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不到五年,十年后再读《红楼梦》,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学时初读《红楼梦》,看得是漫画书,只觉得满园子的漂亮姐姐,华丽的贾府大观园,真是熙熙攘攘的扑面而来,不知道谁是谁,究竟属于哪家的人。
中学时第二次读,青少年版,那本是我自己买的,似乎读了好几个假期,抄写了半本子诗词,总觉得《红楼梦》里的诗词写得那么美。有诗才的林妹妹多么让人怜惜,宝钗是那样圆滑懂事,宝玉是那么会怜香惜玉的一个人,凤姐强势泼辣,贾母慈眉善目……
大抵还读不懂人情世故,读不懂心灵相通的爱情,读不懂人生浮沉变化。只隐约认识了个性突出的那么几个人,模模糊糊理了一遍人物关系。
去年寒假又拾起来看,心中竟多了几分惆怅。黛玉香消玉殒,止不住的难过,竟不忍卒读。
最近看到白先勇先生写的评说,又涌起想读完结局的想法。于是重读了后四十回,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对小说线索和小说隐深意味的理解。
这次再看,很多地方扎心了。
比如讲情!
宝黛心灵相通,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前世的灌溉守护之恩换来今生的还泪之说。这一段前生既定的情,放在赫赫贾府大家族的礼教规矩中,终不得所愿,却那样动人。从遇见时第一眼的似曾相识到同席同枕心意相通,宝玉的心给了黛玉,黛玉的泪给了宝玉。说痴心也好,无情也罢,终抵不过一个情字。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一曲判词写尽了终身,终是误了。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比如写人情世故和做人。
写风光背后的凄凉,写人性的善和恶。
写人生的真真假假,家族的兴衰荣辱。
再比如写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冲突和文化的碰撞。
即便是这种小细节对心灵的抨击还是挺大的。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书赏析 第(2)篇白先勇先生讲到:《红楼梦》本身是一本“天书”,包罗万象,无论深浅雅俗、感性理性、饮食男女、趣味生活……谁都可以在里头找到自己所好……《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中更有如:一般论者把《红楼梦》当作爱情故事来看,往往偏重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关系,其实宝玉—蒋玉菡—花袭人三人的一段世俗爱情可能更完满,更近人情的等鲜明观点;白先勇先生在书中一再讲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强烈对比、极戏剧化的特色转化来的。他一向独排众议,认为后四十回毫不逊色,假如真是高鹗续书,续书者的才情也绝不输曹雪芹‘’的观点;书中白先勇先生认为: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不是祭晴雯,骨子里是祭黛玉(宝黛都已经敏感到未来的命运)。作者如何营造这一节,不经白老师解释,普通读者如我,是绝对看不出奥妙所在的。知道了,却要拍案叫绝,确实如此。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天书,除白先勇先生外,还有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俞平伯《红楼梦辨》、胡适《红楼梦考证》、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文学评论经典:爱情·社会·小说》、赵冈《漫谈红楼梦》、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高阳《红楼一家言》等等……有待细细读来~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书赏析 第(3)篇看了看读书记录。居然花了52个小时看完(听)这本书,收益匪浅,很多人解读红楼梦,各有千秋,白先生几个观点颇为赞同,第一,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做底稿,高鄂编辑而已。第二,红楼梦是儒释道三教的结合,是佛陀传的另一种表达。第三,人物是叠加式描绘,各有映像,暗有玄机。第四,整书对人物事件的悲悯态度,并非非善即恶的开放情怀,是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的一个无上高度。。。。
红楼梦,梦楼红,这是认识事物的两种方法,前一个:红,事物的外相,楼,事物的性质,梦,究竟的真理,如果按红_楼_梦这个顺序这场轮回的探索将无穷无尽,有的可能几生几世徘徊在“红”一个阶段,不得真理,世界颠倒了,应该做到梦楼红,人间是如梦如幻的,没有什么了不起,楼红也罢灯绿也罢,都会消失,不必执着不必贪恋,安然自若,自在逍遥。
这是要读数遍的书,原著以及各种解读,不敢高谈阔论,自己的一点个人想法,做点记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