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赏析(3)篇

送你一颗子弹
作者:刘瑜
在读者眼中有两个刘瑜,作为文艺女青年的刘瑜,和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刘瑜。本书记录的是她2005-2009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她把民主和市井生活、酱醋油盐联系起来。被她“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她觉得,“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她作为独立个体,借助文字,传递出一种浩荡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呈现于公共生活中,一方面则体现在她追索爱与自由的过程中,在灵魂层面的负重上。正如她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赏析 第(1)篇

《送你一颗子弹》是我17岁时看的书,同时期看的还有连岳的《我爱问连岳》、《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月亮与六便士》。

翻到17岁那年写的一篇微博:我比爱连岳更爱刘瑜。十年后的今天,我问自己当年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句话?

鬼知道。如果非要给一个理由:读连岳的时候酣畅淋漓,过后一句都记不起来。刘瑜写的东西,却是一颗颗扎实的子弹,真真切切打进了心里。

我曾经遇到两个女博士。一个是第一份工作的女上司,英语和法律的双学位博士,另一个就是刘瑜。

她们让我明白一件事:别人说永远是别人说,自己没亲眼看过,亲耳听过,亲身经历过,就不能信。谁信谁倒霉。

那时的「女博士」在报纸上、在书本中、在电视里、在别人嘴里、在七大姑八大姨口中,是“长相一般”、“性格强势” 、“婚姻不行”、“不懂生活”的死板印象。等等,不对啊!我遇到的女博士Boss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说”、”报纸说”那样的。

她们幽默风趣、谈吐优雅,开口妙语连珠;她们懂生活,有品味,兴趣爱好广泛;她们心智成熟,独立自信,有智慧有魅力,难道大家都瞎了吗?所谓“女博士都是剩女”的歪理邪说是从哪传播来的,这么不负责任?


第一颗子弹:另一个高度的人

刘瑜在《另一个高度》中说: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她举出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那个40岁离家出走被画画的梦想俘虏的主人公查尔斯的例子。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向,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

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刘瑜对毛姆这本小说中那个虚拟的主人公,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

17岁的我心里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查尔斯这样的人,和写查尔斯这样的人,都是另一个高度的人。


第二颗子弹: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

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17岁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像是上天的馈赠。

这句话像一块烧的通红的铁,在靠近心脏的位置,狠狠打上的烙印。我把这句话写在QQ空间的个人签名里,写在微博上,写进博客中,写在每一个自己和别人都能看到的地方。

为什么不写呢?这句话怀抱着的,是一种对生活死了都要爱的精神,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生命的活力,就是再近也要跑着去的青春。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在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刘瑜妙就妙在她把那些斩钉截铁的鸡汤口号们,用一种嬉皮的方式叙述出来,就像她的网名「醉钢琴」一样,她优雅的娓娓道来:一个人也没关系,一个人也可以好好的,一个人也要相信自己,一个人照样活的精彩。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第三颗子弹:爱情饥渴症

刘瑜告诉17岁的我:饥饿会影响人的判断力,这毋庸置疑。

爱情也一样。你以为你寻找的是爱情,到头来才发现自己被饥饿蒙蔽,寻找的不过只是一剂医治“饥渴”的膏药。所谓饥不择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等你把自己随手捞来的包子苹果塞进肚子,大半饱之后,也许会突然发现,其实你并不爱吃这些包子苹果,其实这些包子苹果并不美味。

刘瑜为17岁的我开了一枪感情观的子弹:再饥肠辘辘,也要有耐心。

耐心是一种美德。你的饥饿,不应该是让一个霉包子糟蹋你胃口的理由,也不能是浪费一个好包子的理由。

冲动里面有一种快感,而另一些时候,远离则是一种操守。


第四颗子弹: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刘瑜另一篇文章《但是不要因为你只是女人》中,戏谑的说上帝很不厚道并且居心险恶。因为上帝他老人家把女人设计成一个沉溺于爱情这档子事的人。

如果女孩们把在爱情中得不到的痛苦、失去的痛苦、不得其所的痛苦统统给转化为创造性活动中的生产力,这个世界又会冒出来多少女爱因斯坦、女托尔斯泰、女贝多芬、女比尔盖茨。

刘瑜简直是中国版的波伏娃。

我恨不得把这本书推销给全中国的女性同胞。告诉她们“来看啊!来看看!”看了过后中国女爱因斯坦、女托尔斯泰、女贝多芬、女比尔盖茨出现的概率怎么也得增加1%。


刘瑜调侃自己:如果没有感情的风云变幻,我这支快艇得在知识的海洋里飕、飕、飕地跑得多快啊,想不牛逼都很难啊。

最后以林忆莲那首《伤痕》中的一句歌词结尾:让人失望的虽然是恋情本身,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好过瘾的文字。

刘瑜拿着思想的AK-47,向每个大脑空空如也的人射击。一个在几秒钟前还鲜艳活泼的人,开始晕眩,摇摇晃晃,濒临死亡。

犹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笔下的特蕾莎。

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人一旦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真正的地狱,不是别人把你扔进火里。而是自己走向那冰天雪地。

在我心上用力的开一枪。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赏析 第(2)篇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大二的时候。那时认识了一名辞去国企工作正在备考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武大郎,他的出现将我带离了原本生活的舒适区,引领我阅读,教我摄影和Photoshop,推荐我看文艺电影……可以说,我心中理想主义的种子是在他的带领下生根发芽的。在他向我推荐的书单中,《送你一颗子弹》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作者刘瑜幽默风趣的文字对于当年年幼无知的我简直毫无抵抗力,她的想法怪诞心理学的可爱,读到有些章节的时候甚至可以笑出声。重新拾起这本书是研究生毕业后刚上班的时候,由于失恋和刚踏入社会造成的种种不适应,一本书拖拖拉拉读了几个月了。可能是阅读的心境不同,本次阅读的感受就与以往大有不同。现在看刘瑜的文字,就如同聆听一个自我陶醉停不下来的好友坐在身旁讲故事,可以温暖我的孤单。同为单身独居女青年,会有更多的遭遇可以感同身受。一直很欣赏的是她直面孤独的态度,“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这些话语时常在我自怨自艾与自我消沉时如魔咒一般的响起,给予我力量。古人言“慎独”,是由于人的惰性是自古以来就埋藏在人类的DNA里面。学习享受独处并非是门必修课,但绝对是门难忘并且受益匪浅的课程。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赏析 第(3)篇

文笔是我喜欢的风格,平淡戏谑的语气道出生活中许多的道理,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

最打动我的是作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最后那段话“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简直说到了我心坎里。

不论选择的路如何,我们都要用心去寻找其中的乐趣。

把工作当做生活而不是谋生的手段,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我不后悔选择学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