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以前,我便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大名有所耳闻,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直至今日,才有机会将它一口气读完。掩卷沉思,莫名的感受涌入心头。在我阅读之前,我已经大致了解到这本书讲述的大概是几个孩子在某起案件中对于正义的追寻与坚守。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全书所反应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n这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初美国的故事,主要围绕梅科姆镇上的一起冤案展开。善良朴实的黑人汤姆出于善意帮助马耶拉·尤厄尔,却被尤厄尔及其父亲诬告强奸。律师阿蒂克斯顶住外界巨大的压力为汤姆辩护,真相在阿蒂克斯的层层分析下渐渐浮出水面,然而因为白人对黑人的轻蔑、歧视与本能的不信任,汤姆最终仍被判处死刑。汤姆对阿蒂克斯所说的上诉失去了信心,决心越狱,靠自己获得自由,却在越狱的过程中被白人看守击毙,至死也未曾看见公正与自由。而认为自己失了面子的尤厄尔父亲,通过人们的偏见胜诉后,仍然心存怨怼,企图对法官进行报复,甚至醉酒后试图杀死律师的孩子作为报复。虽然在孩子们勇敢的搏斗和怪人阿瑟的帮助下并未得逞,还丢了自己的性命。n通过孩子纯真无邪的视角来“观察”梅科姆镇上发生的种种,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小事,还是震撼心灵的案件、庭审、凶杀,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荒诞不经,却又莫名地带上了些严肃残酷的色彩。而我最大的感受有两个方面。n首先,每个人都该学会辨别什么是该信的,什么是不该信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书籍的开篇反复提到,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对于怪人拉德利家的恐惧如同乌云一般沉甸甸压在心头。“吃了拉德利家的胡桃会死”“怪人在胡桃上涂了毒又刻意扔在学校引诱孩子”“怪人会在深夜在窗后死死盯着人看”等等,孩子们的言行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对拉德利家的恐惧与好奇。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天真且纯洁的,他们还处于观察大人的世界并逐渐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的阶段,他们不可能刚一出生便知道拉德利家是某种意义上的“禁忌”,也许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到拉德利家“不与人来往”“不出门”等现象明白拉德利家与镇上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但他们是如何得知这种“不同”是危险的,邪恶的,令人惧怕的?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观察到大人们对于拉德利家的特殊态度。通过镇上的夫人们矫情做作的流言蜚语的引导,孩子们才开始将拉德利家作为一个邪恶危险的禁忌之地,住在里面的则是疯狂嗜血的怪人。尽管通过后来怪人偷偷留给孩子们的礼物,火场外那一条莫名出现的温暖的毛毯,以及最后如英雄一般降临犯罪现场与歹徒搏斗等等都让孩子们明白,拉德利家的怪人其实是“苍白却出乎意料的温暖”的心怀正义的朋友,然而如果没有这些事件,没有这种种巧合,对于阿瑟·拉德利的非议是否会继续下去,从镇上的夫人们口中,传给孩子们,再延续到孩子的孩子们?阿瑟·拉德利是否会成为永远活在别人描述中的可怕的怪人,永远没有被了解的机会?nn正如当今社会的某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或者扭曲事实真相,或者夸大其词,或者断章取义,进行片面报道。曾经盛极一时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对肇事者嚣张气焰的报道激起滔天民愤,一时间对于社会制度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然而许久之后,又有消息称,当事人的原话是“快救人,我爸是李刚,我跑不了的。”真真假假,眼花缭乱,叫人不知道什么是该相信的,什么是不该相信的。本来我们义正言辞对“阶级”、“特权”揭发与批判,转瞬间,却成了用流言、民怨杀人的帮凶。这样的角色转变,让人们,至少是让我无所适从,进而产生对于各种新闻、消息的本能怀疑,甚至是莫名的恐惧,宁愿选择不去听、不去看,也不想再因自己偏听偏信铸成什么过错。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被害妄想、自我封闭,我想需要更多知识的、经验的积累,慢慢学会辨析什么是该听的,什么是该信的,也许只有足够的抽离、足够的理性、足够的睿智,才能在众多的现象中发现真实。同时,也希望媒体能够对于自己的言论负责,虽说法律规定言论自由,可是人们想从媒体那里得到的,绝非胡编乱造的臆想,而是客观真实的报道。民众可以不被干扰地进行思考,而媒体可以收获公正权威的长远信誉,何乐而不为呢?nn第二,正义绝非是少数人的事业,而应该是由大多数人支撑起来的共同观念。在阿蒂克斯决定为黑人汤姆辩护后,大多数人是强烈反对的,但也有极少数人支持阿蒂克斯。他们通过种种行为私下里支持阿蒂克斯,然而,仅限于“私下”。纵观全文,似乎没有人真正站出来,大声说一句“我认为汤姆无罪”,而是将希望都倾注在阿蒂克斯身上。很多时候,我们心中已经产生了疑惑,却从来不会真正将其说出口。因为我们顾忌自己的面子,顾忌他人的面子,顾忌说出口后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可怕后果。在《房间里的大象》一书中,将这种“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视的事实或感受”称为房间里的大象,而我们的沉默则被称为沉默的合谋。在某些问题面前保持缄默,实际上就是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换句话说,我们对于问题的逃避仅仅是使得问题延后爆发,并且将爆发得更加震撼、响亮。同样地,我们在面对非正义的行为时,出于对眼前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将心中所想诉诸于众,如果每个人面对同一个现象时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就永远不会有人站出来说出真相,这会加大我们对于自己所想的正确性的怀疑,也会增大我们对他人真实想法的怀疑。当我们都失去对彼此的信任时,一个社会,要如何得以维系?nn因此,我们需要先驱者,需要敢于说真话的人,需要皇帝的新衣里的小男孩,需要揭发真相的阿蒂克斯。但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正视自己内心的勇气,“人之初,性本善”,我想绝大多数人只要不是被完全蒙蔽,就一定会有对于正义,对于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起码道德感知。在有人提出异议时,不要忙着愤怒,而是应该先想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后为了自己坚信的正义——无论是否与别人相同——而勇敢地发声。n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中所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恰恰是我们极力否认大象的如影随形的存在所做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些大象成为庞然大物。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他们便神奇般地缩小。只有当我们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这头所谓的大象,才能最终把它赶出房间。”不要让正义太孤独,也许在这个年代,这样频繁的提起正义像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但我认为,正义是每个人心中对于理想社会的憧憬,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最美好、最澄澈的梦想,一旦说言之于口,诉之于行,才会发现正义并不孤独,我们都是正义的朋友。
杀死一只知更鸟(纪念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知更鸟,传说与圣婴出世有关,又被称为“上帝之鸟”。杀死一只知更鸟,在本书中隐喻的是那些无辜的受害者。这本书涉及到了各种种族歧视问题,以及对勇气和追寻正义的探寻。用小女孩的视角来写本书,因为孩子们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一场白人与黑人打的官司,证据很明显证明黑人是对的,结果却判白人胜利,而最后黑人硬生生被打死。面对这种局面,孩子们会哭,大人们会漠然,而那句话“等你们长大了就不会这样了”更加让人心寒。法庭的争辩这部分看着很有意思,律师的精彩表现让人想为他喝彩,而白人的审讯说辞也漏洞频频,真的以为黑人会被无罪释放,然而终究太过天真,在一个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怎么可能,从一个小镇通过家族背景来看一个人就能推到整个国家种族歧视多么严重。想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人人生而平等,只是因为肤色的差异就能有贵贱之分?或许以前这篇演讲稿可能对我来说只会是写作文的素材,但是现在真的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他们对平等的渴望,不要求比你高贵,只要平等对待。我知道现在很多地方还有种族歧视,无数人也为此做出了努力,但是就如性别歧视一样,这些糟粕的东西永远消失不了也让人遗憾。本书还有一只受害的“知更鸟”——怪人拉德利。从最开始的描写,全镇的人都视其家族为怪人,但是我知道并不是的,在树洞中给孩子们的礼物就觉得是一个特别贴心的人,在很多时候都在帮助我们的主人公们,虽然只在书的最后以真面目出现了一次,但是足以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好人。特别喜欢本书中的律师父亲阿蒂克斯,为了黑人的利益不停抗争着,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只有他对怪人拉德利不叫外号而称呼为阿瑟先生,觉得是一个特别称职的父亲,特别称职的律师。而最后,关于哥哥杰姆有没有杀死坏人,虽然算是正当防卫,但是父亲和警察却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结局作为坏人是不小心自杀的结局更好些,就算是自卫,也不要让一个孩子的心灵蒙上灰尘,否则那也相当于杀死一只知更鸟。
杀死一只知更鸟(纪念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特别让我感动的一本书。一开始被乱七八糟的名字给搞晕了,一度想放弃不看了,结果没想到越看越精彩。看到最后一刻,觉得这本书留给我的就是震撼。不管是知更鸟,小虫子,还是一个无辜的黑人,都是一些人随手一捏就死掉的弱势群体。在那个时代,虐待他们,杀了他们,没有什么损失,但这就是罪恶。但总有人会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管是哪个时代。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这本1960年的小说让我看到了恶与善,但更多的是无奈与宽容。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有些恶人也许是因为走投无路,有些愚民也许是因为家境过于贫寒,有些怨妇也许是因为真的得不到爱与希望。如果我也生活在同样的境遇里,也许和他们一样是一个愚昧无知偏执的恶人。我与他们现在唯一的不同,也许就是因为我生在了一个美好的家庭里,不愁吃穿而已。换句话说,谁就比谁高贵高级?淑女绅士就高级于黑人农村人?n每个生命都是知更鸟。我理解每个人的生长背景与眼界不同,所以各自对他人持有一些偏见,对此我尊重并理解,也真心希望我可以一直无奈着并宽容着的活着。就像书里说的:人,大部分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