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刘震云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电影11月4日上映。从《手机》的真话之难寻与说谎之必要,到《我叫刘跃进》人际间的偶然与必然,鬼才作家刘震云费时三年创作《一句顶一万句》为生而为人,“觅知音”之必要。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个出走,一个回归,他们寻寻觅觅,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试图表达内心的矛盾与无助。从荒野的乡村到繁忙的大都会,由20世纪中叶到新世纪初,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县长、镇长,还是老师、理发师、屠夫、染坊工、传教士等寻常百姓,当说话成了唯一的沟通管道,语言又无法直达核心,孤独便永远如影随形!寻常人的事件,串连成不平凡的故事。刘震云说这是目前为止,他最满意的作品。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很早以前,仿佛是在央视《艺术人生》中领略到刘震云的风采,被誉为“鬼马作家”,因为那个时候,我对他没什么印象,因为我不太喜欢看跟自己工作之外的书籍,也不是不太喜欢看跟自己工作之外的书籍,而是觉得看一些杂书浪费时间,也不是觉得看一些杂书浪费时间,而是缺乏看书的心情,看了这本书,班门弄斧学着刘震云的“绕”,绕来绕去我把自己绕糊涂了,但刘大师绕来绕去,最后都能绕到点子上,绕到他预先设定的“点”上,这是他在本书中,随处可见的语言风格之一吧。

    客观的讲,我接触微信读书的时间不过两个月,觉得这个读书平台很不错,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增长见识,乐在其中。《一句顶一万句》这书在平台中很火,很多书友都在阅读,我是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人,于是乎投入阅读行列,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书儿为什么这么火了,确实很耐看,很值得一看,特别是看完后,还意犹未尽。

    首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能一目十行,快速阅读,要仔细看完一段后,稍作停顿,回想回想,才能衔接紧密,领会内容。一是书中的人物大多是社会底层,且数量众多,接踵而来,人物关系要是捋不顺,根本无法融入书中的情节中。二是书中词句洗炼,不加修饰,很少有华丽辞藻,语句大多是短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其中有很多哲理,比如: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以前等等。细节描写也是书中一大亮点,人物内心刻画入木三分,不觉得是作者在撰写故事,而是像现实中活脱脱的邻家,比如说杨百顺说师傅坏话被暴露、曹青娥向拖拉机手感情表白、曹青娥在医院即将临终等等。第三,本书不属于故事性特别强的那种,就像几个人围在大树底下聊天,东家常西家短,闲谈之中娓娓道来,没有高大尚,有的只是柴米油盐,生活百态,所以要有接地气的那种本色,去领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其次,要本着全局、系统的眼光审视书的内容,全书架构紧密,层次分明,两大部分貌似人物不同,内容迥异,但又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前一部分,主要描写杨百顺,也就是杨摩西、吴摩西、罗本礼,应该是生于晚清时期,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在那个年代,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命运可想而知,杨百顺从事过杀猪、染房、竹匠、种菜、做馒头以及后来卖烧饼等等工作,为了生计竭力挣扎,其实这与我们祖辈比较相似,全为维持温饱以及养家户口,后来因吴香香劈叉与人私奔,导致杨百顺走出延津,一路寻访,在寻找到奸夫淫妇后,满以为故事有始有终,作者笔锋一转,把养女丢了,又踏上了寻找养女之路。过去就成为了历史,第二部分一下子进入了建国之后,进入了现在,巧玲,也就是曹青娥,从嫁娶到生儿育女,也就有了牛爱国的登场,依然是平民百姓琐碎故事,依然是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依然是媳妇劈腿、奸夫淫妇私奔,依然是踏上寻觅之旅,所不同的是,杨百顺走出了延津,牛爱国走进了延津。让人感到意外的事,本书好似一群大爷围在大树底下唠嗑,聊着聊着,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就给了我们意犹未尽的思索。所以说,书中的故事平淡无奇,但内容迥异中又环环相扣,让人读了之后不感到无味无趣,这就是作者高超的驾驭力使然,正如所说,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才是不简单。

     最后说一说,书中的主题,无非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不管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包括其他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找寻能说的上话的人,就如话不投机半句多一样,杨百顺和巧玲能说的上话,吴青娥和百慧能说的上话,牛爱国最后觉得和那个小媳妇能说的上话,维系在书中众多人物的关系,多在于能不能够说的上话,合得来的,肯定是沟通顺畅,能掏心窝子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为了一句话,背井离乡的,为了一句话,甘愿一生的。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位老人,为了一句话,用了一辈子,守候一座坟墓。因为缺少什么,才竭力弘扬什么,我们所处的当下,人与人互相设防,人类固有的交流能力,已经不能保证心心相印,真挚友爱了,或许,读完这本书,我们能收获些什么。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写的是而是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分则是吴摩西的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最后走回延津的故事。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两个主人公具备的共同点不少:

1、都被老婆带了绿帽子而走上了寻找孤独答案的路上。

2、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只是为了各自利益,但是话说不到一块儿去,却在别的女人身上懂得了出轨的那个人的那种孤独:庞丽娜与牛爱国在一起没话,跟小蒋在一起就有话;庞丽娜跟牛爱国说不着,但跟小蒋说得着;爱不爱说,原来也看跟谁在一起。

3、两个主角在脑子里都想杀过很多人,却没有杀成。在现实当中他们是失意的,可到了梦里却反着来,似乎那些痛苦和孤独读不存在,等到梦醒却更孤独了。

而所谓一句顶一万句,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含义:

1、与合拍的人,说一句话也顶得过与不合拍的人说上一万句话,三观相符,彼此都懂得对方的心意,这也是最近一篇文章,95后婚姻观,重要的不是外表、经济条件、学历,而是三观一致。诚如现在,越来越便捷的交流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话也越来越便捷了,联系人那么多交心的朋友却寥寥无几,当然,知己一二便好。

2、书中一句生出一万句,一件事扯出八件事,从而让被压迫者最后沾沾自喜以为没有收到压迫和欺骗,等到压迫者缓过神,要辩驳的人已经不在跟前了,反倒让压迫者更为压迫。那种情感的无可释放,人心的绕,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多一句真诚,少一万句套路。

3、书中传达的孤独最后的点睛之笔只有一句话,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作者用大量文字渲染各种角色的人物特性最终为了告诫我们,要往前看。过去的心酸孤独如要推敲只会更孤独。为一句话而找一万句话,只会与孤独相伴。不如沉下心向前看,让暂时的孤独锤炼自己,不断地提升你才能摆脱孤独,找到乐趣。

这本书描述的情节绕且冗长,要逐一剔除理顺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有兴趣的就自己慢慢体会。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一开始觉得无聊,中间终于像以前一样被小说里的人物杨百顺牵住了,最后看得心里又不舒坦。

兜兜转转,曹青娥却成了以前她以前讨厌的妈妈的那副样子,老曹也变得像他老伴当初那样,牛爱河的经历也是与杨百顺的经历惊人的相似,幸的是何玉芬对他说了那句“人过的是以后不是过去”,可是他好像也并没有领会这句话的意思,又或许章楚红的话永远不知道那句话就会永远压在他心头,可是这样又何时是个尽头呢,剪不断理还乱…岂不是还是活在过去。

“一句顶万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一句话的重要性。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和一个人成为患难之交,一句话可以成为一件事的恶缘根本,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走出深渊。

书里零零散散的道理太多。我尽着几点还记得的写。

刘震云用了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想以此说明什么?“一件事总得绕几个弯”“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一件事情的发生也是由无数个小事件导致的,别埋怨,有时候出事了不怪别人怪自己,为何偏偏找人商量还听了别人的话还把自己的心腹之话倾诉尽,结果别人挖了坑专让你跳结果别人告诉了他的好朋友结果别人哪里管你只顾了自个儿的小心思。听别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直接用别人的建议作为自己的决定。

关于死,生前我们有很多重要的事本应去做,但偏不去做,临死之际反着急了起来,人又何苦如此?

……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