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本书为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代表作。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是世界一流作家,本书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作品。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比我想象的更残忍,看完之后心在冷水中浸过一遍。我没有去认真白俄罗斯这段历史或者是切诺贝尔这个被辐射肆虐的小镇,但那些痛苦,就算只知皮毛,就足够让我痛心疾首。

看过一句话,你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么随意在书上一画,就看过一个人一生无法忘怀的痛苦”,这本书划线的部分是我读所有书中最对的,因为每个字,每一句,都那么让我惊讶,悲伤,会沉默。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也许两者是一样的,我该讲哪一种?”

消防员的妻子在回忆时说:“我以前都不知道我有多爱他。”然而在事故发生后坚定不移地在有辐射的丈夫的身边照顾着,即便怀有身孕,即便眼睁睁看着丈夫非常痛苦且异常可怖地生病然后死去。记得见惯各种死法的殡仪馆工作人说:“切尔诺贝利人的死状是最可怕的。”

而这么近距离没有防护地接触核辐射的妻子却在之后的那些年里没有生病。这是爱的奇迹吗?然而并不是,后来出生的小女孩有肝硬化,肝脏有28伦琴的辐射,还有先天性心脏病,小生命并没有存活下来。是那个小女婴救了妈妈。

“我杀了她……我……她……救了,我的小女儿救了我,她吸收了所有辐射,就像避雷针。”

“因为……因为你不能用爱杀人,对不对?那么浓烈的爱!为什么爱情和死亡会并存?”

●t我们相信着政府,政府欺骗着我们

在那时的切尔诺贝利,可以看到人们对政府的信任。

有些懂得的人们劝服着人们逃离,却遭到反对,因为他们相信此刻政府的无为是因为安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切尔诺贝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爆炸,全世界的人都会很担心,只有巴布亚人不会害怕”。

政府却在欺骗着人们:

“报纸的标题上写着:‘国家不会抛弃受着困难的人民’”。

“事故发生后没几天,图书馆所有关于辐射、广岛或长崎,甚至关于X光的书都消失了。”

政府上层最初下达的指令不是撤离,而是“防止民众引起恐慌”。


就是这么一句怕引起恐慌,所以置这么多无辜的百姓于可怕的辐射环境中。这就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高层,我们所相信着的党。

●t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

“这世界已被一分为二: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你们,是其他所有人。

就像另一个种族,就像一个新的国家。”

●t孩子与世界

“对于某些人来说,生孩子是一种罪孽。”

在切尔诺贝利待过的人是不能生小孩的。因为生出来的小孩会有缺陷。

而那些已经出生的小孩有些出生以来,他们的世界就是医院,他们把打针化疗作为生活的固有常态,他们觉得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他们的突然死去对于他们是一种很奇怪的事情,什么都没发生就死了,岂不是很奇怪吗?

“我是一个儿科医师。孩子们有不同的观点。举例来说,他们不认为癌症等于死亡——他们还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他们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了如指掌——例如诊断结果,服用的药品,手术的名称。他们懂的比他们的母亲还多。他们过世的时候,脸上有着惊讶的表情。他们就这样带着惊讶的表情离开人世。”

而有些小孩则认为:小孩子都会死掉……

“医院里的小女孩玩着洋娃娃。她们会合上洋娃娃的眼睛,假装洋娃娃死了。

‘洋娃娃为什么死了?’

‘因为她们是我们的小孩,小孩子都活不了,生下来以后都会死。’”

“你听过孩童们谈论死亡吗?我的七年级的学生在辩论死亡是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别处的健康的切尔诺贝利小孩呢,也一样没了正常的人生:

“其他孩子惧怕他,他们都叫他‘亮晶晶’。他的童年就这样提早结束了。”

●t这里就像是个大的实验室

这里就像是个大的实验室,而我们就是小白鼠,很多学者研究员科学家都“全副武装”来到这里,带着他们的设备和仪器对着土地,对着树木,对着人民,对着动物,各种测量。

还有另外一些人,就是希冀拍出能得奖照片的摄影师、图挖出猛料博人眼球的记者、想要新型写作题材的作家,还有“悲天悯人”的各路援助人员,甚至是贪图新鲜的冒险者们,他们都会来到这里,一次次问起我们的经历,一次次挑起我们的伤疤,一次次用怜悯地表情看着我们,一次次“安慰”我们……一次次刺激生者想起对死者的哀痛……


我们这时又变成了动物园里的一只只动物,供人们参观;变成了故事书里的一个个悲剧故事,供人阅读;变成了记者口中的悲情人物,变成了摄影师手里的一张张照片,变成了作家笔下的一个个题材,变成了人们口中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们变成了切尔诺贝利人。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就是人,一种就是切尔诺贝利人。我们不是人,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

“我们都会死,然后变成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我们这里的人都活得好好的,会说话,会走路,会吃饭,我们热爱彼此,但我们都是记录信息的黑盒子!”

“我们都是这个国际实验室里的实验品。一共有一千万白俄罗斯人,还有我们这两百万人住在这块有毒的土地上。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恶魔实验室,你可以记录数据,尽情实验。为了写论文,各地的人来到这里:有从莫斯科来的,有从圣彼得堡来的,还有从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来的。他们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做提前准备。”

“你说完话就离开,可是我们还得住这里!

我拒绝出卖他们的悲剧或谈论肤浅的哲理。不要来烦我们了,拜托。我们还得住在这里。”

●t有人在逃离切尔诺贝利,有人却自愿来到这里。

这里还住着本不属于切尔诺贝利的人,比如来自车臣的人,比如来自其他战争地区。因为想要逃避战乱,所以来到了切尔诺贝利。有人询问他们,这不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然而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拯救。因为,他们不能了解本地人对切尔诺贝利的恐惧,“那不在我的记忆里。”而对于战争的恐惧却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记忆里。他们只求和平。

出生在21世纪的我,一度认为战争存在在历史里,然而现实中还有战争,比如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以及我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的叙利亚战争。

可能原先家底富裕,现在因战火纷飞逃离家乡,变成各个国家难民营中的一员;而留在叙利亚的人们,却因为各方势力,正处在战火中。

这样的生活,颠沛流离。

●t语录

但是知识,知识本身并不能算是一种罪恶。那些学者同样是切尔诺贝利的受害者。我希望成为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幸存者,而不是受害者。我想要理解这一切。


我们是在一个没有切尔诺贝利的世界里长大的,现在却要与切尔诺贝利共存。

孤独的人声

——摘录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也许两者是一样的,我该讲哪一种?

但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我不知道……

有些病是治不好的,你只能坐在旁边照顾他。

“这里不能拥抱。”

我们后来把这些当成笑话来说。

他开始变了,每一天都判若两人。

唯一拯救我的是一切发生得太快,根本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哭泣。

我整晚都待在那里,只离开三个小时!

我对着窗户大叫:“为什么?为什么?”

(陪伴了那么久,却错过了他的最后一刻,而他最后的一刻也在找她,或许是意识到什么,想做个最后的道别吧。却徒留遗憾。命运待人不公呀。)

我当时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他……只有他。我就像瞎了眼一样!甚至感觉不到心脏下面小小的心跳,尽管那时我已经有六个月身孕,我以为宝宝在我身体里很安全。

我每次都带两束花去,一束给他,另一束摆在角落的是给她的。我跪在地上,绕着坟墓爬,一定用跪的。我杀了她……我……她……救了,我的下女儿救了我,她吸收了所有辐射,就像避雷针。她那么小,好小。她救了……可是我好爱他们,因为……因为你不能用爱杀人,对不对?那么浓烈的爱!为什么爱情和死亡会并存,谁能解释给我听?我跪在地上,绕着坟墓爬……

(照顾生病的丈夫让她无法顾及其他,也无法想太多。就想那样亲近地给生病的丈夫最后的依靠。却不曾想到若丈夫死去,留下的小生命便是她的依靠,让她不至于那么奔溃的依靠。这就是因为太过爱她的丈夫了。然而,女儿出生却带着病痛,不久便死去。这让她对新生充满的希望又一次落空,她后悔了,她想着,她爱着丈夫,但是“不能用爱杀人了”,而且她也深爱着女儿。所以一遍遍的在女儿的坟墓前跪爬着,因为愧疚,因为懊悔,因为爱……

我想问,如果再来一次,你会做什么选择?然而又觉得太残忍,选择丈夫,一切重来,女儿怎么办;那么,选择女儿呢,远离丈夫,一个为人民作出艰苦奋斗的消防员最终却只能孤独痛苦地死去?太残忍了……)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本书背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本次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本书为纪实类文学,通过采访的方式记录下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作者用三年的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作者将所有访谈者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死亡之地、活人的土地和出人意料的哀伤,每个部分的内容都会让我们通过文字去想象当时的情况,感受每个人的声音里透漏出来的那种愤怒、恐惧、坚韧、勇气、同情和爱。

“那些人一辈子都在核电厂工作,当中不少人还会去那里打工,现在没有人住那里了,都是以兼差的方式工作。那些人体弱多病,却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他们甚至不敢想象,如果反应炉关闭了,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他们?很多人突然死掉——走路走到一半,倒在地上,睡着后永远醒不过来;带花给护士,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一个接一个死掉,但是没有人来问我们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没有人想听和死亡或恐惧有关的事。”当人们信奈的、依附的、赖以生存的甚至连居住的地方都被摧毁了,他们更多的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事物开始瓦解,过去的一切都不能再保护他们,也不知道答案。这种感觉可能真的犹如世界末日吧,这种摧毁对于当时的灾民来说不是过去了,是未来!

事件发生后,居民被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从切尔诺贝利迁出去的人因为核事故,他们被世界区别对待了,从此欧洲只有两种属性的人,一种是欧洲人,一种是切尔诺贝利人,里面有一个采访者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很孤单,我们在这里像陌生人,他们甚至把我们分开埋葬,好像我们是外星人。老实说,我觉得死在阿富汗还比较好,在阿富汗死掉是很正常的事,至少你可以理解。”他们原本就是核爆炸事故的受害者,核污染将世界一分为二: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你们,是其他所有人。

还有为了去清理原著居民的那群士兵,那群士兵都是年轻人,他们的来日不多,他们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话……这些人都来自同样的文化背景,这个文化有着伟大的成就,而他们都是牺牲品。但是他们都是值得让人钦佩和敬仰的牺牲品。

最让我震惊的不是核泄漏的危害是多么巨大,而是极权无良政府对真相的掩盖。为了掩盖灾情的严重性,阻止媒体的真实报道,让整个切尔诺贝利充满了谎言。并且在这种时候,一些不实的团体甚至成立了基金和商业大楼发国难财,读到这里不得不感叹,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人心。

这类通过采访幸存者留下的真实感受真的太触动人心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一切都太促目惊心了,但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人们的苦难,政府的不作为,消防士兵的用户,战乱中的爱情…… 太多了,太让人心痛!

今年,2017年,距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31年了,看完书后,去找了一下关于切尔诺贝利现在的情况,现在的切尔诺贝利依然荒无人烟,那里的一些核污染指标仍然要高于正常指标N多倍,俨然成了一座死城……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第一次接触“非虚构”小说。看到这本书时,我就想起以前学过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恰好,上个礼拜看了《the reader》,迈克回到奥斯维辛,焚尸炉、鸽子房间……触目惊心!以前就有这种非虚构手法,只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将它推上了神坛。

我们将“核”纳入清洁能源,但这里,它真的清洁吗?我们在依赖于科技,出门借助于百度,不会走错路,但是也发现不了新大陆。

切尔诺贝利人,他们为的就真的是奖金,勋章,别墅吗?也许有一部分人是,但是里面的科学家,维修人,清理人,他们抛下自己的家人,舍弃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喝那口伏特加吗?上次上个老师说,为什么文革的时候,那么多高级知识分子“屈服”,那么多知识分子盲目的大搞所谓的建设,仅仅是因为高压吗?为什么那时的知识分子会看不清呢?为什么切尔诺贝利人会义无反顾的去当志愿者呢?

报道是不可信的,探测仪是不可信的,管理人员是不可信的,科学家也是不可信的。“说不得真话,会引起恐慌呢!”一群人蒙在“美好新世界”的鼓里,将切尔诺贝利当做度假的胜地。

“我看见自己身上会发光。”这个切尔诺贝利人的标志,这里没有俄罗斯人、车臣人、白俄罗斯人的划分,只有切尔诺贝利人和不是切尔诺贝利人的划分。不到十岁的孩子在考虑死亡,二十岁的女孩不能要孩子,二十几万的女人“选择”堕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