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2006年,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今天我的分享主要是分以下4部分:
第一.什么是暴力语言?
第二.造成暴力沟通的因素是什么
第三.非暴力沟通的要素和步骤
第四.一些特殊形式的非暴力沟通方式
一.什么是暴力语言:
也许你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
你也不认为自己使用了暴力语言;
可能你觉得暴力沟通是指破口大骂,说侮辱性言语,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那么,
暴力沟通是不是仅限于以上这些呢?
暴力语言究竟是指哪些语言呢?
暴力语言是指那些会引发他人难过、伤心、痛苦和愤怒的话。但说出暴力语言的我们却一点没有觉察到我们的言语伤害了别人,让别人倍感伤心。
比方说,
*老公对着老婆说:
“你每天都是唠唠叨叨、啰哩啰嗦,烦不烦?能不能让我清静一下?”
*老婆对老公说:
”喝、喝、喝,你就知道喝,喝死在外面算了!”
以上这些言语里都含有批评,指责,这些言语就属于暴力性语言。
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然是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却忽视了对方的感受,最终导致伤害了对方。
我们每天都可能会对别人说暴力性语言,也可能听到别人对我们说暴力性语言,我们伤害着别人,也受到别人的伤害。所以,很多伤害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用爱的语言去说话造成的。
而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是可以帮助我们用不批评、不指责的方法去与人交谈,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种以爱为出发点的沟通模式,是一种爱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沟通后彼此尊重、相互理解。
二.造成暴力沟通的因素:
1.道德评判:
如果某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我们看作是不道德的,我们会批评对方。
比方说,
如果约会时别人迟到,我们就会批评对方“不守信,不守时,没道德,没人品。”
这在心理学上称作“基本归因错误”,我们把对方这个人本身看作是他行为的起因,而忽视了外在环境因素可能对他行为产生的影响。
但是,如果大家想一想,约会时是我们自己迟到,我们就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辩解、开脱,“临出门前我接了个电话,所以出门晚了;路上一路堵车,开到这里比平时要多花半小时;到了这里又遇上电梯坏了,我是走上来的。”其实对方迟到也是会有一些特殊理由的。
2.进行比较: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又高又帅还聪明,学习好,运动好,再看看你。”
这样的比较只会造成被比较的人心生抱怨。
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行为理应负有责任。可是,我们总在推卸责任,我们总在说“不得不”和“你让我”。我不得不上班,你让我难过了
比方说,
妈妈对着孩子说
*“不管我喜不喜欢,我愿不愿意,我不得不每天做饭给你们吃。”想一想吃饭人的感受,是不是为了不要听到这些抱怨话,宁愿不要吃这顿饭。
*“你的学习成绩让我伤透了心。”孩子的成绩与你的心情是没有必然联系,你伤心只是因为你在乎孩子的成绩好坏,有些父母却并不那么在乎孩子的成绩。但是孩子却会因为你这句话感到难过的。
4.强人所难:(也就是威胁)
父母就会威胁孩子:“你再贪玩,不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不会有出息。”
但是,孩子并不会因为你的威胁就好好读书,或者孩子收心几天,认真读书几天,又旧态复萌。
以上这些是暴力沟通的4个原因,我们就要去避免犯这4个沟通中常见的错误,用爱的语言去沟通,接下来我们就要具体介绍一下,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三、非暴力沟通的步骤
1.讲事实
区分事实和评论
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会说他经常迟到、没有时间观念,我们这是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了。
如果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进行反驳。
小结: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事实和评判。我们应当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观察事实,并清楚地描述客观事实,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做评判,下结论。
2. 讲感受
我们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从来就没有习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时候,父母对着跌倒的我们说:“不痛哦,宝贝最坚强,跌倒了不能哭哦!”而后,我们就只能收起自己的眼泪,默默地爬起来。
长大以后,遇到挫折,我们对着自己说“我要坚强,不能够让家人察觉到我的悲伤和软弱,不能够让家人为我担心!”
但我们如果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感受,这会拉近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心离得更近,也有助于疏导我们的负面情绪。还能让沟通更顺畅,不引起冲突。
因为感受往往是由心发出的,是感性的,更容易唤起对方的同理心,不会制造冲突。
小结: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讲感受。通过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3. 谈需要
感受的根源是需求。因为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我们悲伤、难过。
当我们通过反驳对方,来说出我们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时,对方的反应会是申辩或反击。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平稳情绪,在问过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需求后,向对方说出我们的需求,那么对方是可能会做出积极回应的。
比如:
有人生气地说:“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
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自责。
2.指责他人。
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3.体会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对方的信任和接纳。
4.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我的关心和支持”。
后面两种处理方式是不是会更好一些,追根溯源,了解自己的和对方的需要,并设法努力去满足自己的和对方的需要。
所以,负面情绪来的时候,不要随意发泄情绪,冷静下来,找到自己的需求,做得更好一些是找到对方的需求。然后就是满足大家的需求。
小结: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谈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4. 请求帮助
当审视自己的内心后,发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那么就要请求那个可以满足你需求的人来满足你的需求。
例如:
妻子如果希望丈夫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希望丈夫多一些时间陪伴她,就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丈夫自己想要的是丈夫的陪伴”,而不是只是说“你不要加班了。”
因为你的丈夫在听到你说“你不要加班了”,他可能改为到健身房锻炼身体。你可以直接说出你的需要:“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三个晚上能够在家陪我吃晚饭。”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回应。但有时我们表达的意思可能与别人的理解不一致,这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我说的意思你理解了吗?”
小结: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帮助。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说的越具体就越好操作。
总结: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
我观察到……(讲事实)
我感觉到……(讲感受)
是因为我需要……(讲需求)
你是否愿意......(提要求)
举例来说,
妈妈看到儿子的房间一片脏乱,妈妈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书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薯片空袋子,(讲事实)我不太高兴(讲感受),因为我希望看到你的房间是整洁干净的(讲需求)。你是否愿意收拾一下你的房间,把脏袜子洗干净,把薯片空袋子扔进垃圾桶里?(提要求)”
四.特殊情况下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方法:
1.对方不会非暴力沟通方法
当对方没有学过非暴力沟通时,对方使用暴力语言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对方,用心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
记住,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有时,我们只需要表示我们理解对方,说一声,嗯嗯,我理解你的感受,对方的愤怒情绪就会缓解许多。
倾听、理解是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帮助对方治愈心灵的创伤。
2.充分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它认为,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望和需求。
那么如何充分表达愤怒呢?
表达愤怒有以下四个步骤:
1)什么都别做,停下来,深呼吸;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并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
有时,在第三步体会自己的需要和第四步表达自己的需要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对方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也就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想要别人理解你,你先要去理解别人。
3.表达感激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真诚、充分地表达感激之情,那么什么才是真诚、充分地表达感激之情呢?
如果我们希望对方能够感受到我们的诚意,用语言具体地描述以下这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工作或者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这比简单地说一句“谢谢”更真诚。
4.与自己沟通
当我们学会了与他人进行非暴力沟通以后,千万不要把暴力沟通留给自己。这将会是最残忍的一件事,把所有的好都给了他人,唯独不对自己好一些。要与自己妥协,不要对自己负面评价,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要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爱自己,不苛求自己!
今天晚上,非常感谢你们与我一起走进《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从今天起,一起去学习用爱的语言说话!
每时每刻,生活和爱的艺术就在我们的心中、脚下,让我们一道去实现!
非暴力沟通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与人沟通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许多精妙之处也许是难以在纸上完全表达的。这也许是为什么阅读这本书,既觉得其中有非常闪光的点,又有些别扭。如果换一个场景,变成与卢森堡博士面对面,相信这感觉会完全不同。
人的秉性和沟通的风格千差万别,这其中有些是先天,有些是后天习得。作者在书中提及他的祖母是和舅舅都是天生的非暴力沟通者,自己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方式有奇效,再行推广,由此可见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而实践的源泉,也许是来自遗传,也许是来自文化传统,无论何者都是源远流长。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赞同理论的人,也应该可以从案例中受到有益的启发。这正好应了作者的一个观点:注意观察,不要判断。
以下是阅读笔记:
1.
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人类的语言功能远远没有进化到完全适应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程度。)
2.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暴力的种子无处不在。)
3.
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的日常语言在自然状态下就带有暴力性质。互相伤害很容易。参照书中实例,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暴力比想象中多得多,有些是有心,更多是无意。)
(非暴力沟通的对立面,并非字面上的暴力沟通,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沟通方式)
4.
语言暴力可以逞一时之快,却通常达不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例如:
a.当你看到事情还没做完,告诉我你感到失望。说我“不负责任”,并无法打动我。
b.当我对你的请求说“不”,告诉我你感到受伤。说我“冷漠”,并不会增加你以后的机会。
c.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从谈判策略和危机处理的角度而言,非暴力沟通比自然语言更为高明,因为它最大程度上弱化对方的负面情绪。因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如果感受到语言中的暴力,人们常常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拒人千里。沟通的链条就此断裂。)
5
在对别人不满时,如何表达自己、提出请求?
沟通要素:
a.我看到什么(力求就事论事、客观)
b.我的情感反应(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
注意方式,例如要说我感到失望,而不是你让我失望)
c.感情反应的内在原因(归结与自身的需求、价值观、愿望等,而非归结于外界环境,例如我爱整洁,而非你搞得很脏。)
d.我的请求(请求而不是命令或强迫)
(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方式,在说清楚问题同时巧妙地避免批评的语气。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是很难的。)
6
当别人对你进行言语攻击时,如何回应?
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建议使用你的意思是xxx吗?之类的一般疑问句来回应他人,逐层深入对话,以传达出I care about you的态度以化解敌意。这部分更加抽象,更加反直觉,需要结合案例才能勉强理解。实践起来则更加困难,在被骂的时候更多是羞愧万分或火冒三丈,要克服如此强烈的情绪谈何容易。)
7
局限性与适用范畴
(尽管书中没有提到,但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沟通模式,最明显的缺点是很费脑力和时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和每个人说话,估计自己也要发疯。我个人对其应用范畴的理解是,适用于维护重要关系、化解重要冲突。尤其是适用于家庭——语言暴力的重灾区,书中关系到家庭关系的案例都十分精彩。)
非暴力沟通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不择手段。这个观点,请恕我无法同意。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可是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没有给五颗星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种类似于口述的表达方式,如果是在听现场解说,会觉得很不错,用文字表达出来,又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缺乏了语言之美,内容还是很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