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牛虻读书赏析(3)篇

牛虻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富商家,是富商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却不知道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父,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亚瑟决定参与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事业。蒙太尼里调走后,新神父卡迪诱骗亚瑟,使他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女友詹玛误以为亚瑟告密,打了他耳光。同时亚瑟得知自己竟然是私生子,陷入极度痛苦中,于是流亡南美洲。十三年后,他重回意大利,已经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文武双全的“牛虻”。一次行动中,他被捕入狱。蒙太尼里......
牛虻读书赏析 第(1)篇

牛虻除了在我们日常所知道的那种吸食牛血的可恶昆虫外,我想艾捷尔在选它作为小说名字,同时作为主人公的代号必然有着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源于古希腊神话万神之王宙斯爱上了河神之女伊俄,他担心爱人会遭到天后赫拉的嫉妒而被害,便把爱人化身成一头白色的牛,放逐于天河之滨,赫拉得知后变化作一直牛虻去攻击那头牛,致使伊俄颠沛流离逃到了非洲再重新变为人形,于是在这里牛虻变成了嫉妒和复仇的象征。而这第二层含义是源于苏格拉底宣传理性,雅典统治者便以亵渎神和毒害青年两项罪名逮捕了他,在五百人庭上,苏格拉底做了最后辩解,他说,如今,雅典如沉睡中的骏马,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咬它使它警醒的牛虻!这有点哲学的意味,小说的主人公也如同牛虻一般想要咬醒民众,让他们来反抗宗教统治的压迫,追求自由,可是他的结局也如同苏格拉底般走向了悲剧。

       第一次知道《牛虻》这本书是在小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保尔柯察金在军营的火堆旁给战友们读《牛虻》这本书,保尔想成为一只牛虻,紧紧的叮咬在敌人身上,吸食他们罪恶的血,让他们死去,那时候我对“牛虻”这两个字深有触动。后来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我第一次读到了这本小说,那是旧版本的,书页破旧发黄,背后的书价印的还是一块八的那个时代价,可是我读的津津有味,用三个晚上把它看完了。印象最深的的是在小说前面有一个人为它写的序,他在评价蒙太尼里时,说他是虚伪的存在,所以我始终带着批判和厌弃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宗教分子,然而当我这次再读《牛虻》这本书时,我对他有了很大的改观,或许是经历与过去不同,思考的也不一样了。

      这一次阅读没有那时候的急躁,我每天只规定看个几章,并非是没有阅读的时间,只不过不想囫囵吞枣式的再次阅读而已。读书,第一遍总是迫不及待,想了解书的内容,剧情的展开,急于知道结局,这可以接受,倘若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数遍下来都是如此读法,就不可取了,失去了读书的意义,那种读书时的滋味就像刚吃到包子皮,而对于里面的肉馅儿和汤汁却放弃了品尝的机会。

      说实话我看小说写书评不知为何,我不太愿意去剖析主角,或许是每一本书的主角都被历来的作者们已经挖的透透的了,即使我再花上数千字上万字去评论,也不过是和众多读者的想法不谋而合罢了,即使个别有所差异,也总能在别人的评论里找到一样的点,与其思索半天写这一个人,还不如看看人家是怎么分析主角的形象,甚至很多时候你想的远没有人家分析的好,解剖的细。对于牛虻,我认为他有着类似基督山伯爵式的归来,但走的却不是基督山伯爵式的命运,亚瑟比基督山的遭遇要惨的多,结局也比他要可悲的多,他没有看到自己最终理想的实现,而是在为维护真理与自由中,在面对挚亲抛弃他,将他推向死亡深渊的悲痛中结束了一生。牛虻有他的特点,他的经历自不必多说,他的斗争精神延续始终,这或许是最为让读者震撼的。他把最脆弱的一面遮蔽起来,但他忘了他是个人,是最真实的人,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掩饰,也无法让自己柔弱面完全隐藏。他在坚持正义上是个绝对体,但在情感上他是个矛盾体,他利用他的一切锋芒来隐蔽自己的脆弱的同时也是在隐蔽自己的情感,这复杂的情感主要是他对琼玛和蒙太尼里的爱。

      我刚刚说到第一次看牛虻时,序的作者评论蒙太尼里是个虚伪自私的人。我之所以现在持反对意见是因为当我再次阅读时,我发现蒙太尼里具有一切人性该有的美好,但也有人性该有的黑暗。他在小说里大部分章节对他的描述都是正面的,显示他温和、博学、慈爱的形象,即使亚瑟因为他的“欺骗”而心伤逃离,作为读者的我也没有怨恨过神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形象,我想读者对他大改观,甚至恨他的应该是亚瑟被捕与他的对话以及蒙太尼里的抉择之后。然而我们应当看到的是,从时代角度来讲,他属于统治阶级,所以难免被定性思维扣上他的那些慈爱是“虚伪”这顶帽子。如果用马克思的学说来讲,他也仅仅只是有阶级局限性,但是他的为人却并不应该得到否认,倘若他真是个虚伪自私的人,他又怎会有最后结局里在儿子被杀之后的那番对信徒们说的话,也不会让自己深陷于自责而走向死亡。所以蒙太尼里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面临着信仰与亲情的抉择,我认为即使他是选择了信仰而间接杀害了自己的儿子,但这不能说是自私,因为我们理解中的信仰是自己的信仰,是为了自己,但实际上蒙太尼里的信仰是他认为这样做是在拯救更多的人,减少杀戮,所以即使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也算不上是自私与虚伪。他蒙太尼里是一个主教,可是他“六根不净”,与亚瑟的母亲发生了关系,但从小到大,蒙太尼里一直很关爱亚瑟,使他在母亲死后那个冰冷的家外得到了一丝温暖,有了依靠。尽管蒙太尼里没有意识到他没有告诉亚瑟真相,使日后的亚瑟会如此受伤从而走上另一条人生路,但这过错却不能全归于蒙太尼里身上,对私,他有他的人性的丑陋面,但对公,他更多的是把他的人性光辉,那些美好带给民众,这不是一种假慈悲,也不是作秀,这是他作为一个上帝信徒的本分。当然我这样评价蒙太尼里是将他置于小说之外,按现今的普世观来评论他,倘若放在作者所要讲述的时代里和所要表达的主题中,蒙太尼里似乎就是宗教伪学的代表,一个思想落后的“虚伪”统治者的行经,但是在不强调意识形态时,我们应当客观的来评价人物,甚至可以带点非政治性、革命性的主观意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不错的,但是这个义不是自然而现的,而是要自我发现的,否则就是把书读穿了也是徒劳,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牛虻读书赏析 第(2)篇

牛虻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 我是一只牛虻,幸福欢畅,不管是活着,还是已死亡。

第一次看名著哭得稀里哗啦的。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道《牛虻》这本书,看完后,或许我知道保尔坚韧的意志从哪里来的了。只恨当时太肤浅,没有早点静下心来品读这本书,如今颇有几分相见恨晚之感。

亚瑟,费利斯·里瓦莱兹,牛虻,主人公拥有众多身份。从善良热情,到对现实的一切失望透顶后假死离开,进入那个冰冷残酷的社会后逐渐蜕变为一位真正的勇士。牛虻身上有一份让人对他又敬畏又忍不住爱护他的特质。只是他的悲伤太过沉重,不是因为这份痛苦沉重而沉重,而是你感受到他无处不在,你却无处逃脱,无法解决却不得不面对他的沉重。

从亚瑟到牛虻,不单单是经历了最爱的人的背叛也欺骗这么简单。那是腐朽的制度,愚昧的人们一步一步将他推向深渊,推向反抗的道路。当时的社会如此可怕,民众堕落麻木不仁,统治者双手占满血污,处处都是踩低捧高。那是一个冷冰冰的世界,所以牛虻的出现就像一簇火焰那样灼伤了他们。牛虻看似玩世不恭,举止粗鲁,实则看透了了这个虚伪的世界,看透了人们文质彬彬的举动下丑陋的嘴脸,所以他讥讽,他不屑。他想解救那些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他想推翻那腐朽不考的制度

宗教信仰,理想,革命,亲情,爱情……牛虻陷于一个又一个的漩涡中,但他是战士,到最后自己的蒙太尼里主教,自己的亲生父亲放弃自己的一瞬间,他早已心如明镜。牛虻英勇就义,他在刑场上面不改色,依旧幽默爽朗。最后的场景,凄美沉重,让人感到深入骨髓地痛。其实换句话来说,牛虻的死对于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最后蒙太尼里主教醒悟了,却被当做疯子被抹杀了,他钟爱一生,甚至牺牲自己亲生儿子的上帝,却没能拯救他,没能拯救在乱世里浮沉的民众。

希望牛虻能在另一个世界得到解脱,我情愿他还是亚瑟,那个略带忧郁,单纯开朗的亚瑟。但恐怕他更愿意成为牛虻吧,正如歌中所唱

“我是一只牛虻,

幸福欢畅,

不管是活着,

还是已死亡。”

牛虻读书赏析 第(3)篇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小学六年级左右吧,那个时候痴迷于读书,看各种名著,后来各种各样的小说看的多了,就忘了,看到这个限免,就点进来看了看,小时候觉得实体书很厚的,这次看就4个小时就完毕了,747页,亚瑟是悲哀的,但也是幸运的,年轻时候的信仰总是脆弱的,经历过加痛苦与非人的事情后,信仰也会更加坚固,他只是想得到父亲的爱吧。活在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不是我们所能批判的。关于詹马,不得不说,我没从书中感受到她对亚瑟的爱,年少的时候懵懂,后来因为愧疚害死亚瑟而选择与波拉走在一起,我个人不是很理解这种心情。成长之后与亚瑟更多的是老友的感觉吧,拥有相同革命信仰的朋友。重读这本书的感想就这么多了。以后有机会还得再看看,更加深入的理解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