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
作者:列维特 都伯纳
这套书将颠覆你长久以来相信的一切!比尔·盖茨、王福重、罗辑思维等人力荐,《经济学人》等全球知名媒体推荐。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书里还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他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魔鬼经济学3》

核心内容

一、堕胎对社会安全的影响。

二、如何识别恐怖分子。

一、犯罪率降低是因为合法堕胎法案的推行,本来生出来可能犯罪的这一帮孩子压根就没有生出来。

【案例1】

罗马尼亚强制生育。为了增强国力,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强行推行了一个政策,禁止女性堕胎,对不遵守的人就用钱钱钱钱,但医疗水平有限,出现了大量妇女和婴儿死亡的事件。在强制推行这个政策十几年后,总统被年轻人哄下台,夫妇俩双双被枪毙。

【案例2】

美国合法堕胎法案推行后,堕胎费下降,人们可自由的选择要不要这个孩子。本来想被父母打掉的孩子出生了,他们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有更高的概率去犯罪。

二、经济学家做的事就是还原事实,并不是出于道德考量。

【案例1】

假如1个婴儿等于100个胎儿,价值比例是1比100。现在美国约有160万例堕胎手术,现在胎儿和婴儿的价值比是1比100。堕胎法案每年会杀死1万六千条生命,这个数字远高于每年因为堕胎合法化而减少的凶杀案的数字。说明推行堕胎法案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案例2】

假如一条人命是30万,每年因为雾霾死掉的人数乘以这个数字,假设是1个亿。然后我们把1个亿和工厂停产损失的数字比较一下,如果高于工厂停产损失的数字就让他们停产,如果低于就不用停产。

三、怎么从银行账户识别出恐怖分子?恐怖袭击最大的破坏力其实不在于恐怖袭击本身,而在于他营造出来的恐怖气氛给社会带来的隐形成本。

【案例】

由于恐怖分子凭空制造出来的脱鞋和穿鞋这个安检动作每年会“杀死”14个美国人;9.11恐怖袭击后的三个月里,美国的交通事故突然增加了1000多例;造成其他部门的警力缺失。

找到恐怖分子的传统方法是搜集情报或通讯监听。作者发现恐怖分子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不存钱、周五不取钱,账户里没有正常的生活开销、不买保险。

作者忠告恐怖分子如果要掩盖自己的行踪,就应该去银行买份保险,然后把账户的名字改掉。如果1个人符合几个特征,一是突然存入一大笔钱。二是周五从来不取钱,账户里也没有日常开销的费用。三是去银行买了保险,名字看起来还是个穆斯林,基本可以断定为恐怖分子。

四、为什么妓女的收入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免费和男性发生关系。

100年前,性从业者少,承担生理风险巨大,属于稀缺资源,芝加哥一个普通的妓女一年能赚20多万。政府打击卖淫团伙但效果不好,最好的方法是:假如法律规定卖淫可以随意,但是嫖客一旦被抓就会被阉割,那这个市场就会迅速萎缩。性解放观念开始流行,大量的年轻男女开始进行婚前性行为,女性愿意免费和男性发生性关系。婚前性行为逐渐成了男性嫖娼的替代方案,随着付费需求量的下降,妓女的收入开始下滑。

总结:魔鬼式思维:不会带着任何的情绪和事先预设的道德感去评判问题,只负责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

启示:很多事件其实就是由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小事引起的,一个聪明人也总是能拨开迷雾,找到他们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金句:

1.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或者也不想深思这些大问题。我们更倾向于听别人怎么说,一旦产生共鸣,便将自己的认知附加在别人身上。

2.当你将供应商赶尽杀绝时,市场上相应产品和服务就会严重不足,这就不可避免会推高价格,而高价格又会吸引更多供应商纷纷进来。

3.大多数事情都属于下面两类中的一种:一类是你一直认识你了解但是却不了解的事,你原本不知道自己想了解但实际却很想弄清的事。我们得出的结论,或许并没有那么有用,但是这没关系,我们在设法启动对话与交流,而不是给出最后的结论。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魔鬼经济学4》

核心内容

魔鬼式思考,经济学家那一套有的,非常理性的,用数据来水花的思考习惯。

三点帮助我们掌握魔鬼式思考:

第一点,承认自己不知道

承认自己不知道,是保持清醒思考的关键。人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原因是说我不知道的代价往往比说错的代价更高。

最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往往是某个领域顶级的专家。

【案例】

专门研究自杀话题的专家也不能确定自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业界唯一的公认理论是无处归咎责任论,当有明确的责怪对象的时候,你就不容易自杀,如果没有可怪罪的对象时,破坏力就会指向自己的身体内部,你就更可能觉得绝望。但这个理论只能解释一小部分人。

第二点,学会提出正确的问题

不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请确定你不是在专攻动静较大、吸引你注意力的环节。更好的答案永远不在显而易见的地方。

【案例】

日本经济学家吃夺得热狗比赛冠军。他发现其他选手吃热狗的姿势都是拿起来,塞到嘴里,喝口水冲一下,然后再吃下一个。他发现可以先吃不用咀嚼的香肠,再把面包加一点植物油,这样水就更润滑,更有助于下咽。前4分钟放缓一点,先把胃撑大,中间4分钟放缓一点,让胃适应一下,最后4分钟冲刺,尽可能地吃。如果睡眠减少会更容易呕吐,另外腹部的肌肉也很重要,有一点腹肌可以让胃更有力量,还可以抑制呕吐,最后发现,吃的过程中如果轻微地跳动,也能给胃腾出更大的空间。

成功秘诀:将”我怎么能吃更多的热狗的问题转变为“我怎么才能让热狗更容易下咽”;将吃热狗和日常吃东西区分开来;不给自己的大脑设上限。

第三点,学会放弃

放弃能带来巨大的好处,放弃能及时的止损,能给你更多的机会。

为什么很多人会固执地永不放弃?一个原因是念念不忘沉没成本,还有一个原因是看不到机会成本。

总结:

人类动机的来源分为4种,分别是经济诱因、道德诱因、社会诱因、追随诱因,后面有4个大棒,分别是人们害怕失去物质好处、害怕自我感觉不好、害怕别人的非议、害怕被大众抛弃,我们对他们产生特定的反应和具体的动作,理解这点我们就能设置出更有效的激励机制。

启示:

经济学思维中那种暂时把道德感抛开看问题的策略,如果你也能有这种勇气,能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遇事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能观察到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能通过数据的帮助找到答案,那你就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

金句:

1.如果你的病情很严重,去医院看病会略微提高你存活下来的概率,如果你病得不严重,那么去看病就会提高你死亡的概率,生活中很多情形反复无常,不可理喻,由此可见一斑。

2.所谓的魔鬼式思维,经济学家的思维,其实都没什么神秘的,只要你尊重人性的复杂程度,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用充满质疑的眼光看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积极地探索频繁地尝试,那么你也会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3.如果你依然对放弃这个词感觉到本能的害怕,听得总是有那么点不舒服,那我们就换一个词好了,叫做放下。放下那些束缚我们的限制,放下那些承认自己不知道的恐惧,放下你明明知道把球往中间踢胜算更大,却还是会把球踢向两边的惯性思维。

《魔鬼经济学》

作者:(美)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在书中,作者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书里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自2005年4月在美国出版就荣登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是2005年第一财经畅销书。

史蒂芬·列维特

1967年在一个犹太家庭出生。

他198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 。

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列维特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OJE)的编辑 。克林顿政府曾经力邀他加入自己的智囊团。前任总统小布什在大选的时候也把“请到列维特作为犯罪专家”作为拉拢选票的一张王牌。

2003年美国克拉克奖获得者,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

2005年4月,列维特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魔鬼经济学》(与史蒂芬都伯纳合著),此书成为纽约时报评出的畅销书。

与其说列维特是经济学家,但其研究领域之广很难只说是经济学,其数据分析法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绝。

(列维特的爱子一岁去世之后,他领养了两个中国女孩。)

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本想全套读完的,但读了两章后,其余的真没那个耐心了。作者的研究问题的思维很独特,往往打破常规思维,从另外的角度发现事实的真相。为了阐明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们用很大的篇幅把情况说清楚,从各方面来论证,我自己看来显得有点啰嗦乏味,不如直接看结论。所以直接选用得到每天听本书的讲稿作为核心知识来了解下,几分钟就搞定了。

  《魔鬼经济学1-4》

关于作者

  史蒂夫·都伯纳,畅销书作家,善于写作。

  史蒂夫·列维特,经济学家,善于数据分析,专门研究各种稀奇古怪的话题。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不到两年就拿到了芝加哥经济学院的终身教授头衔。克林顿、卡梅伦、小布什都邀请他出谋策划。

  关于本书

  这是一套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书。一共4册,前2本就是他所研究论文的一个简易版的集合,第3本主要讲了他们的研究方法论,第4本,是把他这几年写的博客整理了一下集结成了一本书。

《魔鬼经济学1》

  核心内容

  第一,教师和相扑有什么共同点?

  第二,人的动机要怎么进行区分?

  一、教师和相扑的共同点?

  他们都会受利益的驱使而作弊。

  相扑在日本号称是第一运动,除了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圣洁。但这种以纯洁自称的相扑运动因为有利益的驱动,内部滋生出很多通过作弊来获得利益的行为。

  【案例】

  有两名相扑选手,退役后就爆料相扑界的一些丑闻,但被人灭口。要怎样证明相扑界的作弊现象呢?列维特用了大数据分析。

  列维特找出了三万两千场比赛,经过统计发现,相扑选手会提前串通来决定输赢,第一场我赢,第二你赢,互相帮助,一起晋级。据说这种互助是明码标价的,段位低一点的让一场比赛大概是250美元,或是给一条好烟就能成交,段位高一点的关键场次大概是2500美元。当然,这些都是他们圈子内部的潜规则。

  教师在利益的驱动下会不会作弊呢?

  能查到的教师的作弊行为至少占所有教师的百分之5以上。把几十万份的学生考卷输入电脑,然后通过发现其中异常的地方来找证据,发现有的老师会直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隐蔽一点的是做各种各样的暗示。

  一个老师带的班,或是一个学校的好坏直接和学生的总成绩相关,成绩越好,教育部分会拨更多的款,学校的声望会好,老师自己会更加受欢迎。

  【案例1】

  列维特发现的数据显示,最平常的作弊行为是教师直接帮考生修改答案。

  【案例2】

  美国的税务局修改了一项规定,以前纳税人只需要为每名受他监护的儿童上报名字就行了,新的规定要求不仅提供名字,还要提供社保的号码,于是,美国的700万儿童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占美国所受监护儿童的十分之一。

  二、人的动机要怎么进行区分?

  驱动这些行为的动机都是利益,这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就假设人是不理性的,这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对限制条件的争议。咱们这里主要说外部的刺激是什么,人们在受到外部刺激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只要弄清楚这些诱因,人们做出的千奇百怪的行为才能够解释。

  怎么分清楚这种外部的刺激的呢?明天的每天一本书为你解答

  金句:

  1. 道德代表着人类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家代表着其实际的运转方式。

  2. 调控的本质就是如此奇特,而又影响深远,一点微小的调整便可能造成极端彻底又出乎意料的后果。

  3. 既然有聪明人费心设计出了行为框架,就有成千上万的聪明或是不聪明的人会花更大的心思去钻空子。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讲述:孙潇

《魔鬼经济学2》

核心内容

诱因要怎么分类?

怎么发现大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一、“4种胡萝卜”

分清楚诱因区别对我们设置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四种诱因:

经济动机——钱;

道德动机——让自己感觉良好;

社会动机——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追随动机——随大流、简单的效仿。

当你想要设置一个激励机制的时候,需要全方位的考虑诱因。比如你想用钱做诱因的时候,钱的多少就至关重要。

【案例1】

一个经济学家在拉斯维加斯度假,在酒吧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士,就直接过去问,你好,我这有100万,今天晚上你能陪我吗?女士看了一眼这个人,觉得长得太丑,看在钱的份上,还是点头答应了。然后经济学家又说,不好意思,我只有100块,你晚上愿意陪我吗?女士马上就怒了。

【案例2】

献血通常都是无偿的,只给一点点钱,很多人就觉得接受不了了,“我是为了做公益事业才献血的,这么神圣的事情还给钱,你当我是什么人”。但要是钱给得非常多,可能会有人不择手段做血液买卖。

经济诱因和道德诱因在不同的环境下因为不同的人此起彼伏,在设置激励机制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人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怎么发现大数据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毒贩为什么总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块?

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学生文卡特斯,去收集调查问卷的工作,误打误撞进了一个贩毒的黑帮组织做研究,得到了一个账本。经过作者的分析之后,得出贩毒团伙本质上和麦当劳公司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做的连锁店生意。

毒贩的生意模式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最底层的是街头业务员,他们能拿到的工资还不如一个卖汉堡的销售员。这些毒贩大多数都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块的原因,是他们根本租不起房子。

既然贩毒根本赚不了什么钱,为啥还有很多人要干这行呢?因为贩毒团伙的流动性大,给了底层毒贩很大的升职幻想空间。打打杀杀是一个黑帮内部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行动倾向。所有人都想争老大的位置,通过不断的惹事来搅乱这种稳定的格局,通过惹事证明自己的能力。

毒品行业出现过一个爆款产品“快克”,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先是毒品行业开始变得繁荣,大量的人开始进入了贩毒行业,暴力活动开始急剧增加。据说就这一个产品让黑人这个族群的发展水平倒退了10年,犯罪学家预测青少年犯罪马上就要迎来一场腥风血雨,过了几年大家发现所有的犯罪率开始神奇的持续下降,与预测的正好相反。因为罪犯在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他们的母亲杀掉了。

列维特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下一集为你解答。

总结:

诱因分为4种——经济、道德、社会和追随。毒贩和自己父母住一起是因为大多数毒贩都不赚钱。

金句:

1.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触手可及的事物上寻找因果关系,而忽视年代久远、难以想象的现象。

2.我们尤其迷信短期可见的原因,多数时候,这种推断都是正确的,但探讨因果关系时,这种一概而论的思维却常常存在陷阱。

3.帽子不够分的时候,不能用砍头来解决问题。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讲述:孙潇

魔鬼经济学(套装4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我阅读这套书的经历,很有歌词里唱出来的感觉: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谁知道后来关系那么密切。全书共四册,包含了许多粗看起来和主流逻辑观念相悖的“非主流”想法,一路读来,摘抄了不少有趣的论点,比如:n1. 面对面的专家咨询有时反而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n2. 如果一个人是靠诚实劳动自己赚钱,而且相信另一个人也正是这样做的,那么她既不会将自己挣来的钱给予他人,也不会拿走本属于她的钱;n3. 大多数人,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因素所致,都会把个人利益摆在最前面。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坏人,我们不过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已;n4. 当人们,尤其是政治家,开始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做决定时,首先牺牲的便是真相;n5. 人们若不自掏腰包,资源便通常不会得到有效利用;n6. 如果说连承认自己不知道都需要很大勇气,那么请想象一下承认自己连正确的问题都不知道会有多难。但要是你问了错误的问题,那很有可能答案也是错的;n7. 每当你试图说服他人时,请记住,你只是论点的制造者,对方的意见才重要;n8.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n9. 炫耀性消费并未销声匿迹,否则你以为珠宝是什么?但现在它有了一个思想正直的表亲——炫耀性环保。炫耀性消费意在炫耀自己有多大的绿色草坪,而炫耀性环保意在炫耀自己有多么地绿色环保;n10. 在黑市活跃、现存枪支数量庞大的情况下,立法禁止或管制枪支是极其困难的。最珍惜枪支的人是那些持枪贩毒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任何措施都无法阻止枪支落入他们之手。类似的这些论点,粗看有些怪诞,有哗众取宠之嫌,但若仔细想想,嘿,还真是这个理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