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听过这本小说,是这么一句话:人们都趋向天上明亮的月亮,而他只看到了地上微小若无的六便士。一直以为是一个故事性的小说,但看完后发现文中的“我”以第一人称记叙,简单介绍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一生。
看的时候莫名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文中也是以尼克为视角,记叙了盖茨比被黛西成就又毁灭的一生,这本书如果类推,那我个人愚见:记叙了绘画成就查尔斯却又毁灭他。
我不得不佩服李继宏老师的翻译水平,整个文章读起来特别顺畅,给你一种这篇文章本就是拿国语书写的错觉。毛姆这本小说跟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查尔斯死后名声大噪,人们一个个不得不懊悔,自己在年轻的时候竟然和这样一位天才失之交臂;而《月亮和六便士》之前也并未像如今这样名声大噪,而是在经历几番沉沦后普遍大众才意识到这本书的地位如此崇高,毛姆在这本书中的写作手法如此高妙。
大众认知向来是后知后觉的,或因为对某件事物的刻板偏见,或因为一件事物的流行程度大大超前。莫奈和印象派也何不是如此:面对主流艺术的冲击,人们对印象派不屑一顾,一句“不知所云”就将创作者倾注在画中的激情和情感抹杀殆尽。而若干年后,莫奈这一批人的先知先觉被历史肯定,人们才恍然醒悟,那些人才是真正的斗士,他们早就走在时代前列,窥探到艺术的创新美,于是一个个莫不捶胸顿足,发出“早知道在当初多买几幅画就好了”的感慨。
只能说查尔斯这个形象让人产生太多的认同感,生活莫不是这样。Lady gaga以廉价的电音舞曲出身,但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她不甘成为第二个麦当娜。于是当《Artpop》全专发行后,她抱着期待,最终却被大众形成的固有思维损害。人们都想着:一个整天以行为艺术,奇装怪服来搏人眼球的pop star怎么可能和“artist”这个词挂钩。
但《Artpop》旋律层层推进,深入洗脑,在全专承上启下,奠定基调;《venus》顶着爱神维纳斯的头衔,推及宇宙维度的大爱,深入探讨流行与艺术的关系;《Aura》肢解歌曲一贯的“ABABCB”的唱法模式,突破的手法却被主流媒体深深诟病;《Applause》中她依然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舞台和掌声的渴望,大唱“I live for applause”……大众不接受她的转变,主流媒体也墙倒众人推,只是一味地责问:好好的舞曲不唱偏偏去尝试什么突破。但直到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超前的工业产物,全专风格统一,形象鲜明,毫无粪曲。
因为社会是人构成的,而大多数人又是保守的。即使所做的改变也只是在自己的圆圈里跃跃欲试,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超出这个圈,他们会成为整个社会征讨的对象,他们害怕,害怕成为与“规矩”为敌的人。所以查尔斯不被社会认可,有着平凡幸福的生活不要偏偏去追寻什么艺术。
难道坐拥万贯家财,享受世俗快乐是成功;而追求突破革新,树立自己的个性就不算成功吗?
我们感到惋惜,当年印象派那批人办画展都只是露天街头,当年Ladygaga音乐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事业低潮。但同时又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们是愈挫愈勇的智者,他们为后来人提供了一条可供追寻,可供参考的有迹之路。最终在时间的沉淀下,大众逐渐接受认可,泥土中的金子虽沉淀已久,但光芒依旧。
其实反过头来看,他们大可以因循守旧,做着大众眼中认可的流行艺术。但他们偏偏另立山头,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正确。在当时人看来他们毫无疑问是失败了,但长远来看,他们是成功的。他们人生艺术的低谷是大多数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峰,印象派的那些人大可以按照宫廷画的风格创作,Ladygaga也大可以创作出“廉价轰炸”的电音舞曲取悦大众耳朵。但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是有自己的艺术人格的。他们放空自己的艺术形象,直指艺术本真,挥洒自己的激情和梦想,可敬可佩。
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也象征着离开伦敦的斯特里克兰所甘之如饴的清贫;六便士这种小面额的硬币代表着世俗的鸡虫得失与蝇头小利,也代表着斯特里克兰所引以为傲的艺术之豪奢。月亮和六便士之间理应如何取舍,叙事者并无定论,只是谨慎地说:
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世道艰难,人心险恶。我们不知道自己何以会来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后将会去往何方。我们必须保持非常卑微的心态。我们必须懂得安详的美好。我们必须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以免引起命运女神的注意。
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朴实无知的人的爱情吧。让我们学会沉默,偏安于仅可容身的小角落,像他们那样驯服而温和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PS:后两段来自摘录。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如果说你想知道如果从体制内从万众瞩目的期待下跳出来去过自己理想生活的状态是怎样的,那么《月亮与六便士》应该会帮你找到答案。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先生(不同翻译版本名字有些出入)是一名木讷、平凡的中年证券经纪人,他的生活可谓称得上是我们人人期许的理想生活,有个贤惠漂亮又会替他打理内外的妻子,有两个聪颖漂亮的孩子,一家四口过着体面而又稳定的生活。可到了40岁之后,他突然不想再为家庭、为别人的目光而活了,他想追求自己喜欢的绘画梦想,于是他留下了一张纸条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原有的舒适圈,到巴黎去过他想要的生活。妻子近似疯狂地想要他回来,以为他被哪个女人勾了魂才离开她,愿意选择原谅只要她回来。可最终得知他不是因为女人而是因为绘画离开她,她突然不想要丈夫回来了。因为对于前者(外遇)她还有可敌的希望,可对于跟后者(梦想)的较量她无能为力。
而离开家后的斯特里克兰就像是一意孤行的执迷者,不通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他只为艺术而活,即使在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也从不后悔选择离开,也从不觉得愧对于谁,在崇拜者迪尔克·施特勒夫的帮助下,他得以从死亡的边缘上活过来。他花迪尔克的钱、住迪尔克的房子、并享受他的呵护与照顾,最终他抢了迪尔克的夫人布兰奇,还瞧不起迪尔克的懦弱与愚蠢。这大概是作品中最让人觉得抓狂而又气氛的一点,难道为了理想一个人可以冷酷成这样,如此地不懂得感恩,伤害了3个女人的感情,完全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甚至很想咬牙切齿地说,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活着。
可正是由于这样的只为艺术献身的人最终才能得以专注于艺术造就一个狂热天才的传奇人生。
文中的迪尔克和布兰奇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此就不细说。
给四颗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作者毛姆是一名戏剧家,后面的情节大量都是对景物的描写和碎碎念。不过文中还是有不少佳句值得反复推敲斟酌的。另外还是觉得作者所塑造的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太不近人情了,以至于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太不真实了。
可恰恰因为这样的一种状态,让多少人在憎恨着这样一个人物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敢从体制内和传统的眼光没跳出来最终实现自身的抱负。当人的矛盾产生冲突碰撞时,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在书中得到了便成了人人竞相捧之、读之、赞之的作品。
卑微无趣的现实与崇高至上的理想之间到底如何去权衡与选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
1.一味盯着地面寻找六便士而抬不起头,你就看不见月亮了。
2.怎样才是正确的理想的状态,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一味盯着地面寻找六便士而抬不起头,你就看不见月亮了。
回想日常,我们总说祝你梦想成真,祝你梦想照进现实。我们总是在满地便士里低着头思考月亮,却在期盼对方能够抬头仰望月亮。
可能生活当中最面目可憎不是敢为突破的斯特里克兰,而是一方面想挣脱状态却在舒适圈里养尊处优最后抱怨说是现实的各种局限才导致自己没有实现理想抱负,可是这样的生活也很不错。
最后,要祝愿的不是梦想实现,而是祝愿我们能够时刻培养和保持离开体制内的能力。这才是最难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据说,当你体验过一种新奇,将再也无法忘记,再也无法忍受没有它的平淡日子。本书处处描写着这样的窥见: 女人爱上了这位艺术家,抛弃了平凡的生活; 艺术家窥见了不一样的灵魂,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毁灭在所不惜...n敬佩作者客观的视角,坦诚的口吻,真实的描述。读完你会明白,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留下什么,他如果只是追求画作技巧,充其量只能是个世俗的画家。他追求的是灵魂的能量,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体验,画画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他获得了他的升华,也留下了不朽的艺术品。书中隐藏了很多的深刻。这个艺术家所到之处,你会观察到一种真实。貌似是他的出现拆散了谁,其实是因为那个家庭无爱可言。他是一个和原始本能欲望抗争的人,所以冲突在他体内,但这种能量提升了他的灵魂,也是他吸引女人的魅力所在。世人所评判的财富、地位、别人的评价,在这位艺术家生活中全然没有意义。而他去了小岛之后遇到了很多土著人,一个现代人和土著人和谐相处,作者在告诉我们,人类发展千万年,本质的东西只是隐藏了,却并没有改变。你看到他后来死心塌地的妻子,那也许就是动物最初的本能,只是现代社会太多的东西转移了这种本能,玷污了纯粹。然后想,如果普通人,怀着他的执着,他的追求,也忽略他所不屑的,走类似的路,是否可以达到相近的高度?生活的宽度,或思想的高度,只选其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