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功力像作者一样,寥寥数语讲完一段人生。以下是一些读完的感受,写的很碎勿怪。
因为这本书勾起了了解作者的欲望。这本书不够唯美也不够浪漫,让人读完后想起黄昏,老瓦,残屋与不顺意,但像极了作者的名字,最吸引人的,就是念真吧。像极了真实的生活。
总不能生活在童话中吧。无忧无虑有千样好,但人不长大,总是要让爱你的人替你埋单。
记得幼时爱看麦兜,有一段台词当时不知其意却印象深刻。拿着包子,我忽然明白,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拿着包子,我忽然想到,长大了,到我该面对这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 我会怎样呢?犹记得年少时学大人模样,为赋新词强说愁,觉得自己尝尽了人生悲欢离合,品过了世间百味,如此与众不同。看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女孩问,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才是这样?而杀手答,总是这样时潸然泪下。后来真的体会了一些悲欢疾苦,有数着分秒才能入睡的日夜,有在高高的楼上有纵身一跃的想法,也不再觉得自己特别可怜。后来听了A的故事,看了B的生活,知晓了C的过去,终于明白一个苦字千样写法。但即使是身在悬崖,人更要学会向前看。终于慢慢学着做一个能坚强也会温柔的人。
前段一个大一学生问完学业问题,说到她的心酸处。认为自己形象气质或于平庸,努力而学业进展缓慢,与父母感情崩裂,有出国梦想而无出路。上学期不得不停学去检查,吃了好久的抗抑郁药物。她说老师,我总觉得你活的快乐。有学历,又漂亮,还爱笑,我们看到你都觉得治愈,老师,你有过极端的痛苦吗。随后她又问我,老师,是所有人都活的很苦吗,还是只有我自己这样。
我看着她良久,心疼她,也仿佛看到自己,温柔的说,是啊,是每个人都这样,世人皆苦。你还小,别看低自己,你还有无尽的可能。
可我还想告诉你啊,而现在我又不能说的。活着就是这样,除了有的是阳光,鲜花,碧海与蓝天,也有的是灰暗,残败与阴霾。我但愿你走过每一个明媚的日子,但倘若你无法避免阴天,也请明白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想要爱,尊严与体面,也就要学会不被孤独、无意义、悲伤和烦琐打败。
你要知道,这世界可能就真的,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未必那么温柔、未必那么好笑。我也想告诉自己,当你站在人生的三岔口,明明知道不管哪条路都会有遗憾都会后悔,但还是要元气满满的走下去呀。
你不能辜负那些住在昏黄灯光下老房子里的思念,不能辜负悉心做好远远带来却因忙碌而被遗忘坏掉的肉丸,不能辜负困顿生活中有人温柔伸手给你的关爱与怀抱,也不能辜负那个曾多次缩在被角里痛哭,跌跌撞撞走到今天的自己。
明天可能还是普通的一天,是没有鲜衣怒马,未能春暖花开的一天,或许还会有很多烦心事。尽管是这样的一天,但还要努力爱自己,爱身边的人,还是要勇敢的向明天say hello啊。
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看完了这本书啊,心中百感交集,好像是过完了半生。
这些人,那些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这些人,那些事,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却其实也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身边的事,萦绕心底的烦恼和无语言说的心酸,在哪个时代好像都会有,而且还极度相似,也许这是生而为人的共性吧。
会讲故事的人,往往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用心细腻观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不太亮堂的角落,发现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瞬间或给予人深刻思考的特殊情况。吴念真,一个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他就是那个生活的有心人,正因为他以一腔热情面对生活,生活才回馈他更多,让他写出了那么多激动人心和能引起人共鸣,激发人深思的作品。生活当中蕴含着所有的写作素材,你觉得没东西可写,那是因为你对生活还不够用心和热情,这在吴念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实每一篇的故事都很简短,这本是好事,不会太冗长,让人恐惧阅读,但不知为何,他的作品总会让人有看不够,想一直继续看下去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他善于表达和讲述故事的魅力吧。吴念真的每一篇稿子,都是一个可以打入人心,引起人深思的故事,每次看,我都会沉思很久,舍不得读完,可是又一下子就读完了,他不会把自我的主观感情与观念倾注太多,他善于留白,很多的故事最后走向与思考,他会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想,自己去感受。有时候,我会觉得他的这种留白有点残忍,他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去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且还是赤裸裸的、没有一丝遮掩的坦诚面对,那些面对的东西包括你人性当中最脆弱的和最恐惧的部分,可同时,我又很感激于他的这种留白,他让我洞察到自己的真实内心和开始认真关注、勇敢面对这个不太完美的自己。
这故事中的人,离我们那么远,却又是这么近,远到好像伸尽了双手都无法触摸,近到又好像一抬头、一睁眼就看得见。
这些人,那些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花了3天不到的时间,看完了吴念真先生撰写的这本书,过程中情绪五味杂陈,感觉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动流泪那么简单。正如作者本人说的,“这些看起来是小事,经过时间沉淀以后都变成了大事,我只是共享生命里的东西,把台湾一代人留下来。”作者只不过是把人生中遇到的风风雨雨,挫折低潮记录下来,娓娓道来。我个人其实是比较抗拒煽情的,但是看似最普通的日常也是最打动人心的。读时,有时不禁肃然,有时不禁哑然一笑,有时忍不住撇撇嘴,擦了擦争先恐后从眼中往外钻的晶莹液体。合上书卷,着实要感叹作者真的很会讲故事,描写人物时用最接地气的台湾用语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对家人的思念与爱、对故乡的依恋、对好友的真情、服兵役时的战友情和台湾最普通的底层民众的生活日常。人到了一个年纪好像真的是靠回忆过活的,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作者家境贫寒,从小在矿场边长大,他更多的关注了生活在底层大众的艰辛与不公,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平淡的讲述出来却更感压抑。书中最打动我的应该是写给过世弟弟的《遗书》与描写低层女性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不得不出卖肉体才得以生存的可悲境地。虽然看到后来我忍不住想吐槽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因为涉及出轨或分手的文章有点多)不过从文章中,还是依稀能窥见作者温柔敏感的内心世界。纯粹无瑕的东西总是会让人视若珍宝,这也许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初始的渴望吧。作者的书中,我看到了黑暗,但是也发现了在黑夜中寻找光亮的眼睛。最后我想套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本篇读后感的收尾,出自《麦克阿瑟回忆录》: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