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苏东坡传》有感
——“人生无常做好自己”
历时一个月断断续续地把《苏东坡传》看完了,苏东坡人生的波折、起起落落,在此过程中不时表现出乐观豁达,在官场道路中三次被贬,且越贬越远,在情感上三个与之感情至深的女人相继离去,让人不禁感叹世事难料。苏轼靠着自己的无比的才华、对生活的热忱,收获了许多好友,得到了他们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支持,即便是政治上的死对头,也对其才学赞赏不已。而在朝为官时,也总能为百姓考虑,成为了百姓之友。
情感——相濡以沫 不离不弃
苏东坡十分幸运的拥有三段美好的情感,同时又非常不幸的一次次经历她们的离去。
王弗作为结发之妻“平实精明 富有智慧”,聪明却不张扬的王弗与苏轼性格互补,面对认为“天下无坏人”的丈夫总能适时提醒,助其识人。以致王弗逝去十年,苏东坡仍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之词。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
如果说王弗就像是苏东坡工作上的得力助手,那王润之则是生活伴侣,她熟悉苏东坡的喜好个性,在苏东坡贬谪之时都陪伴身边悉心照料,作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受到苏东坡的敬重。
-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蝶恋花》
王朝云虽然只是苏东坡的侍妾,却是成为了他精神伴侣,她理解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就像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般,即便在天涯海角、面对无常的人生,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无比充实的。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虽然这些女子谁都没能陪伴苏东坡走完人生,一次次的遗憾与悲伤倒也成就了苏东坡诸多名词佳句。人生能得一知己不易,苏东坡能有三段刻骨铭心的情感也可谓无憾了。
为官——身先士卒 为民造福
无论苏东坡身居何等官职,始终想到的是百姓之事,建黄楼、治西湖、造苏堤、发明浮马、筹建医院、造桥、引水……他的种种功绩不仅仅造福了当年的百姓,更是留给现代的我们一道道美好的风景。
而在苏东坡的文章中也总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尤为凸显的自然是堪称人道精神文献的三封书信——反对杀婴恶俗而写给朱寿昌的信;元祐七年向皇太后上书求宽免贫民欠款的信;以及给章惇之子章援的回信。
波折——三次遭贬 颠沛流离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的过程中,苏东坡的人生可谓波折重重,在当时交通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他的人生很大一部分几乎就是在行走迁徙中度过,每一段经历都丰富着他的人生,而每到一处他总能留下一些各种不朽的印记,人事物也都因他而出名、因他而流传至今。
诗词——想说就说 想唱就唱
苏东坡总是语出惊人,他喜欢写诗作词,于是我们有了那么多经典之作可以欣赏,也正因为他的这一大喜欢害得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仍阻挡不了他抒情言志,他完全是用生命在创作,因此他的作品有血有肉,触动人心。
生活——美食好酒 人生快事
在经历坎坷的过程中两样东西总是苏东坡放不下的,那就是美食与好酒,难怪人们常说,吃货总是过得比较幸福,并不是吃货一定会很幸运,而是吃货总能在寻找美食、创造美食、享用美食的过程中获得比常人更多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我想…这种感觉,我懂!
通篇阅读,就像是伴随苏东坡行走了完整的一生,虽说时间在推移,描述过程从少年、壮年到晚年,但字里行间却完全感觉不到苏轼变老,他始终坚持自我,在坚持自己的政见时、在专注于工程建设时、身居高位意气风发时、被贬后颠沛流离时、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不随波逐流,遵从自己内心去做每一件事。每次经历波折都是他蜕变的机会,他从未被打败而是不断磨练出更加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的作品也更加不凡、独具一格。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还同步听着唐宋八大家的喜马拉雅音频,作为补充阅读,不仅仅了解了苏东坡的人生,还获得了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角度,让我产生了一点兴趣,也许有机会会去找些与王安石相关的书籍看看。
一共才三百多页的书之所以看了一个半月,主要因为最近几个月工作中各种不如意,自己本身也不在状态,加上外因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时没心思看书,二是苏东坡传中的诗词、古文引用需要我静下心来理解领悟,可自己怎么都静不下心来,想想倒是更加佩服苏东坡的随遇而安、苦中作乐,比起他的命运多舛,我这点小问题根本小巫见大巫,真要让自己学学如何变得豁达洒脱一些!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书赏析 第(2)篇二读林老的苏东坡传。第一遍还是2014年暑假在青岛读的纸质版。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最巅峰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在这个萌发了中国资本主义,群星璀璨的时期,苏东坡却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一生纵横于儒、释、道之间,其词开豪放派先河,千年来苏辛齐名,书法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绘画与米芾李公麟并称,文章世称韩柳欧苏,为盛唐富宋时期八大家之一。简言之,在诗词书画文章五大块,在北宋这个群星闪烁的时代都登峰造极,另辟新意。先后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仁宗时期苏子二十岁中进士,会试时本来第一,被欧阳修误以为曾巩所作,判为第二。后来制科三等,宋朝三百多年,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中,第三等的人只有一位,就是苏东坡,剩余最高的叫吴育,得到了第三次等。仁宗皇帝最为赏识,称大苏小苏是他为子孙后代留的宰辅二人。神宗二十为政,年少气盛,正想有所作为,重用王安石,却过于求快,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来其实也很欣赏苏子天纵之才,多次想重用,但总是被小人作梗。尤其李定舒亶等人,造成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使得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但正是黄州这块北宋时期贫瘠之地,却是苏东坡心性大变,成就最高的时期,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两首赤壁赋,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定风波等等名作,王阳明也正是如此,被贬到贵州龙场而成为人生的最重要的转折点。后来作为哲宗皇帝的老师教其八年,在这个时期与其章惇交恶,被这位四十年的至交先后贬到惠州儋州,但苏子却有极高的逆商,所以无论到哪都能政绩卓著,忧国忧民,海南那时候还是未开化之地,黎人汉人不相交,人生病了不吃药而杀牛祈祷,无人读书,甚至连水井都不会用。苏公六十岁被贬儋州,与黎人族长歃血为盟,使得汉黎交好,破除迷信,使耕牛下地,采药治病,开设学堂,后来他的学生姜唐佐成了海南第一个举人,实现了海南零的突破,历代琼士均将他作为东坡遗泽、开一代文风的榜样,琼州人为纪念他,曾将琼府近旁“尖秀如笔”的一座小山峰命名为“雁塔峰”,是为“雁塔题名”。苏东坡一生上交玉皇大帝,下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政绩斐然,文才盖世,只因襟怀苍生,而使其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林语堂笔下的苏子瞻,性格鲜明,跃然纸上。但是林老对苏子过度偏爱,对王安石有失偏颇,就个人修养而言,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大公无私,品德高尚,堪称楷模,司马光和曾国藩都是谥号文正公,这是中国历史仅有的几个人能得到的殊荣,王与司马一生政敌,但是都是对事不对人,只是政见不同,正如王与苏子,苏子并不是反对变法,而是反对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应该徐图缓行,虽然王苏两人政见也不同,私交却很好,后来苏子乌台诗案差点冤死,也是王写信给神宗帝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历来饱受争议,关于王的评价,近现代有三个人较为中肯,一是吕思勉先生,吕老先生认为,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若弊窦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二是毛泽东,毛的评价是,王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三是黄仁宇,说他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书赏析 第(3)篇走在奔三的路上,找寻……
掩卷抒怀,忆往昔吟东坡诗词,皆有豪爽之气,酣畅之情,寻子瞻乃谦谦君子也。研习古文熟知苏子一生颇具坎坷,不免感慨万千,貌似感同身受,现在想来,大抵习文之人都有些酸腐之气,余时常不是?
十余年吾好诗文,爱文学,常常诵读古今大家之作,林语堂先生文风尤为特色,有幸拜读林老传记东坡之文,有爱不释手之举,再三翻阅,思索良多。
林老引经浩瀚典籍,撰写子瞻,深知爱之切也,其亦是惜才之人也。纵观流经岁月,苏子一生三起三落,四帝更迭,变法不断,宰辅之才的苏轼,仕途坎坷,签判也好,知府也罢,翰林院士亦是,为民办事,为民请命,才是苏子。从文风改革到吏政革新,从黄州到岭南,奸佞一路阻挠,东坡无所畏惧,直到最后时日,在潮湿的海南,他依然潜心作注,深感欣慰。
吾敬佩苏子,他生性乐观豁达。“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尤为贴切。“乌台诗案”让人感叹:天才终究被人嫉妒,若非苏子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与之为友的同僚亦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几度外放他乡,幸而东坡生性豁达,贬谪期间并未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越发充沛。在密州,写出被赋盛誉的中秋词《水调歌头》,词句之动人,意境之凄美,至今长盛不衰。苏子晚年身处岭南蛮荒之地,亦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心境写照。
吾敬仰东坡,因其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露出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东坡挥毫写出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囊括政治哲学,显示其个人之气质,体现其机智学问、大无畏精神。随后苏子被贬至杭州,远离喧嚣,回归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颠沛流离中苏子参佛顿悟,便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东坡这一豪气干云,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苏子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是思想的快乐,是万古的不朽。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读罢东坡诗文,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沉静!读罢东坡传记,有笑谈人生起落时的胸襟!东坡一生仰慕陶渊明,找寻心灵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