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汐音社评——
最初在水边,在山腰,信口一唱便是蒹葭苍苍,后来又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长篇叙事诗歌,直到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盛唐,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大宋,枯藤老树昏鸦的元朝古道,千年来光阴酿出了无数纷繁而瑰丽的墨中生涯。直到距离我们很近的一个年代,有那么一位大学者,以美学以文学以哲学的观点,去剖析那些古旧的,美好的,仍然带着属于它们时代气息的诗句,而后编纂成为影响深远的一部著作,名叫《人间词话》。
那是充满灾难和屈辱的年代,先生姓王,名国维,字静安,号观堂,谥忠悫,生于那时,逝于那时。
先生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彼时举国上下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洋务运动。一切都是崭新的模样,它们以仿佛能摧枯拉朽之势,跃然进入了他的世界。
他从事文史哲三学数十载,少年时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青壮年时期大力倡导教育革新,并积极躬身践行,大约也正是这样,后来才会以那种异常激烈的方式,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结局。
清朝灭亡,社会动荡,世事难安。1927年,政治风云突变的一年,是年初夏,先生在颐和园内,投入了鱼藻轩前的湖水里,他将面目埋进淤泥中,呼吸寸断。
一个传统的文人,可以不在意贫富,可以不在意生死,但不能不痛惜文化的衰亡。他选择这样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人格,剖心为烛,沥胆为光,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这是他留给世间最后的笔墨,不似从前锦绣文字,只寥寥数语,也足以使后世灯下翻阅先生作品的人们,肃然起敬或潸然泪下。
人间词话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王国维,清末民初时期的一位国学大师1927年的一天,和同事借了五块钱(当时门票六元,他身上的钱不够)溜进了颐和园在昆明湖畔一头扎了进去再也没有上来。遗言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从字面理解是说五十年活够了。人肯定没有活够那一说,谁也不会嫌自己寿命长,肯定是因为某事想不开,或者是为了某种使命或是信仰,这样的人很多,比如给我们留下了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中道崩殂,这里只说他的这本人间词话 。
敢把天下词豪掂出来评论,自己该站在多高的阶层上,但他就这么做了。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他的集子也遭来了很多非议,仅本书编者就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然这些都源于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文学地位压下去不少。
该书风靡的另一个原因是敢讲真话,著书立说明目张胆的去评判我们心中的诗词大家者毕竟不多。
再者作者所评之言以及表达的观点甚合人心。如他觉得诗词应以境界为上;诗句又有句秀、骨秀、神秀这些都是被认可的。诗词本就是一枚高雅的艺术,正如千里马本就不多见,能识千里马的伯乐就更少了。在艺术上面评艺术可想该有多高水准了吧,不妨一看。
人间词话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一直令我好奇的词牌名、平仄对仗等知识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谢谢潜心治学的王国维先生。
书中对唐诗宋词的历史、渊源做了系统描述,如果你是一位喜爱诗词的人,相信你的这份喜爱会通过此书得到升华。书中掺杂了王国维先生的喜好、倾向,虽然有些我不认同,但我却由此更喜欢王国维这个人了。真性情、不附和俗流、敢于清晰又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治学、治世精神。
王国维先生在知天命之年选择自杀,也许是精神勇士的宿命,亦或是曲高和寡的解脱。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无意冒犯,更无权评价,唯愿先生励精图治的精神长存,让身在功利世界的自己有一丝灵魂自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