出世”,用映射,用内省,诗意而冷静,说不好用哪种类型很适合面对世事,毕竟因缘种种,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