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主要介绍了能够使我们在思考、沟通和解决问题时做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金字塔原理,并详细阐述了金字塔原理在表达、思考、解决问题和演示四个方面的应用。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公司的芭芭拉•明托所提出的一项层次性、结构化的思考、写作及沟通技术。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结论先行的原则。先把整篇文章要表达的结论亮出来,再围绕这个结论层层展开论述,而不是长篇大论之后再给出结论。
运用金字塔原理的好处,整篇文章的逻辑一下子清晰起来,内容一目了然,让人一看就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金字塔原理?
举个栗子
①未使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
小A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会议了。小B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小C的秘书说,小C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法兰克福赶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定。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②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
今天的会议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吗?因为这样对小A和小B都更方便,小C也能参加,并且本周只有这一天会议室还没有被预定。
对于①②两种表达,哪种表达更受人欢迎,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呢?
②运用了金字塔结构,表达就能达到观点鲜明、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效果。
如何运用金字塔原理?
1.表达的逻辑
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这也是所谓的自上而下,结论先行的表达法。
(1)如何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构建金字塔?
①画出主题方框
在顶部方框中填入你要讨论的主题,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要讨论什么主题,请跳到步骤②;
②设想主要疑问
你的倾述对象是哪些?你希望能回答对方头脑中关于该主题的哪些疑问?如果你能确定对方的主要疑问,请写出来,否则跳到步骤④。
③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如果你还不清楚答案,请注明你有能力回答该疑问。
④说明“背景”
你需要证明,现阶段你能够清晰论述该主要的疑问和答案:把要讨论的主题与“背景”结合,作出关于该主题的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表述。
⑤指出“冲突”
当你开始与对方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时,对方如果点着头说:“对,我知道这个情况,有什么问题吗?”你就应当考虑“背景”中发生哪些能使读者产生疑问的“冲突”,例如,发生了某种意外,出现了某个问题,或出现了明显的不应当出现的变化。
⑥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
对“背景”中“冲突”的介绍,应当直接导致读者提出主要疑问(已在步骤②中列出)。否则,应重新介绍“背景”中的“冲突”,使之可以直接导致读者提出主要疑问。可能有时“背景”中的“冲突”与主要疑问对不上号,这就需要你重新构思。
进行以上步骤的目的,是确保你了解自己将要回答哪些疑问。一旦确定了主要“疑问”,其他要素都很容易在金字塔结构中各就各位。
(2)自下而上法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还没想清楚,无法构建金字塔结构的顶部。譬如,有时候你无法准确确定要讨论的主题,有时尚不清楚对方头脑中的疑问。遇到这些情况时,可向下移动一个层次,按照以下“三步走”的步骤自下而上地从关键句层次上组织你的思想。
①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②找出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得出结论。
比如,你不能将5个关于金融投资的句子和1个关于网球运动的句子组织在一起,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难以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表达。这时候,你就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将得出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做只包含一个思想,接着将3个段落组织成一个章节。
因此,当思路不够清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进而自上而下地表达出来。
【四】思考的逻辑
《金字塔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在进一步思考的过程中,保证每组中的各个中心思想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明确说明这种逻辑关系的隐含意义。如果不能认真审视自己的思想,就会出现下面的状况。
某公司列举出其存在的问题
原文:
客户对销售报告和库存报告不满意。
1、提交报告的周期不恰当。
2、库存数据不可靠。
3、获得库存数据的时间太迟。
4、库存数据与销售数据不吻合。
5、客户希望改进报告的格式。
6、客户希望删除无意义的数据。
7、客户希望吐槽说明特殊情况。
8、客户希望减少手工计算。
修改后:
销售系统和库存系统生成的月度报告存在问题。
1、报告中含有不可靠的数据;
2、报告的格式混乱;
3、生成报告的时间太晚,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如何才能从原文罗列的信息,整理出修改后罗列的结论呢?书中将重点介绍有关的实用技巧:
(1)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
《金字塔原理》认为,我们组织在一起的思想绝不是随意堆放在一起,而是因为你看到了其中的某种逻辑关系,才将其“挑选”出来并组织在一起。例如:
●解决问题的3个步骤
●某公司成功的3个关键因素
●某公司存在的3个问题
(2)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
进行概括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多花些精力从思想组提炼出正确的概括性思想非常重要。
②总结句要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
再来个栗子,我们不能含糊地说:“我做这3件事是为了提高利润。”因为利润提高10个百分点和提高2个百分点都是提高,但是为此而采取的措施肯定不同,为了使读者理解得更清楚,也为了便于自己检查思路,你可以这样表达:“我做这3件事是为了在明年1月15日以前将利润提高10个百分点。”
③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
【五】
解决问题的逻辑
①界定问题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现状),与希望得到的结果(目标)之间是否有差距。
“问题”是指你不喜欢某一结果(比如销售额降低),想得到其他结果(比如销售额增长),称为期望结果(R2,即目标,Desired Result)。解决方案则是指如何从现状R1到目标R2。
回答了下述3个问题后,就界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背景)
●我们不喜欢它什么?(R1)
●我们想要什么?(R2)
②结构化分析问题
如何才能找出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你必须认真研究问题所在领域的结构,即界定问题框架中的序幕或切入点,此时,你需要采用合适的诊断框架。
比如,你头痛但不知道原因,所以无法医治,这时候,你第一步就应该设想造成头痛的可能原因,通过逐项展开,如果你的头痛是脑瘤造成的,就没有必要怀疑说是天气原因。
【六】
演示的逻辑
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制作PPT时应该遵循以下最基本的规则:
●文字幻灯片应只包含最重要的、经过适当分组和总结的思想(观点、论据、建议等),叙述时应尽量简洁;
●演示文稿应图文并茂,使用各种图表(图、表或示意图)相配合;
●演示文稿应呈现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故事梗概和剧本。
演示文稿包括两类幻灯片——文字和图表,理想的比例是图表占90%,文字占10%。
(1)设计文字PPT幻灯片
牢记以下6个指导性原则:
①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②论点应使用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标题性语言;
③文字应尽量简短;
④使用简单的词汇和数字;
⑤字号应足够大;
⑥用逐级展开呈现,提高趣味性
(2)设计图表PPT幻灯片
图表幻灯片通常用饼图、条形图、柱状图、曲线图或散点图,表示某一结构或流程的组成部分,或形象地显示数据。图表回答的问题一般分为5类:
①有哪些组成部分?
②数量如何比较?
-与总数比较?
-相互之间比较?
-随时间变化?
③有何变化?/如何变化?
④各项如何分布?
⑤各项之间的相关性?
制作图表幻灯片的诀窍是:确定你想用图表回答的问题,把答案作为图表的标题,然后选择最适合表现论点的图表样式。图表的标题一定要直接传递信息,要么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要么用一个含有动词的短语,才能保证图表给观众的视觉印象和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致。
总结
无论是表达、思考,还是解决问题和演示,运用金字塔原理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读书笔记# 2017/07/03
金字塔原理(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金字塔原理
本周阅读书籍:《金字塔原理》,阅读进度:100%。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写写作、表达逻辑和思考逻辑的读物,全书总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1篇写表达的逻辑。主要给读者解释了什么是金字塔结构,为什么要用金字塔机构,以及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第2篇写思考的逻辑。则是讲述了时间、结构、程度这3种逻辑顺序,以及概括各组思想的一些要点;
第3篇写解决问题的逻辑。介绍了如何在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过程中使用各种框架来组织结构分析问题,并用许多案例来进行注释;
第4篇写演示的逻辑,介绍了在书面上、PPT文稿、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结构的一些技巧,能让读者真正的把金字塔原理用于生活中当中。
最后是3篇附录,附录一说明了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逻辑;附录二则是详细地讲述了关于序言的写作,以及常见的模式;附录三是关于全书的要点集锦、汇总,方便读者快速查阅。
从内容上来看,本书是一本关于表达、写作、思考的工具书,同时也是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是经典中的经典,不过可能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书籍在中国读者读来,需要很费力的啃书,时常觉得文字无味无趣,故事也不生动形象。第一遍读下来,能够记住的东西并不多,但我还是想把一些自己觉得重要的思想分享出来,有输入就要有输出,输出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嘛。
- - 金字塔原理的黄金思维圈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书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规范动作;其基本机构是: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
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
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
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总结一下,就是:结论先行,由总到分。
解释了什么是金子塔原理,那为什么我们要用这种结构呢?用它有什么明显的好处呢?
先讲一个故事。某一老板让他的助理预定办公室,并顺便通知其他的几位董事开会。林总打电话过来说不能参加下午3点的会议,张总说他不介意晚点开会,明天也可以,但明天10点半以前没有时间,另外一位李总在出差,明晚才能回来,且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订,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您看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板,估计还得拿篇纸出来捋一捋这几个副总的时间,这位助理表达的全无结构,这就是未经组织的思想,再来看看下面这种表达;今天的会议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吗?因为这样对林总和张总都更方便,李总出差也能参加,并且本周只有一天会议室还没有被预定。
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的魅力。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来表达,其实体现的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类,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大脑人会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存在某种关联,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照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
最后是关于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也就是黄金思维圈中的how层面。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所以自上而下的构建金字塔结构通常容易一些,因为开始思考的是容易确定的事情,即文章的主题,以及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其构建的具体方法,在下面会讲到;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反向思考的,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想清楚想清晰想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无法构建金字塔的顶部,但如果我们能确定任何关键句要点,即多个次级的主题,可以反向自下而上的组织思想,最后构建出金字塔结构。
- - 即学即用的两种思维结构
在讲两种思维结构前,先要说说本书的一个重要要点——序言。首先,文章的序言(前言、引言、导言)概述读者已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文章将要回答的疑问建立联系,然后文章就是来解答这些疑问的。跳出来看,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序言说明了某种背景,这种背景引发某种冲突,从而引发了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就是来回答这些疑问的。从这个角度讲,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序言同样重要,因为这是把读者领进门的第一步。在如今这个屏读时代下,如果一个屏幕不能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那基本就告知这篇文章的序言是不合格的。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
- 提出文章主题思想;
-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 受众疑问/回答式对话。
在写文章时可以用本书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构建,先确定主题,再想清楚序言,序言部分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从古自今,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能够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是对读者的一些新疑问进行对话式的抒写。我在这一方法的理解上比较有共鸣的是,写作时一定先确定主题,然后下文的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写的,如果跟主题无关的,理论上要全部剔除掉;确定主题后,则要对主题查找资料,主题阅读,故事收集,案例集锦,疑问归纳,然后组织成文。步骤看似繁琐,但做好这些工作后,写起来就轻松许多,先慢再快,如果什么都没有想好,就下笔,往往是写到中途就不知写什么了,所以慢即是快。另一方面,写文章其实不是坐下来才开始的,而是在写之前,框架结构,大体思想已经想好了,写只是表达呈现结果而已。
自下而上法构建金字塔:
- 列出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 得出结论。
自下而上,是一种反向思考,当实在确定不了主题时,可是有许多想法和关键要点,就应该用这种方法来成文。同样,对于这个方法,我也有一些感触,当我心中有几个小的思想堆积在那里,我就喜欢强迫自己把那几个思想拉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如果蒸发了,说明其实没什么内容所在,如果晒干后得到像海水蒸发出盐这种东西,那就可以好好捋一捋,找出之间的一些链接,然后组织成文。
- - 拓展延伸的两种结构
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构建金字塔,其实核心的东西都没变,结论先行永远是表达的关键所在。
我自己在写文章时,会经常用黄思维圈的结构来展开,首先还是要定下自己要写的主题,即本文想给读者传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像这篇书评的第一部分就是用黄金思维圈的形式来写的,即what——why——how的结构,顺序不重要,每一点都清晰的表达出来就可以,黄金思维圈,不仅是一种不错的表达方式,对于思考和解决问题更是有奇效。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外一种,叫万能写作法,这当然不是我命名的,是自媒体上一个对写作有非常深理解和经验人总结的,师北宸老师。“观点——案例——总结”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用这样的小单元写,无数个这样的单元来组织成一片文章。拆解开来就很好玩了,观点—主题或结论、案例—故事、总结—这个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能从一篇文章中获得一些干货,总是希望自己能学到精髓,也总是追求上进的。其实发现这和金字塔原理是一样的结构。
不管是写作,表达,还是思考、解决问题,金字塔原理都是一个很好的思维结构,作者把这么经典的结构已经总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那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执行——用!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句话:知识不用起来,就永远不属于我们。
2018.12.9
金字塔原理(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金字塔原理大概是很棒的,然而读完一遍是不够的,更何况我读的没有那么仔细,也没有细细品味案例,也没有反复研究其中的方法。真心塞。
- 不过就算是这样粗略的读一遍,也真的是有收获的。从读这本书的第一天起,我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在想,是否要按照某种逻辑,是否要按照某种顺序,到底这样是不是既精炼又能让人一下抓住重点。
- 我想这样的工具书更适合阅读实体书,边读边记笔记;这样的工具书大概适合在不同的阶段反复阅读,不断提升能力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工具书还适合配合工作使用,需要的时候就查找一下相关的板块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