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禅的行囊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禅的行囊
作者:比尔·波特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禅的行囊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在对家人—奶奶、父亲、姑姑的回忆以及一个越战老兵哀伤的故事的讲述中作者结束了他的这部《禅的行囊》,不知为了什么这部书中的比尔·波特总让我想起《廊桥遗梦》中的罗伯特·金凯,到了最后这一章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这里没有中国没有禅,有的是生命、死亡、亲情、犯罪、荣华、挫败、战争、背弃等等,短短的篇幅却充满了人生的起伏跌宕,就像作者在十五章说的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那些林林种种的捏造的幻象,让佛成了一条不归路。我想起 《红楼梦》中写贾宝玉穿着大红猩猩氅,光着头、赤着脚,在岸边雪地上拜别父亲,然后随一僧一道高歌而去,他也踏上了这条不归之路。比尔·波特是因为与他的第一个中国师父——寿冶老和尚相遇,看到师父刺血写的《华严经》受到震惊,在第二天便行了皈依。或许从这最后一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找到他佛缘的始源。

 1989年 比尔·波特踏遍终南山将路途中的见闻集结成了《空谷幽兰》。2006年,已经年近古稀的他再次从北京出发,从五台山、太原、洛阳、合肥……一直到香港,拜访了禅宗六位祖师的道场。随后出版新作《禅的行囊》。我因为对前者的喜爱而迫不及待地找来后者,但阅读之初的感觉让我非常失望,它的行文太过平淡了,没有了我期待中的《空谷幽兰》中随处可见的灵动的文思。然而跟随着作者从容的脚步,我读着读着渐渐觉悟到这份平淡或许就是因为“禅”。在这部探索禅宗历史的游记里作者在他的行囊里装入了些许的沉重,他在几处提到了朋友和亲人的死亡,他那沉浸在寺院、高僧和晨钟中的灵魂消磨着对生命的回味和领悟,毕竟这个时候他已经是67岁的人了,一些终极的思考会经常地徘徊在灵魂深处,不仅仅是他的文字,就是那一帧桢看似随手一得的照片都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比尔热爱中国,在游历中国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山山水水的同时也关注着中国的历史,更观察着中国的现在,他很少妄加议论,只是娓娓道来,想来这也是佛家的修为吧。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 是佛于道的融合,禅宗的公案中处处有玄学的味道。达摩师祖于公元520年将禅宗带入中国, 经二祖慧可 (大祖禅师) 、三祖僧璨 (鉴智禅师) 、四祖道信 (大医禅师 )、五祖弘忍 (大满禅师)、六祖慧能 (大鉴禅师)发扬光大,特别是六祖惠能,他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另方面则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所以他甚至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读一部书了解一段对身为中国人很重要的历史,还是经由一位外国人的视角,这件事很有趣!同时这个风趣的大胡子美国人还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旅游方式—文化专题游。我在读了一本游记,了解了一门宗教的历史同时还学习了如何踏上一段完美的旅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读罢这本《禅的行囊》,我向天空望去,到处是自由的所在。有物也有尘埃!

禅的行囊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禅,由印度词汇jana传入,音译为“禅那”,禅宗,佛教宗派之一,讲究“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佛教自汉朝流入中国之后,并未立刻发扬光大。直到达摩祖师东渡,又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六祖慧能的传道,佛教才在中国妇孺皆知。

        我们平时所了解的佛教,包括上面的几位祖师,其实都是禅宗的。随着少林寺不愧余力的商业宣传,在老百姓心中,禅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表了佛教。

        其实,佛教分了很多的宗派,有七宗说,八宗说等等。念“阿弥陀佛”的是净土宗,不停的研究、讲解佛法佛理的是天台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是禅宗,还有华严宗、律宗等等。

       看到评论中有人说一个老外竟然对中国的佛教了解这么多,真了不起!拜托,佛教不是中国的,是世界的,对中国来说,佛教是外来宗教。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在印度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信佛。东南亚很多国家信佛,包括泰国、尼泊尔等。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不仅可以了解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史,而且能对禅宗、佛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禅的行囊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头,耗时一个多月在中国进行的一次朝圣之旅,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直至香港,寻访各地名刹古寺,踩着禅宗的发展足迹,是一次寻踪发现之旅。作者比尔·波特,留着长长的花白胡子,常被国人认为是新疆人,实则是美国人,在看到他照片那一刻我感觉他更像是印度人。他是一个中国通,机缘巧合让他跟中国建立了特殊情缘,此次行程中很多地方对他来说都是旧地重游,老友重逢,边走边记便有了这篇游记。这篇游记,发生在十多年前,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在作者细腻的笔端呈现出来,仿佛坐上了时光穿梭机,跟随作者文字穿越,在他风趣的描述里看到了熟悉的画面,也揭开了禅宗的神秘面纱。作者的行囊里装着的是人生的信仰、智慧和态度,伴随着整个生命旅程,值得深思与借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