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记得《从前我死去的家》是我看过的东野的第十几本书,刚好花了五个小时。决定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这个标题,对于家的话题总是会让我比较敏感。看到这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我决定立马看下去。故事并不是很新奇,东野的笔下仿佛都是侦探,从一把钥匙、一个虐待孩子且失忆的初恋女友及一栋老房子,一步步还原事件的真相,先是还原成一个有瑕疵的故事,再因为有些违和的蛛丝马迹推翻之前的判断成为另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不知道是我想象力不够或者侦查能力不强,还是因为东野的想象力太强,读到故事的百分之八十我还是没能猜出真相到底是什么,直到作者说出真相那一刻才恍然大悟。虽然有读者说故事某些地方有些太过东野了,或者甚至有些牵强,但在我看来,东野的思维逻辑已经很强了,几乎每一处都铺垫或者推敲得恰到好处。读故事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太过去想哪里安排得不合理,脑子里全是故事的构图,随着主人公的探案形成真相的画面,某些地方看得毛骨悚然。跑步时候听着总觉得背后有人,这也正是东野的“妙笔生花”吧,也正是我喜欢他的书的原因之一。在故事的结尾,男主有一段类似日记体的总结语。他说“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从前自己死去的家,只是不愿再见到自己静静躺在那里的尸体,所以假装没发现罢了。”挺有感触的,确实很多人都有一个从前自己死去的家,只是经历的事情不一样,痛苦的回忆不一样。随着年龄的成长,有些事情有些人选择原谅,而有些则只能封存在心里,就像选择性失忆,不记得,也就不会痛苦了。但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无论那个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现实生活依旧是现实,还是要努力地坚强地活下去。东野擅长写人性的善恶,特别是人骨子里的恶意,但每次在结局处,又会让人不那么痛苦,让人知道我们活在现实的世界里,生活不是乌托邦,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要继续活着,无论过得好与坏,这也是我喜欢看他书的第二个原因。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书赏析 第(2)篇我不得不说我真是超级喜欢这个作品,一系列的心理暗示,环境描写,东野大叔所擅长的就是牵着读者的鼻子走还让其不自知。
“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亲人的爱,以后也不会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
沙也加缺失了幼童时期的记忆,在拥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后,她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有着无法释怀的性格缺陷。
所以沙也加哭着说,自己是个残缺的人,不配做母亲。沙也加出于童年不被爱的经历,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和自己的厌恶。怀着丢弃一切的心情虐待女儿,清醒之后却无比懊悔,再进一步自我厌恶。幼年被母亲抛弃的“我”,被养父母看做是家业继承者好生相待,但却从来都没有感受到真正的亲情。
于是她想要找寻那段失去的记忆,想要知道自己经历过什么,而“我”则在与她一同找寻的过程中,共同发现了死在过去的“我们”。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从前的自己死去的家,只是他们不愿再见到自己静静躺在那里的尸体,所以假装没发现罢了。
从前,我死去的家。但是我想知道,从前的你死去的地方,真的是你心里面的那个家吗?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书赏析 第(3)篇从前我死去的家
跟老雷聊完天睡不着觉,随便看本小说催催眠,本来对东叔早期不太成熟的作品,期望值早已没有那么高,但没想到《从前我死去的家》却成了有史以来读的最顺畅的一部,不到两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简直欲罢不能,看的时候后背发凉,看完以后心里发抖,跟白夜行嫌疑人解忧这类大作自然是没法比,但真的是早期作品里的沧海遗珠,读罢一直无法平静,回想起过去很多事情,第一次感觉自己的家庭和成长都很幸运,也很庆幸现在的自己正在一点点褪去过去的自卑和多余感,每天都在向着自己喜欢的样子一点点改变自己,其实虽说书名有些不吉利,但我们每天何尝不是在埋葬过去的自己迎接自己的重生呢。今天考后跟几个朋友聊了会,或好或坏,尘埃未定,希望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不管结果如何都只是时间问题,每朵花都有自己不同的花季,祝福我们每个人都能迎来自己的花期,尽情绽放,加油(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反正今晚又要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