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感谢赠予我这本书的人,虽然他已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但没有他的提议,我可能不会接触这本书,没有他的离开,我也可能不会那么快坚持把它读完。生活在各自世界的两个不同的人,在某一时段阅读同一本书,虽然一人刻意为之,另一人自然为之,于我来说也算一种慰藉。离别的结果有很多种,一种是两个人都怀念或都不怀念曾经的回忆,一种是一人已伸手拥抱新生活,另一人却还活在回忆里。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毛姆写的书,也是我第一本做了大量划线的书。目前,毛姆的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可以通过短短几百字,就能穿越一个人物的一生或大半生,包括他们去过的地方,交过的朋友,思想变化和结局。这种感觉很真实,也很奇妙,因为我们还年轻,时间流逝得再快也比不上书的翻页如年,所以当我们跟随作者从起初一个个地认识书中的角色,到一步步地了解他们的个性以及十几年后的变化,会唏嘘其实一个人的一生是那么短暂。特别是当看到艾略特,这个从容于上流社会的人物,也走到了生命的最后尽头。
书是读完了,但我想记住拉里阳光甜美的笑容,被作者夸赞不下二十次的迷人的笑容,容光焕发的笑靥,深情的黑眸。那样的画面真美,让我想起一个人。书中有提到爱情与激情的关系,但我认为,简简单单的,纯洁的爱情也是爱情啊。所以我觉得拉里爱过伊莎贝尔,他曾对伊莎贝尔说过,“唯一让我不开心的事,就是自己害你不开心”,也曾计划与她共赴希腊度蜜月,希望她嫁给他,越快越好。多年后也提到“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一个巴掌也拍不响”。虽然书中对拉里的私人感情没有作深刻细腻的刻画,无论是对苏菲的还是对伊莎贝尔的,但是以拉里的为人,说到做到的性格来看,以上对话是出于对伊莎贝尔的真心。有人说,结局已定,还纠结于爱不爱过,一点意义都没有,是这样吗?不过我总喜欢纠结这个,虽然深知对于既定的事实,纠结是最无用的情绪。
“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瞬间,比上帝还要伟大。” 拉里要娶苏菲,我相信这里也不是什么爱情,只是拉里想拯救一个美丽的灵魂,有多少男人能做到这样呢?更何况,拉里也只是苏菲的一个朋友,没有义务这样做。可是现实中,却有更多这样的人,他们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身边人的某种不好的行为,不但没有坚持提醒他们改正,反而选择避而远之,或抽身离开。如是泛泛之交,这样做还说得过去,远离负能量的人,但如果是你曾经爱过的人,在乎过的人呢?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宁愿相信,上帝喜欢凡事尽力而为的信众。” 对自己负责的人只有自己,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别人,“要学会从自己的灵魂中寻求慰藉和鼓励”,所以说失去丈夫和孩子、处于极大痛苦中的苏菲,不能一味地惩罚和折磨自己,而应该学会爱自己,爱别人,自我实现。面对孤独、痛苦或者背叛,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好好呵护自己的内心。
除了欣赏拉里的无欲无求、散财的豁达、看书时的高度专注力、凡事随和大方的心态,我也欣赏伊莎贝尔姣好的身材和面貌、年轻时的青春与活力、产后更具魅力的女性美、落落大方泰然自若的社交礼仪。她是幸福的一个女人,有个很爱她、温柔体贴的丈夫格雷,有两个可爱的女儿,还有疼爱她的在她落魄时伸出援手的舅舅艾略特。撇开她对上流社会的追求,这种平平凡凡却有保障的日子也是现代很多女性的追求。她深爱着拉里,但她不是那种为了爱情愿意放弃一切的人,可以说她的选择是理智的,世间哪得两全美,不负如来不负卿。试问世间又是有多少女子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放弃一切最终有所值的呢?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一种选择都会有得有失。
书中后面很大篇幅在描述拉里对邪恶的扣问情况,对印度教的领悟,对造物主造物意义的疑虑。他看过很多书,去过很多地方,遇到过很多圣人,亲身经历过很多奇妙的事情,却依然没有找到答案。原因是他没有盲目相信人们普遍相信的信仰的,他只相信自己。文章的结局挺好的,拉里还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毛姆问拉里,“怎么活?”
拉里答曰:平淡处世,凡事随和,慈悲为怀,戒除私心,节制性欲。
只有完全投入书中,方得内心平静。每读完一本书,心会砰砰跳,久久不能平复,每评完一本书,心如止水,思绪却未止于此。
刀锋读书赏析 第(2)篇“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慕名已久的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却先开启了《刀锋》的阅读,悟道之路犹如锋利的剃刀边缘。主人公拉里放弃财富地位美人,不断踏上旅程,追求非凡的体验,绝对的智慧,鸟瞰整个宇宙的恢宏价值观,希望以此来了解人生的意义。
想起多年前看的《少女布莱达的灵修之旅》,那是第一次读到这种类型的书,深感心灵震动,而《刀锋》表达了更艰深的价值观念以及试图探索世界的本质,这些大放异彩思想的光辉令人称奇!
书中虽然表达着严肃的郑重的思想,然而各色人物却都十分有趣,跃然纸上,活跃全程。全书观看下来的特点,正好和书中毛姆强调拉里“尽管话题严肃,他却说得自然,语气像闲谈一般,或许略为迟疑,但毫不费力,仿佛在聊着天气或庄稼。”相吻合。妙哉。
刀锋读书赏析 第(3)篇看了开头就觉得不应把这本书当做零散阅读的牺牲品,特意抽了周末整段的时间来拜读。七十岁的毛姆,真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老人跟你絮絮叨叨他的一生时,其中自然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而毛姆也不吝惜他的智慧,虽然隐晦的情节也有少许,但无情的剖析更是锋利。想攀登智慧之巅,爱情与物质都是脚下的刀锋,这刀锋也同样是向上的阶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可以无悔矣,其又谁能怨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