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美丽新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美丽新世界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公元26世纪,在一个“新世界”里,近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并说着同一种语言。这些人在出生之前,就被预设成为贵、低、贱几种种姓,于工业化的育婴房里成批生产。在乌托邦集权主义者的统治下,新社会“安定、本分、稳定”,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到边远地区。在那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消失殆尽……
美丽新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虽然很多细节与《1984》的设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关键的共同之处是要维持极端的集体主义。只有这样才会让人形成一个模式,不容易发展出个性,便于管理和控制。

教育上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洗脑,利用各种渠道灌输上层的思想。一旦人格和想法形成再要改变十分困难,即使遇到异见也会本能的反对。

文化上相辅相成的宣扬为集体奉献甚至献身;歌颂集体的代言人(元首或其他代表集体的个人或团体),并将其偶像化,神明化,培养偶像崇拜是去除独立思考,笼络人心的有效手段。文化内容要进行严格审查,让国内能够出现的声音是经过筛选的。并且要让创作者自我审查,这样投资者不敢投资风险较大的项目,创作者也会趋于在安全范围内创作。

舆论上要控制舆论导向,并消灭异见者的发声渠道甚至是异见者本人。树立一个集体的共同敌人方便转移矛盾。

特殊时期甚至可以动用秘密警察,监督和举报大众。

某国正是使用了这些手段,我是指朝鲜。



美丽新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一部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赫胥黎在1931年创作了此书,里面虚构的生物科技在当今时代已经实现,让人由不得担忧里面的“美丽新世界”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是否会实现…

标准化的男人、女人,统一批量生产。一个小型工厂的工人全由同一个卵子经由波坎诺夫斯基程序产生。

通过流水线生产一批批人类,在生产时即进行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阶级划分,后续根据不同阶层进行不同的条件设置。每个人一辈子的命运似乎从还未受精时就已确定…

但是,对于某些知识分子和高阶层的人而言,宁愿逃脱这个“幸福”的世界,回到有烦恼、有挫折、有悲伤的世界,因为,或许在这个世界中他们才会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自身的价值。

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着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
但那是我们必须为社会稳定付出的代价。你得在幸福和人们过去所谓的高雅艺术之间做出选择。我们牺牲了高雅艺术,用感官电影和香色风琴来替代。

美丽新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从《1984》到《娱乐至死》再到这本《美丽新世界》看完的感觉都是憋屈与恐怖。奥威尔笔下的1984是一个被强权控制通过制造恐慌、虚无历史、思想统治与绝对的精神崇拜来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是一种典型的极权主义的社会,那里的生产水平处于极低的水平,人民都处于极端的灾难之中。而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则是一种处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之上的社会。以智力和体格分阶,各个阶层都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而且每个阶层都不经过挑选,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注定了其资质,以及未来的从属。每个人都庆幸自己所处的位置,都以自己的身份而自豪与庆幸,每个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幸福当中,尽管是一种虚无的幸福,一种无知为乐的幸福。无论是奥威尔还是赫胥黎,对于知识的严格限制,以及对思想异端的残酷惩治都是相同的,对于历史文化否认也是必然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却是殊途同归。或许尼尔.波兹曼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奥威尔的预言难以实现,但是赫胥黎的预言正在发生。我们不会被自己若害怕的东西毁灭,正在毁灭人的是人类趋之若鹜的东西,人类最终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走向终点。文明与幸福,或许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文明与幸福的代价或许就是让人类不再像一个人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