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觉得,有王小波似的幽默,再混沌苦闷的日子也不至于太乏味且难熬。其它暂不评论了,闲聊一下自己尤其喜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每看一次,就会想到我的奶奶和她养的们——n那时候,据奶奶说我们家很穷,我的爷爷奶奶和我的爸爸、叔叔、姑姑们,一家六口,住在一间地势很高的破砖瓦房里,平日里进出,都要通过一条又长又窄又陡的石头砌成的阶梯。这一幕情境,我无缘亲眼得见,是从每次和奶奶一起睡觉前,听她讲述的几个“经典”故事里,才得以在脑海中构建的。n奶奶的“经典”故事还不少,而且至少有一个是真实的。n真实的故事这样开场:奶奶和我一起躺在她那张古老的床上,看着那由四根柱子撑起、斜对角再两根红木交叉相抵的床顶,开始说:“这张床啊,救了我们一家子好几回了……”nn那时候每年的台风天,或者刮大风、或者下大雨,或者兼而有之,然后涨大水,最惨的时候,先刮大风,把爷爷奶奶住的砖瓦房顶吹个见天亮,然后下大雨,把一家子淋成落汤鸡,可惜他俩不是杜甫,否则应该也可即兴来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我最有印象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奶奶与猪们的对话。 奶奶长年养猪,从我的爸爸小时候一直到我快上初中,应该有四五十年的养猪经验。当然,规模很小,高峰期也就同时养七八头吧。n奶奶说,有几次雨很大,涨大水了,住得那么高,也躲不过去,逃也逃不了,水已淹没这张大床的四只脚,一家六口人就这么趴在床顶上等着(等着什么,奶奶没说,我也从没问,因为接下来的她要说的,对一个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孩童而言,远远有意思于天灾带来的苦难)。n奶奶说,一家人就这么趴着,饿了就啃啃她提前包好的地瓜,四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就夹在她和爷爷中间,一时半会儿性命无虞,奶奶便开始操心她的猪儿们了。奶奶说,她趴在那四下张望,再数一数,一共8头,都还在,很高兴, 就给它们喊话了:nn“大黑啊,你游过来一点,不要掉下去!小白啊,你不要挤,再挤就把你妈挤没了!歪嘴,你干什么,再抢就不给你吃了!……”奶奶还顺带着惟妙惟肖地模仿大黑、小白、歪嘴们的声音表情,替它们做着各种回答。n一旁的我已是笑得前俯后仰、无法自已。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在我大姑姑之后,我的爸爸之前,有两个伯伯,其实是在这类天灾中没掉的,而我的奶奶,却用她含泪的幽默,给我留下唯有欢笑的童年。n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书赏析 第(2)篇为什么要沉默?王小波说:“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也许是从沉默中你更多的是思考,而冷静的思考正是一种提高思维高度的方式。
有人说,保持沉默是怯弱的。但实际上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是带有偏见的。沉默的过程是积蓄的过程,也是一种内在化的处世方式。甚者,保持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在这个喧嚣、复杂、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不敢轻易做决定,更不愿意说谎。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呐。
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那么,话语便成了思维的样板。大至社会小到朋友圈,社会在教你讲“五讲四美”,歌颂你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栋梁。朋友圈在带你看微商培训如火如荼,“一夜引爆新财富”、“几小时突破几百万”……之所以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话语也有它阴暗的一面。一旦话语交了税,就如同巫婆的红苹果,那是有毒的呀。
王小波的这本书倒不是一直在写“沉默”,只不过“沉默”一词是此本书的来源罢了。纯粹的散文集,读这本书我突然在想我是不是也可以有那么一天,出一本自己的文集。不要多绚丽,只要它是我的。有着我的思想见解,有着我的倾心付出。俗话说见书识人,是不是我也可以让其他人透过文字认识我。就像我阅读此书一般,认识了这位在文字中缅怀真实、可爱又有趣的王先生。
这不是好读的一本书,读完,可能懂了也可能没有。不过不管读没读懂,都没必要强求。因为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应该读懂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的风格和特点。也许你之前对作者生平有大量的了解,那么你对他的文字必然更容易感同身受。也许你之前对作者怀有有种成见,那么你对他的作品必然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没必要强求自己去追求所谓的“读懂”。当然,我这个说法只是针对杂文而言。
还是要感谢这本书,让我把曾经弃掉的《黄金时代》重新拾起来读。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书赏析 第(3)篇看到这本书,很自然就想到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们很少爆发也没有灭亡,但是在沉默中囫囵度日。就我自己来说,对一些事情越来越冷漠,对一些社会性的问题懒于思考,奉行存在即合理的准则。这本书的意义对我来说,不是感受王小波的黑色幽默,也不是学习借鉴他的想法和人生经验,而是在于让我对于一些目所能及之事进行思考。学习学习,学到最后成为一个只装知识的移动硬盘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儿,头脑还是成为不停运转的CPU吧。
和大多数作家不同,王兼具了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所以他提出,他的老师说的,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让我格外信服。
我在匹兹堡大学的老师许倬云教授曾说,中国人先把科学当做洪水猛兽,后把它当做呼风唤雨的巫术,直到现在,多数学习科学的人还把它看成宗教来顶礼膜拜,而他自己终于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对于我本人,确立这种端正的态度很重要。我不确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但还是想不断学习。
可能在外留过学,又经历了那个复杂年代的荒唐,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意见。尤其是孟子老先生,倘若知晓有后人在书中如此说自己的学说,肯定要把棺材板掀开(笑)。提醒我们学国学的同时要保留批判的精神。
文中最被推崇的思想家是罗素,很欣赏的小说是杜拉斯的《情人》。罗素的哲学我没有了解,不过《情人》这本书看过,但未解其意,里边独特的结构和感情脉络也没有察觉。被王这么一说,倒是想回头再读一遍。
其中还有对各个方面的解读和看法,就不一一详谈。我的想法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此杂文集中的想法不一定非要赞成或是反对,产生自己的思考最佳。否则真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