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哲学家、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论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见读书实在是打开人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上述论点:读史使人明智,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诗使人灵透,因为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 ;演算使人精密,因为心会和数字一样纤细如发 ;哲理使人深刻,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 ;伦理学使人有修养,因为道德是每个人心中的准则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为出口成章靠的是过硬的逻辑思维吧。其实在这里我格外想说一下诗词,私下以为读她喜爱她,不只是因为她的美,而是她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能让一个人在刻板、理智甚至淡漠之余,多一分感性,多一分兴味,多一分浪漫,不让人变得那么现实、庸俗、市侩,也许这些全是“无用”的东西,于我却觉得宁可这样。总之,“古诗词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她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她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在人生的长河里,在浩瀚的书海中,愈发觉出自己的弱小、贫乏、肤浅甚至幼稚,愈加茫然无措,惆怅无比。记得好象是杨绛先生所说的吧,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也许正因为此吧,呵呵。最后以纳兰容若的《浣溪纱》作结吧,放在这里也许并不合适,但是喜欢。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闻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书赏析 第(2)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唐诗,不仅仅因为唐诗是我们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体裁,更是因为她的简练,她的对仗,她的韵律,她的抑扬顿挫,她的朗朗上口,唐诗兼具文学和音乐的美感。短短数十字却包罗万千深刻隽永,承载着诗人的喜怒哀乐,风花雪月。
回到对本书的点评:
1,作者在唐诗上浸淫已久,功底深厚,把唐诗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分析,脉络清楚,旁征博引,叙述的角度值得称道。
2,作者说“应该回到诗歌的本原,不是用头脑,而是用心灵去吟哦这曼妙的诗句,感受这无法与外人道的妙处。”诚如是。过于探究诗歌本意不如用心感受诗歌本身的美(如我前面所述),我们喜欢诗歌的初心一定不是为了洞悉她的本意,只是被吸引。
3,后面少部分内容略显累赘,出发点是想针对诗人的狂,诗人的友谊做专题,但没有更新的内容和观点,过多引用全文,个人认为属于本书瑕疵。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书赏析 第(3)篇“从四杰开始,诗歌摆脱了齐梁时期的卑微和猥琐,摆脱了臣妾式的献媚和调笑,成为精神的载体,成为思考的翅膀。长久以来覆盖在诗歌身上浓浓的脂粉气终于开始淡去,一种逐渐靠近上苍和大地的诗歌开始出现。”
这里说的不仅是诗歌,其实也是人。当人开始仰望苍天思索时,曾经的蝇营狗苟被抛在身后,现实的功利被淡忘,人们开始知道,有些东西,是永远超越于当下的欢乐幸福、悲哀痛苦之上的;人们开始相信,这世界有一些普世的维度和标准,即使不为当下接受,但是它必超越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而不朽。而为了这些,放弃甚至牺牲当下,是值得的。
而这种境界,现在更多地被认为是“不切实际”,可是,一个人如果太切实际,必然是恶俗的,而一个民族如果太切实际,则必是堕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