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父与子读书赏析(3)篇

父与子
作者:卜劳恩绘
1934年12月13日,《父与子》的第一个连环漫画故事《糟糕的家庭作业》,在《柏林画报》刊载问世。这本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可以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整本漫画没有一句对话,却通俗易懂,引人发笑。《父与子》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传入我国,当时连鲁迅、丰子恺等大家都推崇备至。1944年,奥塞尔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 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父与子读书赏析 第(1)篇

《父与子》是我看完的第一本漫画,那时还是每周末要去上补习班的初中生,每次在少年宫上完课等父母来接的时候便会去隔壁的图书室看书,这本那时看起来如此厚却异常有趣的漫画陪我走过了最枯燥乏味的求学期。

我始终认为,漫画是最具赤忱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没有了文字游戏的干扰和音乐气氛的烘托,漫画想要吸引人就不能绕那么多弯子,如何在有限的格子里第一时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又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是所有漫画家必须思考并克服的问题——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短篇佳作,无论是搞笑的还是讽刺的,无论是低龄向的还是全龄向的,第一眼下去的感觉总不会有太多偏差,最多只是细节发现与拓展联想不同罢了。

而回到本作,“赤忱”是这部漫画最大的亮点,如果联系创作年代——那个黑暗、动荡的时期再看,你会有更深的理解。漫画里的父与子是如此诚恳,他们的脑回路就跟小孩子差不多:

魔术演员被锯了,成人只会大笑赞赏,而小孩儿则是哭泣并担心演员的安全;

因为继承遗产一夜暴富了,成人会去大吃大喝旅游享受,小孩却是高兴得将楼梯扶手当做更大的滑梯;

在岛上发现了宝藏,成人挑金子,小孩儿挑工具用来逃难;

发现有人溺水,小孩儿第一个是想到救人,而不会考虑那会不会是比赛、会不会只是块木板等等。。

没错,在这部漫画里,主角哪是什么“父与子”,其实就是个小孩儿与另一个大一些的小孩儿罢了,而这里也能看到作者创作的初衷:如果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和孩子一般纯正善良,那会不会变得更美好更和平?碰巧的是,在先秦诸子中也有过类似的看法,提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庄子即是这样,在面对纷纷扰扰的权欲之争时,如果我们不争不夺,着重于提高自身修养,是不是能让世界更美好呢?先贤们的论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实现,但这些可能性终究在文学大树下埋下了种子,我也相信,在人类不断发展、欲望不断得到满足的时候,这些种子一定可以发芽成长,给花果飘零的精神家园提供一抹新的绿色。

父与子读书赏析 第(2)篇

中国历来就讲究关系,有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一个人倘处理不好父子关系,职场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肯定也好不到那里去。

从小我就是个刺头青,一直以来父子关系处理的很差,相当一段时间都有点剑拔弩张的硝烟气氛。希望以后生个女儿,养儿太操心也不容易亲近。如果真生了个儿子,就把这当做第二本亲子读物了。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读完全书发现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作者把对儿子的舐犊之情表露的一览无遗。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

父与子读书赏析 第(3)篇

  1934年12月13日,《父与子》的第一个连环漫画故事《糟糕的家庭作业》,在《柏林画报》刊载问世。这本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可以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整本漫画没有一句对话,却通俗易懂,引人发笑。《父与子》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传入我国,当时连鲁迅、丰子恺等大家都推崇备至。1944年,奥塞尔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 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