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这就是《呼兰河传》。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曾经以为它可能是一本状写民族特性,唤醒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深沉力量的赞歌。没有想到,原来这就是《呼兰河传》。作者长于呼兰河,她想把她眼中的故事写下来,怕自己忘了,怕以后不再有人记得。
我原也想说,这本书,到底还是摹写了当时的愚昧无知,讽刺了麻木不仁,或者赞美了人的坚强,但是到最后,我想了想,或许作者就只是想写写这些人、这些事。
书我是在火车上看完的,买的硬座,虽然困得不行,但是实在睡不着,所以更加疲倦。所以当还是个孩子的作者闹着、调皮着的时候,我是跟着闹不起来,调皮不动的。但是有几处,我哪怕这么累,却还是笑了,不过我忘了是对孩子捣蛋的欢笑,还是对旁人愚蠢的哂笑了(再想一想,应该不会是哂笑吧,毕竟我这么累,应该没力气笑不好笑的事)。这本书最后想表达什么我其实真的没有把握,毕竟我的阅读理解总是很烂,但是我突然想到我自己:
高三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出了一本故事集,每人一本以作纪念。起因是在高二,我开始记录班上每天发生的,或令人开怀,或令人感动的事。最开始是写给我自己的,因为我记性不好,怕我以后忘了,而这段时间这么美好,这些朋友这么可爱,又怎么能忘了呢?所以我写下来,每一天。后来大家觉得有意思,想写点什么的,也到我这儿把本子拿去添添减减,到最后居然也集齐了两个半小本子,正好可以编一本不厚不薄的书,于是就顺理成章的做了毕业纪念。
所以我想说,这里的童年对作者而言这么美好,又怎么能不记住呢?最近我特别容易感伤,为什么离开的永远不会回来,却总是让人能感觉到他们存在然而再也无法感受到实在的温暖?都说离开的人活在活着的人心中,可是当活着的人也离开的时候,又有谁还会记得他们呢?
我感觉我可能偏题了,但是其他的我不知道我知不知道,反正我不想说,今天太累了不想想不美好的事情。正好火车要到了,下车就可以回家见妈妈了,但是我要先睡个好觉,就像没有前半夜的舟车劳顿一样。
晚安。
呼兰河传读书赏析 第(2)篇20世纪30年代的呼兰河就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生活就像一潭散发着微腥臭味的死水,毫无生气,毫无希望。生活在这潭死水里的人善良而又愚昧,淳朴而又自私,顽强但也残忍,隐忍而又麻木。没有觉醒,没有挣扎,有的只是心安理得的逆来顺受,他们没有害人和自害的意思,只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办法“该怎样办就怎么办”。人们看不见什么光明,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瞎子的头上。他们被父母生下来只希望能吃饱了,穿暖了,但即吃不饱,也穿不暖,只是逆来顺受,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作者沉重轻盈地娓娓道来,读来心情却是愈来愈沉重甚至是悲凉。尤其是小团圆媳妇的死和冯歪嘴子那几章,真的是不忍卒读。
就像茅盾说的,“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怀着寂寞不安的心情含泪微笑着回忆这寂寞的小城。”
萧红是寂寞的,因为她“不合时宜”,萧红是不安的,因为她站在了上帝的角度理性地看透了别人看不透的一切,萧红是无奈的,因为她除了寂寞、不安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呼兰河传读书赏析 第(3)篇《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越是轻描淡写越是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