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读书赏析(3)篇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
作者:史幼波
《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被后世称为“孔门心法”,在儒家道统与法统的传承中,有着其它典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要旨在于,如何时时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心性本然状态,去开启人人本具的内在光明德性,从而在内修与外用上,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圣人境界。本书根据史幼波老师所开讲的《中庸》系列录音整理而成,语言生动活泼,文意深入浅出,并且旁证于佛道两家,提炼出中华传统心性之学的精髓,为现代人安身立命,乃至共同面对人类未来的命运,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道路。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读书赏析 第(1)篇

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真正的圣人之道是要通行天下的,那么,就需要有具体的表现形态,这个形态就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对于圣人自己而言,他当然不需要那么多礼仪,不需要那么多威仪,就像前面讲到“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真正的圣人之道是无为啊!如同《道德经》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圣人是“从容中道”,要那么多礼干什么?他本身的行为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就这么做到了。但是,要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做到“从容中道”、“无为而无不为”,那就太难为我们了。如果你去叫普通人“无为”,他就以为是让他成天睡大觉,或者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要让他去体道而行,道法自然,说不定他就会由着自己的性子乱来,吃喝嫖赌样样都敢干。自然嘛,率性而为嘛,随心所欲嘛,他自然想到的就是这些。所以,必须要有一套礼仪、威仪,来规范普通人的行为,让其遵循一定的规矩做人做事。

孔夫子在评价自己时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就是道法自然的感觉。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要他“从心所欲”可以,但是“不逾矩”,这个就很困难。要是“逾矩”怎么办?就要以礼来节制。礼节礼节,就是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行为;文化文化,就是用文明来教化,用文质彬彬的生活习俗,来引导人们向善,引导人们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不让它们泛滥。这不是说完全不要七情六欲,而是要把它们控制在一个不偏不倚的范围之内。这就是为什么要“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原因。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读书赏析 第(2)篇

什么是持盈保泰之术?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持盈保泰的核心,就是《易经》谦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谦卦是六爻全吉,从头到尾最吉祥的卦就是谦卦。谦卦的彖辞说:“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所以,一个人具有谦德,那是非常光明、非常尊贵的。谦卑的人,看起来好像处于低下的位子,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逾越他。我们看大地就是最低的,我们都脚踩在大地之上,但是,谁能够跳得出大地的引力?没有人能够逾越大地。所以,“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一个真正的君子时时都处于谦卑的状态,能够善始善终,这就很光辉了、无可逾越了。这个就是传统文化中持盈保泰之术的核心。

下面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高明的理念。我们都知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修养的人物,都会遵循这个理念。真正把传统文化学通了的人,几乎都是走的这样一条道路。

诸葛亮在出道之前,他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当机遇来了,刘皇叔三顾茅庐了,他就义无反顾地做兼济天下的事情,他的人生格言就变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读书赏析 第(3)篇

我们在讲《易经》的时候,就反复强调要“知位守位”。知位则吉,不知位则凶;得位则吉,失位则凶。所以,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自己,牢牢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易经》博大精深,深奥无比,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一个“位”字。

当然,这个“位”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点,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在同一个时间点上,我们只可能有惟一的位。我们只有明白了自己所处的这个惟一的位,才能够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个就叫作“知位守位”。再进一步,就是鼎卦讲的“正位凝命”。如果我们坐在这里听课,脑袋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想生意的事,或者想旅游的事,这就失掉了正位,失去了你在当下这个位置上的意义。你一旦失去了正位,你就与自己当下的正命擦肩而过了。所以,知位守位是《易经》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