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呼兰河传读书赏析(3)篇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书赏析 第(1)篇

未看此书之前,有人想让我给小学的小朋友推荐书,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皱了皱眉头,“萧红的命运这么凄惨,她的书大概也是没那么容易啃读的吧!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应该是不适宜看的。”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我翻开这本书,再读完。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重,恰恰相反,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呼兰河的人们闲适惬意的小生活。这大概是作者不多的无忧无虑的开心时光,不曾有大的苦难,有着普通农村生活的美好闲适,也有着旧中国农村的愚昧迷信……

看书中途我匆匆的扫了一眼百度关于萧红的简介,这才稍稍理解她在描写她的童年选取人物来写时为何没有出现她的爸妈——幼年丧母,父亲对她很冷淡,幸亏有爱她的祖父,给了她一个充满爱的童年。她的祖父尽可能的想办法陪伴她,在她做错事情时也不多责怪,给她念诗启蒙……有祖父在就是她的全部了吧……

呼兰河里面的人们那么少,少的所有人都叫的上名字来,什么样的消息很快就能传遍全村。她还写了记忆深刻的人物,她觉得有意思的有二伯,她觉得命运可悲的团圆媳妇,疼她的冯二歪嘴子。

很可能几十年过去了,呼兰河的生活还是没什么变化,没有大的波澜,小小的一点消息就能引来全村老小议论纷纷。可能他们还会相信算卦的人,相信大神。但在我看来,这些恰恰是萧红自己记忆最深刻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萧红对于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致,画面感强。遇到有些场景则是加了详细的步骤,让我不经意间参与进了她的世界之中。她的童年时光小世界,美好闲适。

呼兰河传读书赏析 第(2)篇

都是平常的事情,都是直白的语言,我却闷得喘不过气来。

作者以大人的视角,儿童的口吻娓娓道来,恍惚间,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时代,妈妈在给我絮叨自己的前二十年,遥远的呼兰河小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着一群从来不知道为何生为何死的人,他们习惯了自我欺骗,习惯了人云亦云,也习惯从别人的悲伤中浅尝生活的一点滋味,一心渴望金钱地位的二伯,所有人视她生命如草芥的小团圆媳妇,趋之若鹜,人云亦云的看客们,还有麻木不仁,生活在自以为是的幸福中的歪嘴子……,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描写歪嘴子“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这是呼兰河人的共性,又何止只是呼兰河呢?

从小生活的地方,骨子里都渗着它的气息,但总有人是“早熟”的,很早看清了现实,看破了红尘,这种人是伟大的,也很孤独,他们就是作家吧!

麻木不仁的生活态度,扭曲的人性,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中国的农村到处都存在,身在其中,却能自然的跳脱出来,早醒,一代才女的你却如此淡定。

呼兰河传读书赏析 第(3)篇

 萧红以小时候的视角去看待当时的呼兰河,当时的年代,她幼时生活过的屋子、园子里充满了新奇和乐趣,许多细节描写以儿童的口吻去写,更有一番风趣,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而房前屋后,每一处地方,每一户人家无不显露着迷信愚昧,严寒不仅冻结了呼兰河,也冻结了人们的内心,他们以“畸形的善意”去对待弱者,团圆媳妇,王大姑娘,有二伯,冯歪嘴子等都是这个悲惨世界里的他们欺辱的对象。在封建迷信下,许多人都寄希望于道士和大神,得过且过,到故事后半部分更是给人以一种灰暗的感觉,连同呼兰河镇也是一个灰色的世界,人人幻化成魔鬼,四处寻找可以欺辱的对象,并以此为乐。直到结尾处,冯歪嘴子没有被这些魔鬼打到,没有上吊,没有自刎,担负着自己的责任,为孩子而活,微微的一咧嘴笑,这是作者看到的希望,也是我们看到的希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