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她在诺奖颁奖礼上的发言中也说:“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在这些话语中,时代和时间都是可以互换的。只有另一段话比较明确:苏联解体后的十几年,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首先是一个大时代被偷走了,然后是他们个人的时间被偷走了。”所以作者的寓意应该是兼而有之。“二手时间”似乎较有文化和形而上的意义。】
一个历史的演绎再精彩,再血腥,再流离失所,再痛苦,再恐惧,再悲哀,但也有快乐为伴,铭记为伴。没参与的人可以忘记,参与的人还会随着时间的年轮继续往前。历史从千亿年前的进化开始就是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推动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类的发展从来都是领地与生存,这是动物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不想长篇大论了,那都是思想上的瞎扯淡。经历过的行动转化的“思想”才是有意义的思想,这类“思想”称之为总结经验,找寻道路,指明方向,规避错误的判断。摸石头过河——太坑!了解最重要,才知深浅。对于势力,孤独,自由,恐惧,悲伤……等等从未停止过,只要是生存,也不会停止,戈尔巴乔夫的理想童话世界不存在的可行性,完美主义,完美世界也行不通,安分守己的做个蚂蚁就好,国家就像一块食物,自己尽一份绵薄之力就好,中国十多亿人口,如果人人的一份绵薄之力聚集,那将会颠覆这个地球,汇聚成太平洋的力量,有一句歌词这么说不是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安分守己的良民贡献一点力气才是最重要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格不是恶,本就被这个世界的某些“东西”所逼迫才会行之所恶。
二手时间读书赏析 第(2)篇对于苏联的这段历史知之甚少,通过此书有了一些了解。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书中从多个角度给予了诠释,贫穷,物质的匮乏,腐败,强权统治,克格勃,思想被束缚下的反弹,对军事的投入与执着等等,应该还有西方国家的多方瓦解吧。
前苏联的劳改营是个什么鬼,从书中的表述感觉关的都是好人或犯了现在看来小之又小的错误的人,那里条件艰苦,没吃没穿,恶人当道,残忍无比……,中国以前也有劳改农场,但可不像苏联那地方那么惨,简直和战俘营没差,本来就是艰苦的环境,人和人之间还互相折磨,感觉这个国家的人变态的好多呀,什么样的体质衍生出了这么多心里不健康的人呢。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我们所认知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让人目瞪口呆,多亏我们国家只经历了二十几年就自醒了过来,多亏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康庄大道。苏联自己的土崩瓦解,让一直对其虎视眈眈的美国不费一枪一弹就达到了目的,苏联的解体让人唏嘘。
各个民族间的敌视,迫害,仇杀,互相的冷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男人们嗜酒成性,幼稚可笑又残忍无情的个性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苦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同样的大国,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中国人民的富裕,中国社会的和谐,中国经济的腾飞……,看了本书使我不得不去对比,身为中国人我们有多幸运,人身安全有保障,我们的警察,武警部队都是最可爱的人,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珍惜吧,生活!
二手时间读书赏析 第(3)篇这本书是我今年以来费时最长的一本书,也是笔记和划线最多的一本书,因为这本书的文字真是太动人、也太疼了——家常的、简单的、哀伤的、高尚的,朴实中包含着最终的真实。这是一部记录苏联解体后,在过去二十年社会痛苦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它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如果用价值断裂描述如今的中国,那我实在找不到词描述那二十年的俄罗斯。那二十年,俄罗斯的每一个阶层的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甚至意义本身存在不存在都成了一个问题。作者根本就没有刻意要去评价苏联思想、苏联历史,也没有要去评价任何一个苏联遗民,只是形而上地描述了一种人类生活的悲剧。那一个个渺小的个体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就是历史的一切。那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多么相似的恐惧!这也让我觉得,无论过去多少年,未来都不会站在自己应该的位置上,人类社会会反反复复出现一个又一个二手时代。整个历史,人们只是活过了,生活过了。作为一个“对政治不冷漠的年轻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真的非常大。这让我试图与这个变革的时代达成和解,发自内心地去承认变革的缓慢以及这种变革毋庸置疑的益处和必要性。并用一生来思考并实践,我们到底在期盼着一个怎样的时代?否则就会像作者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上的发言:“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