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往往比小说更精炼,如同电影与电视剧相比更能荟萃精华。
读古诗时第一遍可能尚有云雾,但三四五六遍读下来至少也能明其大概。但余秀华的诗不一样。她的诗跳跃,抽象,耐人寻味。往往是眼过了嘴过了可是心里还没摸着道儿,不知道这一句表达什么意思,就算苦苦钻研也很难弄清。但是正如听不懂外语歌的意思也能体会到美感,我们能很轻易地从余秀华的诗里感受到美。
作品与作者本人的联系无法分割。
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农村面积远远大于城市,农民的人数也远远多于市民。我也是农村的一份子,有我自己的“汉江”和“横店村”,可是我却没有余秀华这样的胸怀和心境。究其缘由,大概是把眼睛和心用到不值得的地方去了。
一个人生于果核,可她却攥取了整个世界,因为她眼界开阔。很难想象每天割草喂猪挨打摇晃的生活带给一个女人的除了麻木还有什么,但余秀华给了我们答案。
她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心里装着荒原,眼里盛着月光。寂寥的秋日是她的,清冷的黑夜也是她的。当我们被困于砖墙垒砌的豪华城堡,余秀华却独自在宽广无垠的天地放浪形骸。一个人,你尽可庸俗地说她丑陋,说她放荡,但却无法拿起利刃伤害到她的内心,只因其太过纯净和刚强。
我想,每个人都有渴望爱的本能和获得爱的权利。但有很多人,在尚未张开羽翅之前就被折断了翅膀,被过早送进了婚姻的牢笼。
都是笼子,凭什么任别人打造?
如果运气好嫁给一个好人还则罢了,可偏偏是嫁给了一个不知疼爱她的人。他抓起她的头磕在墙上,像心跳的声音。她摔倒了等不到一个搀扶,只有挂在嘴角永恒不变的一抹笑。“你是残疾人,他不敢撞你的。”“如果我死了怎么办?”他被问得没有了下文,但只怕心里早有答案:死了,就死了。反正他有新的女人。
出名后她第一件事是给他买一栋房子,以此为自己赎身。这婚姻也太不坚固了,这男人也太好满足了,真是恶心啊。
要换了别人,主角恐怕还未放光就已消逝。毕竟活着要承受的太多。但正如她所说,穿梭在人群中她怎么也放不下那个拿来盛钱的碗,听到嘲笑,她站不稳也不要再柱着拐杖。
余秀华是一颗野草,疾风里最硬的草,茅坑旁最臭的草。但她从来都把自己当做一朵花,一条在微风里摆荡的裙子。
你怎么对待自己,这个世界就怎么对待你。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但是余秀华告诉我们,诗不远,诗就在你的身边。
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诗选)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作者1976年生,面容苍老,更像是67年的。从诗里能看出横店村的残疾人生活艰辛。她的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编辑说她会红是因为这个诗坛缺少她这样的诗人。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在我看来,她笔下的景物特别像莫奈的油画,很有点浪漫主义的调调,但她叙述的故事总是让人很心塞。
罗胖说优秀的诗人都逻辑混乱,不同意,诗歌诚然不好懂,那是因为隐藏了更深的逻辑。这也是诗的魅力所在。你可以反复读,细细品味,猜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如果诗是非a则b,c那么b这样的东西,还有什么意境。
推荐喜欢诗的人读济慈。
晚安
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诗选)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是被“大半个中国”带到这里的。摇摇晃晃的女人,写着摇摇晃晃的诗,匍匐在摇摇晃晃的人间。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磕磕绊绊地读着摇摇晃晃的诗。总是习惯在叛逆的文字中寻找传统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