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想象着我在空气中形成了一块变形。要是空气像果冻一样就好了,可以看到凹下去的一块。空气和物质相互影响,空气变形了,那周围的环境是不是也得跟着变呢?由于空气适合自然发展,所以孕育了整个大自然,然后空气受到了引力的影响,发生了弯曲,然后就有了山海平原,盆地湖泊?n我站在平地上,站在湖边,和我站在楼顶阳台,站在山顶,所看到的景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哪怕站在我所能够到达的最高点,看到的也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整个世界和我,我们之间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关联。我被局限在时间里,自己安排着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个月,甚至一整年。要是说时间不存在,这就太可怕了,比鬼故事还可怕。宇宙大爆炸居然是能够缩小到果核那么小,然后大反弹。那么这所有的一切是如何做到缩到如此小的地步呢?感觉这个描述很美哎:“时间和空间一起消失了,世界融化成一团涌动的概率云。”好像在棉花糖里吃到一颗坚果仁。既然物质可以小到无法想象的程度,(原子有围绕它的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又有质子和中子,而质子和中子里又有夸克。夸克之所以能够把这一切黏在一起,又是因为胶子。)世界上的一切也难说不是有个隐形造物主捏出来的,像捏泥人一样,加点胶子,组合一下,ok,大功告成。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动漫,《宝石之国》。拟人化的宝石,出去战斗啊之类的,有些材质的特别容易碎。哪碎了就补哪,跟这种感觉也挺类似的。还有个问题也蛮有意思的。只有当热量发生转移时,才有过去与未来的区别。比如冬天,鸟类飞到南方过冬,人需要保暖。于是人们给不同的气候特点命名为春夏秋冬,然后逐渐细化到24个节气,12个月份,48个周,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甚至每一分每一秒。现在每天我们都能看天气预报,每个时刻的气温都在变化。就算是身体没有通过运动产生热量,周围的环境也是时刻在影响着身体的。身体静止不动时,内部也是在变化和运动的。一切都充满了微妙的联系。一棵树看起来不动,风吹过,还是会微微动。根扎在土里,会吸收水分,又产生了很多粒子之间的碰撞。湖面就算很平静,也还是会有微小的波澜,因为会被周围的一切影响。当湖面有波澜,空间也会受到一些影响,然后变形。还有不同场景中光的强弱,由于某种物体的遮挡,空气扭曲变形,然后有了折射的光。还可以在光中看到细小的微尘。虽然说人类太微小,看到的东西太局限,但一想到这一切都是由根本看不到的粒子组成的,就觉得很壮观。活着真好,死了也没关系,反正一切都是构建再坍塌,循环往复。近视了也挺好,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给自己找了个不配眼镜的理由,不错。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虽然较为简短,稍微晦涩并不深入,但本书可能是每个人都必须必须要读的一本书!n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从小到大,和人接触交流,感知认识周围环境,努力吸收知识学问;但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以及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本书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的概括了我们的生存空间的比较重要的概括性的知识,看完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好无知,我想知道我们的世界我们自己更多的东西!”我想这也是作者最想看到的...n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们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一事实日渐清晰,而在近一百年间尤为明显。我们曾经以为自己居住的星球位于宇宙中心,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曾经以为自己是动植物家族之外的独特物种,后来却发现我们同我们周围所有生物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我们与蝴蝶和落叶松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就像独生子一样,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懂得,世界并非像我们小时候以为的那样,只围着我们转。我们必须接受自己只是万事万物中的一员这个事实,参照他者来认识自己。推荐,最后一章 我们 刷了3遍,太精彩!n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终于一气呵成看完了的科普读物,最后上升抑或是回归到了哲学的高度。爱因斯坦说得很有启示: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物理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我们看到的东西不断地让我们惊异。我们意识到人类满脑子都是偏见,我们对世界本能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不合时宜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不断变化,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不断深入。”n“我们探索的这个奇妙世界,五光十色,令人惊异,在这里空间是颗粒状的,时间是不存在的,物体也可能不在任何地方,但它并未使我们远离真实的自我,只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栖居之地,展示了我们由什么构成。”n学习了,也提醒自己,无知是面滤镜。所以,喜欢物理的人,或许只是想要看见更大的世界?这样就不会孜孜不倦于细枝末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