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双城记围绕马奈特医生一家,讲述了一段具有时代特色的家庭史。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来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是一个文学化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巧合的人物关系。正是这种巧合,才制造了更多文学上的矛盾,这种集中地矛盾,让我们懂得去理解那个时代给人们造成的心灵的创伤,各个阶层,从贵族到贫民。的确,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时代的影响,与变乱的时代一同呼吸,也都是革命时代的牺牲品。(后附人物关系图)
马内特医生因为知道侯爵的秘密,而被非法监禁与巴士底监狱十八年;他的女儿露西在童年时期先后失去双亲,后来又要忍受丈夫入狱的痛苦;达尔奈作为侯爵的儿子,不满贵族的残暴,爱上了仇家的女儿露西,自食其力却锒铛入狱;卡顿空有一番才能,一生做一只为他人服务的“胡狼”,为了爱人露西从容赴死;德发日夫人做为全家人中唯一幸存的人,从小心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一直编织记录着贵族的暴行……
小说分为三部,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故事情节开始是分散的,随着作者的叙述,逐渐集中,矛盾也在不断激化,最终以卡顿代替达内先生赴死结束。让人不禁感叹,法国大革命时的混乱场景,正如同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每个人都被时代烙印,有着不同程度的悲惨命运。由于小说篇幅过长,在这里我不详细叙述,只截取我有感触的片段,用社会学的视角,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由于本人初识社会学,对社会学的某些理论研究成果也不太了解,难以用专业性的语言对此书作出评价。但在此我尽量把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命运至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去分析每个人的行为之后背后的原因。善有善的原由,恶有恶的诱因,每个人不仅受到时代的影响,也在影响着周围的人。
爱比恨更高贵,大环境与个人选择共同影响人物命运
德发日太太为了童年时的杀亲之仇,誓死将侯爵家赶尽杀绝,一生都活在仇恨之中,一生都是平民。卡顿为了报答露西数年前的知心,将生命奉献给爱情,代替达尔奈赴刑场,在生命的最后实现了人生的升华。他们皆是为了数年前的事件而做出选择,一个怀恨而死,一个含爱离开,他们的死构成了对比。在这种对比下,烘托出一个鲜明的主题,爱比恨更高贵。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中,每个人都是无辜的,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达尔奈是无辜的,他出身于贵族,却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放弃家产,自食其力。德发日太太也是无辜的,在童年变成孤儿,这种伤痛对她的心灵带来一定程度的扭曲,值得我们同情。卡顿更是无辜的,他那么年轻,那么富有才华,那么深爱露西,可是他的生命终止在灿烂的年华,才华不能得到彰显,深爱的露西嫁给他人。
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又应当为自己的命运负责。达尔奈如果不回法国,也许他就不会被捕;德发日太太如果能体贴达尔奈的苦心,也许就不会在追捕露西的过程中丧命;卡顿,如果能有一腔热血,对爱情更加主动,不选择替代达尔奈死,也许他能长命百岁,成为一个著名的律师,与心爱的人厮守。
残忍时代,害怕真情存在
洛瑞先生,作为台尔森银行的职员,虽然与马奈特先生一家交往甚密,但他却认为这只是业务关系,只是在替他就职的银行履行监护露西小姐的责任,他说“在我的银行业务生涯中,我经办了一桩又一桩的业务,就像在我的工作日里打发了一个又一个客户一样。总之,我没有感情,我只是一架机器。”“我说到我这人没有感情,我和别人的关系纯属生意上的往来”“感情!我没有时间、没有机会顾及感情。小姐,我把我的整个一生,都耗费在开动一部巨大的赚钱机器上了。”为了工作业务,为了金钱,洛瑞先生不承认与别人的感情,宁愿称自己为机器。
事实上,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是不可能没有感情的,洛瑞先生与马奈特先生一家是事实上的朋友。在马奈特先生被困监狱的时候,洛瑞先生照看小露西;在马奈特医生再次发病制鞋后,洛瑞先生小心谨慎地告诉马奈特医生事实;在达尔奈临刑之际,纵然不确定卡顿的计划,但依然答应护送马奈特先生一家回到英国。
洛瑞先生为何如此拒绝感情呢?我认为,他是为了在时代中自保。和每一个台尔森银行的员工一样,洛瑞先生处理事情老练成熟,小心谨慎。他深知马纳特先生一家的复杂情况,理智告诉他不能与这样复杂的家庭有任何超越银行业务的感情,否则,可能自身难保,他怕。可是,马纳特先生一家实在太吸引人,太令人同情了,马奈特医生谦恭有礼,露西小姐美丽善良。洛瑞先生想要走近这个家庭,可是为了自保,只能声称没有感情。
社会两极分化,底层屈服于残暴的社会
上层过着奢靡浮夸的生活,一切都是最好的。衣食住行,精致奢侈,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就连喝巧克力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如文中写“大人准备喝巧克力了。大人能够毫不费劲地吞下许多吃的东西,因而有些对他不满的人尖刻地认为,他是在以相当快的速度吞食着法兰西;不过,他早晨喝的这杯巧克力,连同厨子,如若没有四个壮汉相帮,那是无论如何也灌不进他的嗓子眼里去的。”伺候大人喝巧克力的侍者的行头也需要精心装扮,并且按照规定的流程,“这四条汉子浑身上下都装饰得金光灿烂,他们的那个头儿,也遵照大人提倡的豪华派头,认为衣袋里若是少于两只金表,就会活不下去。第一个壮汉侍从先把盛有巧克力的壶捧到大人跟前;第二个用他随身带来的专用小勺子调搅巧克力,使之起泡沫;第三个献上那备受恩宠的餐巾;第四个(就是有两只金表的那位)则把巧克力从壶里倒出来。”
下层生活则痛苦不堪,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民“衣衫褴褛、头戴睡帽”,还要默默忍受贵族的剥削和压迫。这是怎样一个贫富分化,差异悬殊的社会啊。
人人生来平等,可是下层却在贵族的淫威之下屈服,服从于贵族的剥削。可以说,大多数下层人民都羡慕贵族,心怀不满,可是他们又害怕贵族。如果反抗,他们将受到贵族严厉的惩罚,于是便不敢去行动。
贫民们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忍受不公平的社会秩序,逆来顺受。然后贵族则心安理得的占据高位,享尽荣华富贵,“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于我”,任意妄为。
“枪打出头鸟”,大多数的贫民虽心有不甘,可是依然是为了自保,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当贵族的车子压死一个婴孩,除了孩子的父亲,没有人敢发声。我大胆揣测大多数人的心理:毕竟死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就算死的是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反抗贵族,其结果也不会好。因为,如狄更斯所说,“多年来的惨苦经历告诉他们,这种人能够凭借法律手段,乃至超出法律的手段,对他们做出怎样的事来。因而,他们一言不发,手一动不动,连眼睛也没有抬起来。”
当然,总有一些不平之声发出,可面对偌大的人群,这些许的声音,显得寥寥太寥寥。终于有人替自己说话了,抱怨王公贵族的野蛮奢侈。可是大多数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只把这当成耳边风,谁也不会去认真对待这种事情。因此,在这种事情上,倒霉的小老百姓也像对所有别的事情一样,只好尽自己的所能来躲避灾祸了。”
这这种社会结构下,被压迫的个体难以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而占优势的一方总能凭借已有的权势尽全力维护现存的社会结构。
少数人的专制?多数人的民主?新旧压迫者
不得不承认,革命前的贵族专制下的社会,是黑暗的。可是,革命后的社会又好到哪里了呢?大多数的民众缺乏理性,极易被情绪化的鼓动,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就拿达尔奈的法庭裁决来看,民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墙头草”的角色。受过贵族压迫的民众知道达尔奈出生于贵族,要将贵族赶尽杀绝斩草除根,所以达尔奈该死。后来马纳特医生极力劝说民众,用自己被囚禁18年的经历,用自己挽救在革命中受伤民众的医德来感动民众。于是,民众转向,马奈特医生是好人,有着悲惨的遭遇,他的女婿达尔奈先生应当活着。本应当理性法制的审判堂变成了大多数人发泄私欲和报复私仇的斗兽场,这与之前贵族的任意妄为,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虽然作者没有明确地评价,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狄更斯对于暴力的反对态度。德发日太太,雅克三号,复仇女……他们借助暴力推翻贵族的统治,可是他们又在事实上成为新的压迫者,鼓动大众的情绪,将私欲扩大化,借民众之手达到满足个人欲望的目的,于是又有许多像达尔奈先生一般的无辜之人受到压迫。
总结
从古至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几乎无处不在。以古鉴今,资本主义的弊端逐渐显露,狄更斯用法国大革命的事实来启迪社会民众。仁爱,理智,寻求光明的世界,这是一代文学巨匠对启蒙思想的文学演绎。在感受马奈特医生一家命运的波澜起伏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法国大革命年代的变革与动荡。
对于这两种制度,孰优孰劣,我说不清。可是,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制度,掌权的那一方要是理智的,他应当把私欲和公事分开,在其位谋其职,不情感化。
双城记读书赏析 第(2)篇推荐一读!|双城记
关于小说情节就不多赘述了
最精彩的应该是其语言特色:
关于环境、人物描写非常独到。对于人物的神态描写、说话艺术、心理活动(内心矛盾),每一个细节所展现的人物形象都很丰满鲜明。(心理描写,达内最后一次被判以死刑待在监狱时尤其精彩)。另有精彩的夸张、对比、拟人、反讽、反复的手法铺排使用,更有处处草蛇灰线之伏笔,每一个人物,无论主角还是小角,都各司其职,作好铺垫。
关于人物感情,三大主体,亲情(所列代表[下同]:马奈特医生和女儿露西父女情[马奈特医生于监狱内、婚礼时、审判后的精神失常]、德发日太太与为侯爵兄弟迫害的姐姐哥哥,日后激烈复仇行为),友情(洛瑞对于马奈特一家、还有善良的普洛斯小姐),爱情(露西与达内、卡顿对露西[卡顿最终偷天换日,为爱牺牲]),此外还有相对浅层次的一种职业精神(洛瑞[公私分明,为台尔森银行工作了一辈子],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可爱的老头,故而单独再论)。
关于写作背景,法国大革命,人民得到翻身,贵族势力得以瓦解,不必多说,但更重要的是大革命之后新的共和国下,有人正经受着又一重苦难,大家开始毫无理智地对待“罪恶”和“性命”(结尾和卡顿共同赴死的被诬陷搞阴谋的女孩),仿佛一切都是虚伪的,新的法律继续开始草菅人命,百姓被洗脑化,成为杀人的帮凶。狄更斯将历史和文学结合地非常完美,语言极富感染力。
书中很多精彩描述,稍举几例:
贪婪地把别人的谈话当酒吞咽着。
一碗磨损得很厉害的小钱币,钱币上的花纹已经磨得面目全非,就像从他们那破烂口袋里掏出这些小钱的人的脸面一般。
绳子总算大发慈悲,吊住了他。
连石头里的最后一滴血也给榨出来了。
仿佛它就是那残暴的侯爵老爷的脸,正在火刑柱上燃烧,在火中挣扎。
一个快要淹死的人或者处于生死关头的人,是能够一眼把世界收入眼底的。
白昼冷冷地来临了,天上犹如出现了一张死人的脸。
因为我知道,老百姓挨打比狗挨打还普通。
一只下贱的小疯狗!一个农奴!逼得我弟弟拔剑刺他,结果倒在我弟弟的剑下——居然像个上等人似的。
不等他们的鲜血汇入昨日的血流,明日将和他们的血流汇合的鲜血,就已经准备在一旁了。
风在我们后面狂奔,云在我们后面飞腾,月亮在我们后面猛冲,整个狂野的黑夜在追赶我们。
一大批从旧压迫者的废墟上兴起的新压迫者。
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刻骨性揭示)
还有开头那段经典的关于“时代”的片段,好句太多,不胜枚举。
双城记读书赏析 第(3)篇现在读完了第一遍,不是太懂,不过看了网友们的点评后,也约莫有那么点感觉。双城记,一边是写现实中的巴黎与伦敦之间的事,也就是法国与英国,一边则是写的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以及时代的交替。每一种东西都是通过人物经历表现出来,充满了悬念与惊奇,就像刚开始,我一直认为德发日夫妇是民族英雄,带领人民推翻了贵族阶级的统治,读到后面,发现他们滥杀无辜,比如像达内那样放弃贵族地位和财产,帮助贫穷阶级的人,被他们逼到尽头,关进大牢,面临死亡,真正读到最后,终于知道了德发日太太与达内之间的仇恨,才算理解了,但还是不太认可他们那种残忍的做法。可能也是时代背景造成的吧!另一方面,也有令自己感动的。虽然卡顿没有得到路西,即便她成为了达内的妻子,他也一直爱着她,也就因为如此,最终,出现了最感人的一幕,卡顿用自己的死换得了达内一家人的平安回归英国。算是明白了那句话,爱总是要比恨有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