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读了痛并快乐着和幸福了吗,必须要承认,比起连读冯导的两本要收获太多。比起他自己的白说,这本才更像是传记,白说反映的更多是思想,而少于事件,更是基本没有白岩松自己的成长历程,而这本终于算是补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每个人的童年都有那么几分相似,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即使已经填饱了肚子,没有真正饥饿的记忆了,但是吃不够似乎一直是个问题,好像饭桌上见到肉总需要个或大或小的理由而非生活的常态,偶尔玩得“疯”了饿得早了也唯有等着“马上吃饭”,没有随时能够应急的零食,更别说现在上岁数以后还没饿就又该吃饭了。玩也是如此,童年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无穷乐趣,印象中随便什么都能拿来玩得不亦乐乎。这里当然不一一怀旧了,而一个共同点就是关于电视,似乎每个孩子都有一堆人跑到别人家里蹭电视,把电视当作电影看的经历。遗憾的是也没展开写八十年代末的那件事,应该还是没彻底放开吧,就像书中也提到了文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随着民智的增长理性的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相对公允的态度,懂得把握其中的分寸。而不是如现在微博众多热点的互撕一样,不是白的彻底,就是黑的透顶,完全没有中间地带。至于其职业生涯的过程就不一一详述了,报纸的短暂经历给了他历练和积累,而央视的平台则进一步拓展了他的眼界与格局。说来惭愧,不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年纪,书中所载的N多国家大事,自己都没有什么亲身经历,印象中仿佛只是听见一句新闻就平平淡淡地过去了。真正有印象开始社会活动,已经是99年上大学以后,连续参加建国50年大庆、澳门回归、千禧年世纪坛三个活动了。最后的部分,还有生活。读书和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学习的书、谈资的书、还是抚慰心灵的书,至少让人不至于言语无味、心态失衡。而陶冶情操的音乐则让人能有一个平和敏感的心态去更好地体味生活,而不拘于到底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歌曲。至于足球就不说了,但是体育或运动还是必要的。无论是合作战术的大球还是个人技术的小球,或者健身跑步技击,以及各种登山远足极限运动…都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其实纵观全书,我认为就是生活二字,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生命的长度,经历的事件,生活的体验,分别决定了人生的长度、宽度与厚度,我们平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有利于这三个维度的增长。
痛并快乐着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现在是2018年,这本书是好多年前的了,2010年,读高中的时候为了作文能多点写作素材,所以带着功利心看了一遍,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所以这阵子又找出来看一遍。距离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已经过去8年了,这八年,我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经历的人和事慢慢多了起来,带着一种沧桑感,所以再看这本书的时候,反而有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几点担忧,放到现在来说,显得有点高瞻远瞩的感觉,例如现在环保的问题以及对于电视(现在是手机)的依赖,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大问题。
如今频频爆出海洋生物由于垃圾袋而伤亡惨重,每每看到这些新闻都难过,人类迟早会被自己给整倒,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至于低头族,更是屡见不鲜,本想用手机拉进距离,却一再因为手机忽略身边人;本想用手机发现世界的美,却一再因为低头错过路边的风景,实在是本末倒置。
另外,作者在文里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特别激励我,我本身是个很丧很焦虑的人,看了此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尤其是说到失眠那章节,现在我也想放下成见,开始寻找安眠药来缓解我的失眠,而不是一直抗拒安眠药(害怕上瘾)。
喜欢此书,有机会会看第三遍。
痛并快乐着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一如既往地像听他和我们聊天一样,很舒服,很满足,还能带来思考,就像班主任的班会或者其他老师的那种班会一样,不很正式,和你谈谈心,谈他(她)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愿你过得更好,我总能被长者的这种既可以说是期盼又可以说是关怀的情感所感动,他们的语重心长埋在每个字里行间,每次我都听得忘乎所以,所以当老师说“好了,你们自习吧”的时候总是意犹未尽。反之,要是那种例行空话做样子的班会我反而喜欢怼老师,他上面一句,我下面一句,和同桌开始我们自己秘密批斗大会,现在终于为自己当时的行径(可能也是现在的)找到了理由:“二十岁不偏激是身体有病,四十岁还偏激是脑子有病。”
顺生而行,痛并快乐着,我们还年轻。