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道德经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道德经
作者:老子 李若水译评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德经》之名。《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今年第41本,这本书很不错,推荐。这段时间陆陆续续读了3本关于《道德经》的书,这本书是3本中,个人感觉最好的一本。

从全书编排上,有点类似以前的语文课本,每章节,先列出原文,附以注解,再进行完整解释。不同的是,每一章都有名家注解,并列举一个典型事例加以阅读延伸。这样编排的好处,读者可以对照注释,有自己的理解,又可将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翻译、名人注解进行比对,开拓思路。很多书里也有名家注解,但除了这些,这本书还加入了作者对章节的理解,清楚地总结出了1、2、3点,编排思路清晰。列举事例就一个,有针对性,简洁,不啰嗦。这种编排形式,是个人比较喜欢,容易接受的。

关于书的内容,确实很受启发,好书不在于有多长、内容有多深奥,所谓大道至简,就是看似无形的大道,所蕴含的道理往往都浅显易懂,但也许正是因为道理太过简单,被我们所忽视,以致去追求所谓“高深”的东西。不禁也有些后悔,以前没有耐心去读,待现在去看,发现自己不知不觉走了好多歧途。也许,只有经历过了,才印象深刻吧。

分享一下,读这本书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一次,在回家途中,突然脑袋中出现了一幅画,那是满树花开,格外漂亮。可能原因是,前段时间受《一花一世界》影响,拍了好多花花草草,后来,受《道德经》影响,试着从万物自然生长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当出现满树花开时,我不禁疑惑,为何花儿是一朵朵开,为何会花开满树,而非一处?由此联想到的,是对岗位的认识问题。如果,把企业比做一棵树,大大小小的岗位设置,好比树枝上的将会开花的一点。岗位有高有低,不同人眼中,位置有好有坏,好多所谓好的岗位,很多人都会去争取,对于有抱负的青年人,多也希望争取到更高的岗位,去一展抱负,进而会有一些人出现,定不下心去扎实学点技术本领,或因为有了付出,就期待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这样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再看看这颗树,如若花都开于树顶,真的符合自然之道吗?

在树面前,花花平等,花开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但各司其职,成就了树的整体之美、自然之美,而树,从底部的树枝到树梢、树干,每一处都向花儿们敞开,给百花齐放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也许,有的贴近地面,有了草地的衬托,别样艳美,有的立于树顶,面朝蓝天,别样心情,但每一处,花儿们所见之景,对于旁花,都是唯一。所以,她们有的早早开放,想多看会儿,有的早早落下,想争取下一个花季,欣赏新的风景。不管怎样,她们都做好了自己,尽情绽放,不负这个花季,这个位置,这也许就是书中所谓“物尽其所”的一个体现。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提倡各尽其责。现在,好的企业,都讲究人人平等,因为我们都是人。只不过不同岗位需求不一,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有序运作,健康发展,出现满树花开的盛景。所以,人若比花,要实现价值,需做到三点,一是扎根,不管安排到了哪个位置,需要站得稳,唯有此,才能经得住风雨,不至于还未绽放就被打落一地。二是成长,在树枝上,从没有一朵花,可以不经历发芽生长,就能直接绚烂的,除非是假花,所以,从立上枝头,到绽放,需要一个过程,岗位中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成长,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也许有些花会先开放,但只要条件成熟,相信每一朵花都能绽放光彩。三是定位,正如上所说,花开之处,都有其独特风景,岗位亦同。不同岗位,职责不一,关注点、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所以,守好自己的一环,尽好本职,才能更稳更好更快推进企业整体运作发展。

当然,这只是其中,个人理解的一点感悟,同样,我们也可以联想些自己感兴趣问题,相信也会有所收获。

道德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因为想好好了解下传统文化和思想,特意挑了这本书来读,前前后后两三个月,断断续续,今天终于是把遗落很久的几章读完了。

这种古典名著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因为时代太久远,没人知道原版到底是什么,很常见的是一句话有很多的版本,有的多一字,有的少一字,断句也有多种方式,甚至不同的断句得到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就让人无法得知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而且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

书籍的评论中也有些牛鬼蛇神,我记得有人在其中标注从道德经里看出了黑洞的存在,这就纯属胡说八道了。。。但凡这么说的人,不是骗子就是笨蛋。

读这本书最大的启发,可能是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所谓的道,是什么东西呢?从开篇来看,其实就是世界的规律,不过随着后文不断的扩展,道的含义也在越来越复杂。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从一个东西衍生而来,并且遵循同样的规则,他给这个东西起了个名字,叫做道,这是一种高度的抽象。顺便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记得在西方,直到十五十六世纪牛顿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人们才接受了天上和地上的物体受同样的规律支配这个事实,而在古老的东方,似乎从几千年前开始,就已经认为天地万物都统一受一个东西的支配了,而这个东西就叫做道。

我觉得挺惊奇的是,老子抽象出道的概念后,继而推演出了德的概念,德生于道,而不是独立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德也是道的一部分。老子将道这个决定自然运行的规则扩展到了人的身上,即道不仅约束自然,还会约束人的行为,你的行为如果不符合道,或者说不符合德(是不是就是不道德(°ー°〃)),那么你要么会有杀生之祸,要么就会短命。。。害怕

读道德经确实会无为。。。读久了会有一种顺其自然,为而不争的感觉,恰逢毕业季,也算是有好处吧,有时候也庆幸自己没有在高中读道德经,不然可能就凉凉了。

道德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道德经》我以前读过,觉得这本书小能知己,中能驭人,大能治国!

每个人看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领悟,因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大道无形,这本书太‘大’了,所以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道!

道大无形,因为无形才大,犹如人的信仰!虽然不同但膜拜的方法却差不多,所以你梦见过得道的人!真正的单就像人的‘意念’病人因为信了什么鬼神而痊愈那都是荒诞的!那是觉得新的东西会真的存在,自己真的会得到救赎,意念战胜了病魔!所以能看到的能供人膜拜的不是真正的,佛在心中,是无形的!道法自然,自然无形!无形就是没有,没有自然不会失去,无为也是如此,做任何事,没有得失心自然会跳出小众的圈子,犹如在山顶俯瞰大地,如果你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然看不到全局!若你跳出来站在山顶就会纵观全局,能找到捷径,避其锋芒,自然能无往而不利,无为而无所不为!

世界上人缘最好的是什么人?是小孩子!他能让坏人不忍下手,让战争躲避,让素不相识的人放下身段或蹲或跪和颜悦色只为博得一笑!因为他是最初的样子,没有心机,没有世俗,无欲无求,不憎不恶,不嗔不痴,在他的眼里没有好坏,美丑,贵贱,穷富之分,甚至连生死都不知道!所以道无形,无我,因为没有才大,才能容万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